□ 史軍
在小說、戲劇、電影等虛構類敘事性藝術作品中,設置懸念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所有的故事都離不開懸念,懸念引發人們閱讀、觀看的興趣,并對故事中的人物處境產生憐憫、畏懼等種種情感。陳瑜在《電影懸念的敘事分析》一書中指出:懸念是由創作者在虛構敘事性文本中采用的一種敘事技巧,該敘事活動通過對某些特定信息予以隱藏或強調,使得讀者或觀眾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產生或期待或恐懼等正面、負面的不確定情感反應。
電視或網絡綜藝節目同樣離不開懸念的設置。貫穿一檔綜藝節目始終的是該節目的總懸念或大懸念,它集中了該節目的戲劇沖突核心要素,從節目的開局便提出,隨著戲劇沖突的展開不斷加強,一直發展到高潮和結局。另外,在節目的進行過程中,還有很多分懸念或小懸念。這些分懸念時間有長有短,表現形式和功能也各有不同,如可以利用主持人或嘉賓設置懸念,利用字幕、鏡頭語言和特效音響設置懸念,利用敘事順序的調整、敘事中斷、敘事延宕等手法設置懸念等。
從節目宗旨來看。無論是音樂類、舞蹈類或其他類型的選秀節目,其根本宗旨都是通過節目中的各種競賽環節選出最終的優勝者,每一名選手都在舞臺上傾力表現自己,但總會有人要離開。誰將成為最后的獲勝者,這就成為節目最大的懸念。
選手是選秀節目中受到關注的中心人物,他們不同于小說或電影中的虛構人物,但他們同樣具有豐富的故事性。在節目中,他們不但要表演才藝,而且要講述自身的故事,這些故事會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觀眾的感情投入是懸念敘事機制生效的重要前提,他們往往會選擇固定的選手加以支持,并為之搖旗吶喊。對小說或電影等虛構類作品而言,引發觀眾強烈的道德焦慮是懸念設置的關鍵手段,善與惡的對立、生與死的抉擇往往讓觀眾欲罷不能,而在綜藝節目中,這種道德焦慮感往往轉化為觀眾對選手的移情效應,使得他們對選秀節目的總懸念或者大結局心心念之。
從節目的選拔機制來看。選秀節目必須設立一套成熟的選拔淘汰機制,這是選秀節目的內在屬性所決定的。從報名開始,選手就必須受到這套選拔淘汰機制的制約,無論評委面對優秀的選手多么難以抉擇,但是絕大多數選手必然難以走到最后。在這種“過五關斬六將”模式的逐層選拔淘汰機制中,眾多的分懸念或小懸念得以產生。
以《中國好聲音》為例,第一階段是導師盲選階段,導師在眾多學員中選擇出自己心儀的選手,但學員如果被多名導師選中,同樣可以選擇導師。那么,這其中就有了眾多的可能性,戲劇沖突與懸念由此產生。第二階段是導師考核階段,導師選出自己的學員以后,對他們進行專門培訓,然后進行隊內PK,選出優勝者。第三階段是終極對決階段,導師們率領各自團隊進行PK,產生四強選手。第四階段則是年度盛典,導師和學員共同參加大型演唱會,四強選手巔峰對決,全部賽事塵埃落定。
復雜的賽事規則使得比賽揭曉的時間一再推遲,觀眾解開懸念的過程不斷延長。在強手如林的比賽過程中,選手們各盡其能,形勢跌宕起伏,懸念叢生。
養成類真人秀的興起。2018年第一季度,愛奇藝推出偶像養成類真人秀《偶像練習生》,十二期節目的總播放量達到了29億,之后騰訊視頻推出另一檔偶像養成類真人秀《創造101》,更是掀起了一時潮流。養成類真人秀節目隨即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
與傳統選秀不同,養成類真人秀節目以偶像養成為主要目標,節目呈現的內容是參賽選手進行唱歌、跳舞等日常練習和舞臺演繹,通過練習生制度選拔出表現出色的成熟藝人。養成類真人秀的特點在于粉絲觀眾可以通過節目鏡頭的追蹤了解到參賽選手的日常訓練、生活點滴,甚至產生與選手朝夕相處的錯覺。借助眾多節目花絮以及網絡播出的特點,節目組可以讓觀眾了解到選手通過練習獲得的每一步成長,由此而來的“陪伴感”與“親密感”是傳統選秀節目所不具備的。
養成類真人秀的懸念敘事特點。懸念大師希區柯克說過,懸念的訣竅是要給觀眾提供一些劇中人并不知道的信息,劇中人對這些事情并不了解,觀眾卻了解,因此每當觀眾猜測“結局如何”時,戲劇效果的張力就產生了。這是希區柯克在自己的電影中始終堅持的懸念觀。
養成類真人秀節目恰恰體現出這一懸念敘事特點。與傳統選秀節目相比,觀眾更多地參與到節目中去,了解到有關參賽選手的更多信息。參賽選手身為真人秀節目的劇中人,其全部身心都放在如何通過訓練提升自身技能上,對于參賽對手、對于比賽進行中相關花邊信息的了解反而遠不及觀眾。在這種情況下,比賽中選手的一舉一動都可以構成巨大的懸念,引發觀眾的種種猜測。如在《偶像練習生》決賽當晚,“蔡徐坤C位出道”的話題迅速登上了微博熱搜的榜首。
與傳統電視選秀節目相比,像《創造101》這種養成類真人秀網絡綜藝節目更多地依靠節目話題度和對觀眾的控制來獲得成功,懸念敘事機制在其中發揮了很大作用。由于受到電視播出時長的限制,在傳統電視選秀節目中,部分有特點但技能較為遜色的選手未能得到充分展示的機會,便被早早淘汰。而在《創造101》中,像楊超越這種唱跳技能一般的選手卻能憑借自身特色受到眾多觀眾的矚目,從而成功走到最后。
懸疑競猜類真人秀的出現。2015年第三季度,江蘇衛視與燦星制作合作推出了真人秀《蒙面歌王》,引進的是韓國MBC電視臺的節目模式。參加節目的所有明星歌手都用面具遮面,由于身份是隱蔽的,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歌聲是唯一的衡量標準。所有的歌手憑借唱功來PK,不靠名氣或顏值,也不再有娓娓動聽的煽情故事,這種“音樂+懸念”的表現形式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歡迎。
2016年9月,《蒙面歌王》改名為《蒙面唱將猜猜猜》,到2020年11月,《蒙面唱將猜猜猜》已連續推出至第五季。在音樂選秀節目泛濫的當下,《蒙面唱將猜猜猜》卻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收視率和話題討論度,這要歸功于其獨特的懸疑色彩。從賽制規則上來看,競猜蒙面唱將的真實身份一直是節目最吸引人的環節。通過歌手的聲音以及猜評團在提問環節透露的線索,讓觀眾競猜最后的答案。為了提高競猜的難度與趣味,唱將們還要顯露個人的種種才藝,節目組也使盡渾身解數,甚至在猜評團中設置“臥底”,故意帶亂節奏。觀眾們仿佛化身大偵探福爾摩斯,竭力從細枝末節中推導出答案。
2020年8月,江蘇衛視還和燦星制作合作推出舞蹈類真人秀《蒙面舞王》,同樣借鑒了《蒙面唱將猜猜猜》的懸疑競猜模式。
懸疑競猜類真人秀的懸念敘事特點。對傳統選秀節目、養成類真人秀節目來說,其懸念敘事模式一般貫徹的是希區柯克的懸念觀。觀眾在節目中獲得相應的信息,與選手形成情感的呼應。對觀眾而言,選秀節目正在進行之中,選手的命運與結局還沒有顯露出來,未知的懸念引發觀眾的極大關注。
而對懸疑競猜類真人秀來說,競猜身份成為觀眾矚目的焦點。觀眾所關心的,是有關選手身份的隱藏細節如何被揭露,那些支離破碎的蛛絲馬跡,如何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把它有條有理地展現出來并得出最后的結論。
從觀眾的心理來說,雖然前兩者的懸念敘事模式使得觀眾們有著較高的參與度與情感投入,但久而久之,模式的一再重復也會使觀眾產生厭倦。在這樣的背景下,懸疑競猜類真人秀給觀眾提供了新鮮感,滿足了觀眾追尋面具后真相的好奇心。一方面,觀眾可以從對選手身份的競猜過程中體會到腦力風暴的邏輯推理樂趣;另一方面,蒙面的設計使得觀眾能撇開對選手們身份的印象,純粹從藝術欣賞的角度體驗音樂或舞蹈的內涵,這種回歸自身的欣賞方式也是值得肯定的。
英國學者馬丁·艾思林指出:在上演一出戲給觀眾看時,首先要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并保持注意力越久越好。如果抓不住觀眾的注意力,一切就落空了。因此,要造成一種興趣和懸念,這是一切戲劇結構的基礎。
綜藝選秀節目因其天生的內在特征而使得懸念的設置自然而然,在傳統選秀節目、養成類真人秀節目以及懸疑競猜類真人秀節目中,不同的懸念設置與敘事模式幫助選秀節目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在這里,懸念不僅僅是一種敘事技巧,它同時可以激發人們正面或負面的情感,這種情感并非簡單的生理上的情緒反應,而是包含著人類文化積淀和理性選擇的價值取向。如何利用懸念敘事模式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并給觀眾以積極向上的思想引導、價值引領,是節目制作者必須傾力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