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名新華人,從入職的第一天起,就會經常聽老記者講起,一定要重視調查研究,“調查研究是新華社的優良傳統,是新華社的看家本領”“調查研究是新華社記者的基本功”。
調查研究是新華社九十年發展歷程積累出的寶貴經驗,融入到新華人的基因和血脈。在當下和未來,它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我們依然要長期堅持下去的基本工作方法,也是指引我們事業不斷前行和發展的強大力量。值此新華社建社九十周年之際,筆者結合相關史料和研究文章,對新華社調查研究的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進行梳理,并對如何進一步堅持和加強調查研究提出淺見。
新華社注重調查研究的傳統從它誕生那天起就開始,這里面既融合了中國共產黨注重調查研究的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也融注了深厚的人民情懷,既是新華社作為新聞重鎮和國家通訊性履行職責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代代新華人身體力行所傳承下來的良好作風。
新華社調查研究的傳統與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是同向而行的。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開展調查研究作為一項工作的基本方法,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尋烏調查》《反對本本主義》等著作里既對調查研究的意義和方法有深刻論述,同時,也對如何開展調查研究身體力行,率先垂范。
調查研究蘊含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必然要求,是貫徹“一切從實際出發”這一理論原則的具體體現。作為黨一手創辦的新聞傳播機構,也必然秉承這一基本要求和工作方法。新華社九十年的發展歷程,始終不斷堅持和發展調查研究的作風和方法,這可以看作是中國共產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在新聞實踐中的真實寫照。
新華社九十年的事業發展,也是深入踐行黨的宗旨,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的過程。新華社的調查研究是中國共產黨密切聯系群眾優良傳統的體現。一篇篇新華社的經典之作,一個個新華社推出的典型人物……無不反映著新華社記者深入基層,到群眾中去,為人民代言,反映人民心聲的赤子情懷。也只有與人民心連心,才產生這些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傳世之作。
新華社原社長穆青同志說:“我們的新聞一旦脫離了群眾,脫離了實際,它就喪失了戰斗力,喪失了生命。”穆青始終強調和要求編輯記者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行調查研究,從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群眾的活動中獲取題材和主題,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愿望和呼聲。
新華社的三項職責即喉舌、耳目、智庫,無一不是和調查研究緊密相關。履行喉舌職能,需要對中央大政方針、重大歷史事件深入調查研究,通過調研實踐更好地學習領會中央精神,在深化理解認識基礎上方能進行深入闡釋,才能做到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履行耳目職責,要捕捉基層工作中的亮點、經驗,要發現具有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都需要深入調查研究方能實現;履行智庫職能,也是調查研究的直接體現,需要以課題組的方式對某一領域、某一問題進行全面、細致的調查研究,才能拿出有價值的智庫報告,為中央提供決策參考,為社會各界提供智庫服務。
調查研究的優良傳統,離不開新華人的言傳身教,他們用自身的新聞實踐,對如何開展調查研究進行了很好的展示。穆青在采訪中,用20多天的時間與采訪對象同吃同睡同勞動,采寫了勞動模范趙占魁的生動事跡,后來,他更是七訪蘭考,八下扶溝,十進輝縣,四赴寧陵,兩上紅旗渠……他的新聞實踐本身就是一個始終堅持以“勿忘人民”情懷開展調查研究的典范。
每一位優秀的新華人,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注重調查研究;每一件載入新華社史冊、記錄時代風云的優秀作品,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注重調查研究。新華社九十年發展歷史上,因調查研究而聞名的記者數不勝數,正是在一代代優秀新華人的薪火相傳中,新華社調查研究的優良傳統不斷發揚光大。
調查研究有多層次的表現形式,有政府部門為政策制定和執行開展的調查研究,可謂工作式調查研究;有學者為完成課題論文開展的調查研究,可謂學術式調查研究;有社會工作者為了解基層情況開展的調查研究,可謂社會式調查研究。工作式調查研究和學術式調查研究,總體上偏于宏觀一些,多概括式表述,社會式調查研究總體上偏于微觀一些,多數據和事例。新華社的調查研究可謂新聞式調查研究,同時兼有工作式、學術式和社會式調查研究的一些特征,但又有其不同之處。這些相同和不同之處決定了新華社調查研究有著自己的獨特氣質和特征,具有鮮明的“新華印記”。概括來看,主要體現在:
一是較高的政治站位。新華社的調查研究非常強調政治站位,善于從政治上觀察和分析問題,它一方面連接中央關心的問題這一“天線”,一方面連接基層的實踐經驗和探索這一“地線”,二者缺一不可。如今,新華社開展一些重大調研之前,都要先聚到一起學習相關理論和政策材料,一定要先從大局上了解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做到“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始終把調研的觀察點聚焦于中央關切和基層實踐的交匯點上。
二是深入的基層走訪。新華社的調查研究散發著泥土的芳香,能做到“腳下有泥,心中有光,筆下有神”,這來源于新華社的調查研究能夠真正走到群眾中去,走到最基層去。新華社記者既是歷史的記錄者,也是社會的觀察家,要做到這一點,只有開展更深入的基層采訪。下農村就一定要走進農民家里和地里,坐在炕頭或站在田間拉家常;進工廠就一定要進到最基層的車間里,與工人們聊生產經營情況……到最一線去,是新華社調查研究的一大亮點,也是其具有強大生命力所在。
三是敏銳的問題意識。新華社的調查研究偏于新聞性,這一點也決定了其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重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即使是在報道經驗的內參調研中,也貫穿著強烈的問題意識,不只是簡單地報成績,也注重分析經驗所著重解決的問題,運行中還面臨什么問題。所以,新華社的調查研究更體現了鮮明的辯證思維,看問題比較客觀全面。
四是獨特的“故事樣本”。新華社的調查研究注重用微觀講宏觀,用樣本講整體,用故事講現象,“以小見大”“解剖麻雀”的方式比較普遍。在調查研究過程中,從采訪環節上比較注重采訪對象的選擇,既要體現面上的要求,又注重抓具有代表性的點。點和面緊密銜接和配合,使調查研究寫出來的稿件既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又比較鮮活生動,更容易為人接受、引發思考。
五是“小分隊”、蹲點調研、區域合作等獨特的調研方式。在九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圍繞調查研究,新華社不斷探索出一些新的方式方法,具有鮮明的新華社特色。比如,圍繞重大主題和重點領域,集結相關部門和分社的報道力量,組成專題調研“小分隊”,一起深入碰撞和研討,深入基層調研,集中采寫一批有質量的調研報告和稿件。同時,“小分隊”也成為鍛煉記者的一種較好方式,一批年輕記者通過參加小分隊擴展了視野,增強了調研本領。目前,這種方式不只在參考報道調研中使用,在一些重大主題采訪中,也有很多全媒型的小分隊,以集中式、行進式方式開展調研。“小分隊”調研是具有鮮明新華社特色的調研方式。蹲點調研也是各分社積極踐行的一種方式,有的分社長期確定一些調研基地,組織年輕記者定期進行蹲點式調研,還有的分社創新性地以掛職鍛煉的方式派記者蹲點。此外,在涉及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東北區域、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的相關分社也會經常性地開展跨省份的區域性調研,增加對區域問題研究和報道的力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講話中強調調查研究的重要性,他指出,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他要求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調查研究作為新華社九十年發展實踐中傳承下來的優良傳統和寶貴財富,更要繼續傳承和發揚下去。當下,盡管媒體環境發生了深刻變革,但調查研究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既需要我們始終如一地堅持傳統,也需要適應形勢變化,不斷加以創新和發展。
一是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的教育培訓。目前年輕一代的新華社記者多是在互聯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將來更多的將是在智能手機背景下成長起來的。這其中,有些年輕記者從觀念上認為傳統的調查研究方式已經過時,還有一些年輕記者缺少調查研究的具體經驗和本領。因而,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對調查研究優良傳統的學習教育,尤其要結合實際開展多層次、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可利用新華社豐富的調研成果資源,多利用經典案例和現實案例學習,多利用身邊的優秀調研記者現身說法。
二是探索并豐富融媒體背景下的調查研究新路徑和新方式。在媒體加速轉型發展的背景下,調查研究也需要與時俱進,在堅持基本內核和精神實質不變的基礎上,可以在方式方法上更多地創新,如可利用新技術手段作為調研的輔助,開展網上調查問卷、輿情信息分析等方式擴展調研信息渠道,此外,在調研作品傳播上,也可以更多地使用新媒體手段,使過去相對單一的調研作品增強可視化傳播和互動性效果,使調研變得更好看。
三是整合資源增強調查研究成果的聚合力和影響力。從新華社履行智庫職責的要求來看,新華社具有強大的智庫優勢,是國家高端智庫方陣中唯一的媒體型智庫。目前,新華社正在著力整合資源,構建智庫體系。新華社具有智庫報道優勢的部門和項目非常多,這些部門和項目都具有強大的調查研究能力,對外整合其他研究機構、政府部門、媒體的優勢也非常突出。這項工作意義深遠,但打破部門分割、資源分散的障礙還有很多難點需要不斷突破,需要進一步加大體制機制的改革力度,從全社層面繼續深度整合各類資源。
四是創新機制為調查研究創造濃厚氛圍。在調查研究的組織上,可以進一步探索與各地實際相結合,有利于調研成果形成及隊伍培養的方式。如依托各地優勢報道資源,建立課題組研究機制,對一些課題開展長效研究和長期跟蹤。此外,在調研的激勵機制上也可以不斷改革創新,從考核激勵、成果獎勵、導師制等方式上加大機制探索,鼓勵一部分記者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長期深耕某一領域,或到基層開展蹲點式調研,從而創造更有利于記者向專家型記者方向成長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