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墨竹
(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作為一名在哈爾濱長大的滿族人,常聽長輩提到“餑餑”“碴子”“粘豆包”等詞匯。小時候僅僅把這些當作東北方言,長大接觸滿族文化后才知道這些詞匯蘊含豐富的歷史背景。東北地區的滿族存在時間長,多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滿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除此之外滿族的飲食文化也相對發達。由于氣候原因,滿族聚居的東北省份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美食文化,在民族融合的歷史長河中成為中華飲食結構的一部分,同時也推進了中華飲食文明前進的步伐。目前少數民族的菜肴翻譯研究薄弱,探討滿族飲食的翻譯策略不僅可以保護滿族風俗文化,更對中華傳統的外宣傳播有著積極作用。為此,本文遵循目的論的三原則對滿族食品進行翻譯探究,期望能為滿族文化翻譯研究提供更新穎的角度,實現滿族文化的繼承與創新。
功能目的論是翻譯功能理論學派的核心理論,主張整個翻譯過程應遵循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目的論適用于滿族美食的英譯,原因有三點。首先根據其目的原則來解釋。第一,目的性原則的兩層因素。一是翻譯的基本目的,讓讀者了解滿族食品的基本信息;二是交際目的,翻譯不僅是語言的翻譯,也是文化的翻譯。英譯的主要目的就是弘揚滿族飲食文化,讓目的語讀者產生旅游或其他心理需求,達成外譯的目的。第二,連貫性原則,是讓英譯后的文本在旅游外宣等交際語境中發揮作用。當然,“文化不可譯” 現象是翻譯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障礙。與滿族相關的文化語境在英語文化中不存在,這類少數民族文化負載詞,很難找到對應詞匯。金惠康教授在《跨文化交際續編》中說:“語言的形象始源于人類社會的生活,不斷借鑒、運用、提煉,變成一種生動活潑的表達手段,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時,要求完全傳達其形、其味,真是不容易。”讓文本與交際目的達成語際連貫,使少數民族飲食的英譯與文化傳播相輔相成,最終定位于符合目標語文化語境的譯文。第三,忠實性原則,忠實原則不代表逐字直譯,西塞羅在《論演說家》中說到詞對詞的翻譯會使他的譯文看起來笨拙呆板,這種行為也背離了其身為譯者的覺悟。少數民族的飲食風俗若追求直譯則不符合目的語讀者的文化需求及其探索民俗文化的期待。翻譯過程中必然要忠實食材、口味以及制作方法等要素,但并不是從詞匯層面。將《圣經》傳至拉丁美洲的翻譯家圣杰羅姆說:“重點在于翻譯出字里行間的感覺而不是按詞匯順序來硬譯。”這種“感覺”引申到食品翻譯中,就是達到目的論中的語際連貫。正是以上原則最終決定了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需要功能目的論作為翻譯策略。
一個菜點門類的形成,是由一個地域的生活習慣、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物產特征決定的。滿族人是肉食主義者,主食以黏食為主。蛋白質和碳水的搭配讓他們在出門狩獵時免受饑餓的困擾。美食就是要有甜有咸,滿族特色飲食除了酸菜燉白肉血腸,茶食餑餑也是滿族飲食的精華。以“餑餑”為例,黏米里面包著豆餡、果仁、蜂蜜,可炸、可烙、可蒸。其他茶食甜點主要有:薩其馬、芙蓉糕、豌豆黃、波羅葉餅、淋漿糕、鏇餅等。滿族的美食菜肴在古典巨著《紅樓夢》中的描寫則讓人垂涎欲滴。例如奶油松穰卷酥、奶子糖粳米粥以及各式各樣的奶油炸的小面果。但英文世界里這些誘人的滿族特色食品“餑餑”缺少對等詞,屬于文化空缺詞。能否準確傳達其形、其味,就要參考目的論三原則,以宣傳滿族風俗飲食為目的,用英語從另一種視角忠實全面認識滿族飲食作出的歷史貢獻,從而更好地傳承滿族歷史文化。
翻譯的前提是全面了解滿族的歷史文化背景。如果不知道中西文化的對比,就不可能準確恰當地表達出具有交際功能的譯文,與目的語讀者的文化需求產生歧義便達不到翻譯的目的。在搜集和積累滿族飲食相關史實的過程中,筆者發現目前滿族飲食的英譯質量參差不齊、視角錯亂。用外語詞匯直譯滿族食品,不僅阻礙國外食客了解中國美食,更忽視其中包含的少數民族文化。選用目的論原則英譯滿族美食不僅會提高滿族風俗文化的翻譯準確性,也能為中華美食大國的形象錦上添花。下面從保護少數民族傳統食品特色的目的出發,探討以目的論原則進行的音意兼顧、意譯加注、音譯加注的滿族點心翻譯策略。
滿族的食品有其特有風味,其菜肴的名稱背后有著不同意義和歷史背景。如果逐字翻譯,一味追求對等,那最后的譯文毫無意義且達不到宣傳推廣文化的目的。在翻譯食品的過程中要發揮譯者主觀性,不拘泥于原菜品的字面意思。在英譯時采用“意譯”兼配“音譯”,在完全理解每個滿族食品所承載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將滿族飲食基本元素文化在注釋中再現出來。
例1:菠羅葉餑餑Daimio Oak’s leaf-wrapped Bobo
《滿洲四禮集》載:“四月上山采集柞樹之嫩葉,制作菠羅葉餑餑。”菠羅葉餑餑是滿族人在春季用泡好的黏米加水磨成細面,再將紅小豆煮爛,包入黏米面成大餃子型,外裹抹好酥油的柞樹葉,蒸熟即成。菠羅葉餑餑與蘇子葉餑餑制法相似,葉片都是起包裹黏米的作用。雖因外形緣故兩者都被稱作“黏耗子”。但英譯時以滿族文化視角必須將兩者區分開且加以注釋。“菠羅葉”實為波羅葉Daimio Oak’s leave(槲樹的葉片)。滿族黏耗子細論起來和廣東潮汕、福建等地區的鼠曲粿也有相似之處,后者選用干芭蕉葉墊底。可惜的是搜索粿的翻譯結果指向的是東亞糕點Kuih。既然日本的黏米團麻糬是Mochi,韓國的打糕為Tteok。而且從制作手法和原料來說,滿族餑餑既不是水果或咸味餡料的Pie也不是黃油加面粉制成的Cake,那么將餑餑音譯為Bobo是保留滿族飲食文化的最佳譯法。主體音譯后,關于葉子的譯法,意大利、法國等歐洲國家有一種食品是葉子裹芝士的食品被稱為“Leaf-Wrapped Cheese”, 英國的博斯沃思奶酪(Bosworth Leaf)就是用蕉葉裹制的食品,有了以上平行文本的參照,將菠羅葉餑餑譯為Daimio Oak’s leaf-wrapped Bobo再加上對于餑餑的注釋Bobo is the traditional Manchu food made from glutinous husked millet and using red bean paste as a filling. It gives off a red bean fragrant and chewy texture. (餑餑是傳統滿族食品,由黏糜子做成的外皮里面包裹著紅豆餡,吃起來有紅豆香味還有嚼頭)這種音譯兼顧的譯法既保留了滿族食品特色,也達到了讓中華飲食走向世界的目的。
例2:芙蓉糕 Sachima with red icing
芙蓉糕由薩其瑪轉化而來,風味特點與薩其瑪相同,因色調如芙蓉花,故稱“芙蓉”。民俗文化的獨特性,使其在英語中難以找到相對應的表達,屬文化空缺詞匯,若按字面意思將芙蓉糕直譯為Cutton rose-shaped cakes不僅會失去原有色彩還會讓讀者覺得莫名其妙。比起薩其馬,芙蓉糕多了一層厚厚的紅糖霜(由豬板油和紅糖制成),鑒于薩其馬在海外已有一定知名度,在各大搜索引擎的結果均為Sachima。針對芙蓉糕的翻譯,將主體定為Sachima后加外形描寫with red icing. 由此目的語讀者便知道這是一種覆有紅色糖霜的薩其馬。Sachima is consumed as a syrupy treat and the one with red icing is made from fluffy strands of deep-fried batter bound together with brown sugar syrup which resembles the color of cutton rose. (薩其馬是一種由松軟的油炸面糊制成的甜品,澆上紅糖糖漿的薩其馬與芙蓉花顏色相似。)芙蓉糕考慮到中西文化差異及對豬油的“誤解”就不將糖霜成分譯出,做食譜用時再加注原料為lard and brown sugar即可。
滿族飲食文化內涵濃厚,單純的意譯并不能很好地為目的語讀者所理解,存在一定的文化傳播局限性。因此根據目的原則和忠實原則,對滿族飲食文化負載詞進行意譯,并輔以注釋,有效傳達美食的內涵。
例3:淋漿糕Steamed Husked Millet Cakes
淋漿糕亦稱黏糕。《清文總匯》載:“黏糕乃蒸的,大黃米磨面放水攪和,盛于布袋內,顫內鋪布單,擰擠出面水,在毓內蒸者。”蒸熟后切塊,蘸糖食之。粉質細膩,松軟香甜。大黃米就是黏米,也叫“黏糜子”,是滿族人主食之一。大黃米與小米Millet的不同要譯出,前者是糜子去皮加工而成的,用Husked Millet一詞區分,淋漿二字若看字面意思直譯為glazed (overlaid or covered with a smooth, shiny coating) “給食物裹上一層液體狀物質,使其看起來誘人有光澤”,這與淋漿糕的外形和做法相差甚遠。根據記載的制作過程轉譯為Steamed Husked Millet Cakes. It is eaten as a staple food for the Manchus, which made from the ingredients of glutinous husked millet flour and serve it after steaming the batter. Dip a slice of cake in granulated sugar makes this cake perfectly sweet.(滿族人做主食食用的一種蒸糕,原料為黏糜子,蘸糖食用風味更佳)以宣傳滿族日常飲食為翻譯的目的,在注釋中將其原料、做法和食用方法解釋清楚。即使兩種不同文化的飲食習慣不同,在復雜的文化系統下語言文化不得強求相互對照,用簡單易懂的文字將滿族淋漿糕進行意譯加注,展示給目的語讀者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
翻譯目的決定翻譯方法,這也是目的論中的首要原則。在翻譯中,中國的主權地位不可錯位,視角的重要性不可輕視。王海峻在談包子的英譯規范中提出:“英語對外來新鮮事物具有很強的吸納能力,光食品詞匯就吸收了來自各語種的大量外來詞匯。”滿族食品外譯本就是傳播中華文化的過程,民族特色食品盡量不借用英文詞語來將就,比如說餃子、粽子、饅頭、鍋貼等。在翻譯民族文化負載詞匯時要想使譯文最大限度地忠實原文,除了以上提到的意音兼顧加注和意譯加注,也可根據目的論的忠實原則采取音譯加注的策略,即保留點心的讀音,以中文拼音形式移植到英語中,并且加上必要的注釋來傳達點心的詳細信息,進行一定的信息補償優化,從而使滿族文化負載詞的作用發揮最大化。
例4:鏇餅Xuan bing
鏇餅(下稱旋餅)是一種油煎餅。清朝的揚州“茶肆甲天下”, 乾道時期茶館的盛況可從李斗所著的《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中窺見:“城內外小茶肆或為油鏇餅,或為甑兒糕,或為松毛包子,茆檐蓽門,每旦絡繹不絕。”《清文總匯》中所記載旋餅的做法是:“旋餅乃麥面放油拼薄而圓,干鍋擦油炕熟。”以前的“油鏇餅”現在以“旋餅”為人熟知。據旋餅師傅講,叫旋餅是因餅先是在手中、鏊(ào)子上不停旋轉而得名。綜合以上描述,在翻譯時要考慮如何再現“旋”字,再現原汁原味。因其做法與印度飛餅有異曲同工之處,參照后者名為Roti Prata且兩個單詞均為印度語,屬于外來詞匯。擬將鏇餅音譯為Xuan bing. 因古文中記載的烹制方式與現代不同,但總體是一種烙制餅子,故注釋為Xuan bing is the kind of flatbread that is commonly clay-oven baked and grilled after flipping the dough. The texture is flaky and also has stuffed versions such as meat filling. 翻譯和添加注釋的過程中將譯文的功能特征放在第一位,不一味追求對等原則。滿族的食品在國人看來是一種特色,是一種可享受的美食,對于目的語讀者來說,食品的譯名起到的是一種宣傳功能,好的譯文美上添美,反之則會讓讀者如墜云霧。附加的注釋中介紹了旋餅的烘烤方式、簡短的制作過程描述及口感和種類,若能讓讀者產生想要嘗試一番的想法也是達到了英譯的目的。
例5:豌豆黃Wan dou huang (Split yellow peas confection)
豌豆黃是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原為回族民間小吃,后傳入清朝宮廷,成為滿族宮廷食品。國外網站譯名大多為Pea Flour Cake 給人一種主料是豌豆面粉的錯覺。豌豆黃實為去皮的干豌豆與白糖和水制成,注釋中解釋清楚為Split yellow peas(脫皮的干豌豆)。豌豆黃制作過程不需要額外的面粉,也就不能稱其為cake,可用confection (an elaborate dish or delicacy made with sweet ingredients)“甜品”一詞來定義豌豆黃。
英語詞匯的包涵性極強,以意大利特色主食Pasta為例。Pasta與noodle的外形、制作原料相似,但英語并未使用Noodle一詞來轉譯Pasta,而是發揮其包涵性將各式各樣的意面品種名稱統統納入。spaghetti細意面,ravioli意面餃,and lasagne千層面等單詞都可以在詞典中查詢到相關信息。起初這些音譯的詞匯如Bobo, Wan dou huang, Xuan bing可能要根據目的語讀者和文本類型(食譜或旅游)的不同作相關注釋,但當這些產品大量出口,為人熟知并喜愛后,這些帶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甜品名稱便不會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保留中國少數民族美食的地域特征是外譯、外宣的原則和前提,音譯中的文化差異雖然明顯,但只要注釋得當,就能準確傳達食品的原料、做法,達到宣傳民族文化的作用。
食品翻譯的局限性在于單純的文字表達很難給目的語讀者一種直觀的感受,國內外菜譜都是精致的圖片輔以做法,更好的吸引讀者眼球。外譯少數民族特色時應適當應用此模式,將滿族的各個甜點茶食的圖片放入譯本中,娛樂性、科普性使得整體傳播效果大放光彩,使得圖文結合,文字傳達的信息更加立體全面。勾起目的語讀者的閱讀興趣才是整個翻譯的宗旨,有效實現對外交流傳播的目標。
滿族文化源遠流長,但相關的飲食翻譯缺乏統一性和規范性,這種不準確性反映目前國內對滿族文化研究的缺乏,如何提高準確度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一個個菜品實例并結合目的論原則,提出采用音譯兼顧、意譯加注、音譯加注和圖文相輔四個翻譯策略,充分體現該理論對翻譯滿族的飲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餑餑”雖小,品種繁多,其中凝聚的滿族民俗特色帶有濃郁的中華味道。在面對每一個少數民族菜肴、點心名稱時,要認真對待內含的文化元素,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基礎上,斟酌如何譯出民俗文化特色。
傳承與綿延民族文化從滿族民俗翻譯出發,研究傳播民族飲食英譯不僅能夠保護少數民族的傳統飲食文化,還有利于牽動滿族文化的傳播與推廣,吸引更多國外友人來了解欣賞滿族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