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穆青的記憶片段"/>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陳二厚
作為“喝延安奶水”成長起來的新聞記者,人們稱贊他為新聞界的“常青樹”“旗艦人物”“三貼近的典型”。他的新聞作品和長達60年的記者生涯,直到現在還被人們從不同層面進行著研討和解讀。
他就是穆青。
我曾在他身邊工作過5年,每當回憶起和他朝夕相處的歲月,浮上心頭的總是幾件小事和一些揮之不去的細節。
對黨和人民,穆青始終懷著一顆感恩之心。這種真純的感恩,常常流露在他的公開講話里、他和別人的閑談中。在我的記憶里,穆青經常提起自己的兩段經歷。
“我是1939年在冀中前線的炮火中參加共產黨的。我永遠忘不了的是在戰爭進入最困難的時期,就是1940年,敵后解放區縮小,日本鬼子到處掃蕩,冀中已不能在地面戰斗,轉入地道戰了,晉察冀根據地也在縮小。當時,條件極其艱苦,沒有糧食,我們就整天吃黑豆、小米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犧牲很大。就在這時,黨把我從前方調回延安。后來和我一起在前線的戰友有的犧牲了,有的被俘了,是黨把我保存下來了?!?/p>
每當講到此處,穆青都會眼眶濕潤:“沒有黨,就沒有我的一切?!?/p>
讓穆青念念不忘的另一段經歷,是從延安奔赴東北的場景——
“抗戰勝利后,我隨小分隊由延安奔赴東北,沿途幾乎都是徒步行軍。經過山西雁門關地區時,天降大雪。一天行軍下來后,我的靴子凍在腿上,怎么也脫不下來。同行的人建議用熱水燙,這時,留宿我們的老鄉趕忙阻止。他打來一盆冷水,先把我雙腿浸在里面,讓冰碴子一點點化開,再小心翼翼地脫下靴子,隨后,他解開棉襖,把我的腳焐在懷里,用雙手一點點揉搓,過了很久,雙腳漸漸感覺到暖意。事后才知道,如果當時用熱水泡,而不是老鄉用手慢慢搓熱,我的雙腳很可能壞死或者凍爛掉?!?/p>
為此,穆青一直感慨:我的一生都離不開人民的哺育。
近年來,一些研究者在總結穆青幾十年的新聞思想與新聞實踐時,常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從戰爭年代、和平建設時期一直到改革開放,漫長的時空跨度里,穆青幾乎都能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準確地把握時代的脈搏,他的新聞之樹何以如此長青?
也許,從穆青自己的回憶里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我們這代人嘗到了老百姓保護我們、愛護我們的滋味,所以一輩子也忘不了,總怕自己做得不好,對不起他們;總是告誡自己,千萬不能忘了老百姓,要處處想到他們。只要永遠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心里就踏實,就有抵制各種錯誤東西的力量。”
古人說,“道德文章”。也許,把穆青的這種感恩理解為“一朝受恩,當報涌泉”有些狹隘,但這種“以德報德”的純真情懷,無疑是一種原動力,融化在他的血液里,成為一種自覺的責任意識,一種和人民群眾水乳交融的血肉聯系。今天看來,依然散發著穿越時代變遷的溫暖力量。
2000年一個初春的早晨,“老頭兒”面帶喜色地來到辦公室。我問他:“老頭兒,今天有什么喜事啊,這么高興?”他興沖沖地說:“早晨出門,看見院子里的小草返青了,我又回去查了下日記,比去年竟然早一天!”
2001年夏天,80高齡的穆青在北戴河休假。一天下午,我陪他在海里游泳。他習慣套個救生圈,身子在水面仰躺著。我在旁邊正游得起勁,突然聽到他的高聲歡呼:“快看,快看天上的云彩,多漂亮啊!”我仰頭一看,蔚藍的天空上,游移著大朵大朵的白云,如獅如虎,狀極逼真,確實漂亮。但這也不過就是云彩啊,至于這么“夸張”嗎?看著身邊歡欣雀躍的老頭,那一瞬間,我真的很難把他和一個經歷過重大歷史風云與風霜錘煉的高齡老人對上號……
這樣的細節,記憶中還有很多。他那種樸實中的率性、理性中的激情,和他的講話,他的文字一樣,常在不經意間就燒灼了自己,也滾燙著別人。
他曾這樣表達自己在采訪和寫作中的狀態:“多少年來,我們深深體會到,這種和英雄人物思想感情上的息息相通,水乳交融,有時是摻和著血和淚的。它往往產生一種無論如何都抑制不住的沖動和激情,這是一種巨大的力量,甚至簡直是一種魔力。它能使得你如呆如癡,整天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周圍的一切好像忽然都不存在了一樣,即令做一些事情也都是下意識的,整天腦海里幾乎完全被英雄人物占據著,眼前是他的形象,耳邊是他的聲音……”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正因為如此,從邊區勞動模范趙占魁到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從拼上性命大干的“鐵人”王進喜到百折不撓的植棉模范吳吉昌;從一輩子為綠化荒山默默奉獻的“老堅決”潘從正到為建設紅旗渠不怕流血犧牲的任羊成……,他筆下的人物,寫一個,活一個,響一個,震撼了幾代讀者的心靈。
2000年,應《中國記者》約請,穆青以“我的記者生涯”為欄目,每期發表一篇回憶文章。在商定寫作計劃時,他特別提出要寫自己剛當記者不久的一次失敗的采訪。他說:“至今想起來,我都感到臉紅,所以一定要把當時的情況原原本本地寫一篇?!庇谑?,在那期的雜志上,許多人都讀到了這個名記者“走麥城”的故事。
那是穆青在延安解放日報社當記者不久,被派去采訪蘇聯醫生阿洛夫講述蘇聯人民英勇抗擊法西斯的報告會。一進會場,穆青就被聽眾高漲的情緒感染了,當阿洛夫講到動人處,會場上不時響起雷鳴般的掌聲。穆青和大家一樣心情激動,也和大家一起拼命鼓掌?;氐綀笊绾?,他依然難以平復激動的心情,一氣呵成寫好稿子,自己還覺得特別滿意,認為寫出了會場的熱烈氣氛。沒想到過了不久,時任社長的博古拿著稿子問他:“你去會場沒有?”
“當然去了?!?/p>
“阿洛夫作報告沒有?”
“作了,很精彩?!?/p>
“你認真聽了?”
“是的?!?/p>
這時,博古一下子嚴肅起來,說:“你看你這里寫的,‘會場上自始至終掌聲不斷’,既然自始至終大家都在鼓掌,那阿洛夫還怎么做報告,大家還怎么聽報告?”穆青頓時滿臉通紅,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原來他在激動之下順手寫出的這種夸張的形容詞,完全違背了事實和常理。他老老實實地向博古承認了錯誤。
半個多世紀后,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穆青感慨地說,從那時起,真實,包括每句話、每一個細節的真實,就成了我牢牢堅守的底線和前提。
許多讀者看完文章后感嘆說:一個人,在功成名就后,還在曬自己早期的“失誤”,真是一種可貴的坦誠求真態度。
縱觀穆青的一生,特別是在風云變幻的重大歷史關頭,這種求真的態度和信念顯得格外耀眼。
——1966年2月,《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發表。在“大講階級斗爭”的年代,通訊沒有著墨階級斗爭;在“形勢一片大好”的年代,作者卻真實地描寫了“一眼看不到邊的黃沙”,“枯草在寒風中抖動”等場景。
——1978年3月,新華社播發穆青和陸拂為、廖由濱合寫的通訊《為了周總理的囑托……》,被認為是中國新聞媒體上突破“兩個凡是”,公開否定“文革”的第一篇作品。
——1978年11月15日夜,穆青等新華社領導毅然拍板決定,播發《天安門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動》的電訊,這則只有239 個字的消息如石破天驚,被稱為中國開始撥亂反正歷史進程的標志。
……
記憶,常常會隨著時光的流逝逐漸斑駁。但在我心里,關于“老頭兒”的這些片段,不但“頑固”地沉淀下來,甚至越來越鮮活。每當觸碰這些記憶,心頭涌起的不是感傷,而是一種蔓延的溫暖。這種溫暖使我覺得,“老頭兒”雖然離開了,但永遠活在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