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曠
主題報道肩負著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傳播主流新聞輿論的作用。但在傳統思路指導下的主題性報道,常常被認為是政治味、宣傳味過濃,因而在傳播效果上大打折扣。
2021 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 周年。做好黨史學習教育宣傳報道,既考驗記者自身對黨史的領會和把握能力,也是對媒體宣傳能力、報道水平的一次全面檢驗。
為此,湖北日報堅持用新視角獲得新效果、用新形式盤活舊材料,走“新”又走“心”,努力做到思想性與新聞性兼容,賦予主題報道新風貌、新生命、新觀感。
主題報道不同于所謂的“硬新聞”,也不是事件性報道,往往給人新聞性不強的感覺。通過精心策劃,可以拉近主題報道與新聞的距離,為主題報道注入新聞元素,最大限度挖掘主題報道中的亮點,調動受眾的欲知愿望與參與意識,讓主題報道成為有看點的新聞。
3 月初,湖北日報推出 “學黨史 悟思想 辦實事 開新局”專欄,報道我省各地各部門在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中的新動態、新實踐、新模式,及時反映我省學習教育的成效和感人故事,為我省黨史學習教育宣傳,營造濃厚氛圍。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省委宣傳部、省委講師團組織專家精心備課,形成一批黨史專題宣講精品課程,面向省直機關、國有企業、高等院校及基層單位提供點單宣講服務,我省各地、各單位掀起黨史學習教育的熱潮。
記者敏銳捕捉到其中的“點單宣講服務”亮點,對此進行報道,采寫 《我省菜單式黨史宣講對接基層一線——超燃!你點單,我來講》一稿。稿件中提到,我省組織63 位宣講專家,推出103 個黨史“宣講菜單”,在《湖北日報》、“學習強國”湖北學習平臺等主流媒體發布,供全省各地各單位“點單”。
稿件刊發以后,引起各單位高度關注和重視,大家紛紛循聲而來,在平臺查閱點單,聯系宣講,產生良好宣傳效果。
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黨史學習教育中,我省各地聚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相銜接,為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努力耕耘。
記者注意搜集線索,了解到谷城、麻城、洪湖等地抓住黨史學習教育契機,充分發掘整理紅色文化資源,引導和教育黨員干部特別是年輕黨員干部,學好黨史教科書、修好黨史必修課、用好黨史營養劑,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用好“艱苦奮斗”傳家寶,荊楚各地——握指成拳同繪鄉村振興新畫卷》報道了黨員干部通過學黨史,堅定理想信念,樹牢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讓村民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有越來越多的獲得感。
主題報道具有主題凝煉、內涵豐富、表述嚴謹等特點,以往宣傳報道中普遍存在“說教味”足,“工作味”重,可看性不強、親近度不夠、不容易被觀眾理解和接受的弊端。
如何將主題報道做出新意,讓受眾愿意看、喜歡看?從細節入手,才能吸引受眾,更好地傳達主題思想。
人,永遠是新聞的主題。建黨百年這一主題架構宏大,處理不好容易出現內容空泛、距離感強等問題。
在內容選擇上,我們把筆端聚焦歷史事件的親歷者、見證人,讓新聞見人見事見靈魂。
細節,是報道的血肉。生動的、鮮為人知的個人化細節,可以讓報道“活”起來。我們的報道真正能夠打動人之處,可能就是對細節的復原和呈現,是對新聞事實的挖掘和確認。
黨員,是黨的肌體細胞。發展黨員,是黨的建設的基礎工程。
建黨百年之際,全省各地、各行業一大批先進分子加入到黨員隊伍中來,為黨的肌體增添新鮮血液,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不斷增強。
從7 月5 日開始,湖北日報推出 “聽新黨員講奮斗故事”系列報道,記者深入采訪,聆聽他們的入黨初心,了解他們在各自崗位上的奮斗故事。整組報道以新的視角,圖文并茂地展示了新發展黨員的風采,引起廣大讀者的高度關注,產生良好的宣傳效果。
疫情期間,快遞小哥汪勇組建志愿者隊伍,為醫護人員拉起一條后勤保障線。2020 年2 月,汪勇火線入黨。他還被公司提拔為湖北順豐速運有限公司江漢分部經理。
從“白天送快遞、晚上跑滴滴”的小哥,到管理200 多人的經理,人生開啟新篇章,但那股熱血還在他心中涌動。
凌云集團機械制造技術員蘇海軍,建黨百年之際入黨,他直言“要堅定航空報國初心,為新時代航空產業發展作貢獻”。
2020 年,進入二季度以來,蘇海軍和團隊提前超額完成半年生產任務,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之際,以實際行動交出一份圓滿答卷。
通過新黨員的奮斗故事,向讀者展示了他們用勞動書寫人生出彩的華章,用奮斗譜寫個人夢與家國情懷相融合的動人旋律。
要做好黨史學習教育宣傳報道,記者首要認真學習有關文件、領會精神實質。
作為傳播者,只有自己把文件學習好、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才能把相關報道策劃好、組織好,取得最佳的傳播效果。
湖北作為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充分發揮紅色資源,挖掘老故事,是進行黨史學習教育宣傳的重要內容和方法。湖北日報在紙媒、新媒體上策劃、設置相關專題或專欄,頗受讀者歡迎。
做好相關報道,努力挖掘是一個方面,同時還要注意實事求是。記者在采訪中,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圖片等,務必要仔細核實、訂正。
湖北這片紅色大地,走出了235 位新中國開國將帥,屹立著一座座中國共產黨歷史的偉大豐碑。自5 月27 日起,湖北日報在“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專版推出“走近開國將軍”系列報道。
記者分赴省內多地,進行現場探訪,力求挖掘開國將軍身上鮮為人知的革命故事和豐富細節,增強主題報道的可讀性和感染力。
為確保史料的真實性、可靠性,記者向黨史專家求證、查閱文史資料,并在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等權威網站再三求證核實。
徐海東5000 塊大洋支援中央紅軍、王樹聲大義滅親、王近山在敵人眼皮底下打伏擊戰、賀炳炎不打麻藥截去右肢、方槐視一本黨證如生命。
一個個鮮活故事,展示了開國將軍的革命時期的風采,給人以震撼,更給人以感動,系列報道迅速引起廣泛關注。
在記者的筆下,讀者讀到的不是冷冰冰的歷史注解,而是充滿溫情的往事追憶。
黨史為鑒,照亮未來。
專欄“學黨史 悟思想 辦實事 開新局”中,《講好黨史故事、用心志愿服務、參與社區治理——武昌“紅巷爺爺”紅透社區內外》一稿,通過紅巷爺爺協助社區挖掘歷史故事,傳播紅色文化的事跡,激發出今天我們接續奮斗的信心和動力。
通過將黨史故事化,將故事形象化,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一個個老故事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緊扣讀者心弦,撐起了黨史學習教育報道這一宏大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