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定軍 魯蕓蕓 張 斌
建設美麗鄉村,才有美麗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各級媒體提供了更加廣闊、豐富的融媒體作品創意傳播內容空間。主動融入、融合、傳播鄉村之變、鄉村之美,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各地各級媒體大有可為。潛江廣播電視臺作為一家基層媒體,主動融入到鄉村,融入到產業,融入到農民,開辦系列“三農”節目,“話農點經”,融媒體傳播,在廣袤的江漢平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民間輿論場”。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媒體傳播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一支重要力量。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更加快速,更具互動和體驗性,更容易搭建融合平臺。因此要通過融媒體策劃生產出符合全媒體傳播規律的、具有鄉土氣息和田園溫度的好產品、好作品,及時反映農民群眾訴求心聲,謳歌基層群眾偉大創造,展現農業農村發展成就,就必然離不開全媒體傳播。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全媒體傳播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2020 年6 月30 日,潛江廣播電視臺緊扣時代脈搏,順應時代潮流,高站位、高標準、高質量開播全國首家“鄉村振興”電視頻道。頻道立足潛江、根植湖北、放眼全國、融合傳播,新開辦《三農“潛”線》《蝦行天下》《我的美麗鄉村》《脫貧故事會》等10 多個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和田園溫度的新聞資訊、專題專欄節目,全面講述、傳播潛江、湖北乃至全國“三農”發展的好故事、好聲音,及時反映農民群眾的訴求心聲,謳歌基層群眾的偉大創造,展現農業農村發展的新成就。
心系衣食父母,真誠為農服務。鄉村振興電視頻道開播一年間,潛江廣電全媒體平臺融入鄉村振興,同步上線鄉村振興APP 客戶端,整個頻道、節目與客戶端同頻共振;《今日潛江》《蝦行天下》《我的美麗鄉村》 等重點節目開通微信號、視頻號、抖音號,融媒體同聲傳播,服務鄉村振興,致力打造成為傳播現代農業的重要平臺、服務“三農”發展的重要載體、展示秀美鄉村的重要舞臺,助力潛江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潛江廣電全媒體傳播助力鄉村振興,不僅打造優質平臺,更是致力于創新創意優質的融媒體產品和內容,探訪鄉村、發現美麗、推介優品、展示形象,通過融媒體即時、矩陣式傳播,為農業、農民、農村營造一個良好的“民間輿論場”。
感受一村一品煙火氣,秀出美麗鄉村潛江范。《我的美麗鄉村》正是通過這種方式帶動鄉村振興。節目組每期引入網紅達人、社會名人走村串戶,以第三方視角探訪鄉村、發現美麗。
后湖莫嶺村坐落著中國最大的小龍蝦交易中心,每天幾百噸鮮活的小龍蝦通過這里發往全國500 多個城市。《我的美麗鄉村》節目組組織網紅達人線下體驗出一條“看活蝦交易、玩釣蝦比賽、賞返灣湖景”的旅游線路,引來武漢車友會近百人組團自駕前來體驗,節目通過央視頻、長江云、今日潛江等融媒體直播后,帶動潛江周邊城市市民紛紛前往。
龍灣鎮章華臺為楚靈王行宮,號稱“天下第一臺”,由于地處偏僻,景點單一,一直不溫不火。節目組打出“ 田園交響曲”品牌,把鄭家湖村的蝦稻共作基地、章華臺村的章華臺遺址、竺場村的“鄉親們”農家菜館串成一條休閑游線路,實現了現代農業、文化古跡、田園社區“三位一體”有效的整合。節目播出后,游客數量倍增,為當地居民帶來了切實的收益。
隨著《我的美麗鄉村》一期期節目深度、立體、融合制作播出,在潛江,“品龍蝦、聽花鼓、逛梅園、登楚章華臺、賞返灣湖景、游興隆大壩”逐漸深入人心,讓更多人感受到了江漢平原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今年五月,2020“講好中國故事”湖北賽區頒獎典禮在潛江舉辦,華中科技大學“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研究院”和中國互聯網湖北事業部聯合授予潛江廣播電視臺“講好中國故事湖北示范基地”。
媒體不僅要積極探索“全媒體+對農服務”“全媒體+鄉村旅游”等新型節目制播模式,讓節目互動、好看,還要積極將經濟元素融入內容傳播,將農優產品、鄉村旅游與媒體電商相掛鉤,打造全媒體服務鄉村經濟發展新業態。
東西南北薈萃蝦稻精華,春夏秋冬送來田野新風。潛江廣電《蝦行天下》直播節目突出“潛江龍蝦 世界共享”,圍繞潛江蝦稻產業種養、交易、加工、餐飲等全產業鏈走出潛江、走向全國進行追蹤式紀實采訪直播報道,足跡踏遍大江南北。節目組和龍蝦交易中心、華山、萊克水產公司以及蝦皇、味道工廠等餐飲企業深度合作,將他們的產品植入節目推廣推介。面對疫情,通過節目組組織的各種直播帶貨,各大加工、餐飲等企業的產品通過電商銷售好于以往任何年份。去年4 月13 日,節目組協調南方都市報、南方+、一畝田、快手、抖音、今日頭條等主流直播平臺矩陣出擊,開展“‘粵’過千里,‘吃’援鄂貨”帶貨潛江龍蝦專場直播,一個半小時,共吸引180 萬+網友在線圍觀。據官方統計數據,廣東中荔集團、國聯、深圳點籌網、盒馬等多家企業現場認購超6000 噸小龍蝦,其中成品2000 噸,生鮮4000 噸,價值超過2.2 億元。
今年6 月11 日,在龍蝦節舉辦期間,《蝦行天下》節目組還面向全國精心挑選、邀請了100 家左右的縣級融媒體采編人員“品蝦論稻、感觀潛江”,各地融媒體中心的200 多名記者編輯深入潛江蝦稻全產業鏈開展采訪、實地采訪,在各自的融媒體平臺上通過新聞報道、現場直播、微視頻等多種形式對蝦稻產業進行全方位、全景式、全流程傳播推介,讓潛江蝦稻種養模式真正得以“走出去”,走向全國。
在今年的黨史學習教育中,潛江廣電還精心謀劃,第一時間組織《三農“潛”線》《蝦行天下》《我的美麗鄉村》等各個節目組開展“鄉村振興 融媒助農”活動,以實際行動對市域內所有涉農企業、涉農產品實現融媒體免費公益大展播,開展農副產品種植、售賣直播、線上線下推廣交易等系列活動,助推潛江農產品“走出去”,讓農業、農村、農民的輿論場顯得異常得豐富、活躍。
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是人民的文藝。文藝活動只有立足本土,植根群眾,生命之樹才會長青。
潛江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富集,擁有潛江花鼓戲、潛江皮影戲、潛江民歌、潛江草把龍等四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楚風戲韻熏陶下的潛江人民喜愛唱歌,喜愛花鼓戲,喜愛舞蹈健身,這為舉辦文藝活動提供了優良土壤。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潛江廣電充分利用鄉村振興電視頻道主平臺,及時開辦“唱響潛江”“舞動潛江”“戲迷潛江”系列文藝活動,致力搭建全民參與的大眾舞臺,讓群眾成為舞臺的主角,在接地氣、本土化、大眾化上找準支點,融媒體傳播,從而一鳴驚人。
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潛江人在勞動和生活中創作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民歌。僅近年來就創作出了《中國有個小地方》《催咚催》《潛江美》《歌唱你潛江》等百余首以潛江為題材的優秀歌曲。“唱響潛江”一唱成名,被市民譽為“無門檻的大眾歌會”“全民參與的娛樂秀場”。廣大參賽選手演唱潛江原創歌曲和歌唱家鄉歌曲,點燃了父老鄉親“愛音樂、愛生活、愛家鄉”的激情,受到潛江人民的廣泛喜愛和參與。
潛江是戲劇大師曹禺故里和荊州花鼓戲發源地之一。全市有200 多個業余花鼓劇團活躍在農村,唱戲、看戲成為人們重要的文化生活。首屆“戲迷潛江”花鼓戲業余聲腔電視大賽一經推出,就受到廣大戲迷的熱捧,吸引武漢、荊州等地和潛江本土近千人“打擂”,影響力、輻射力遍及江漢平原,整個江漢平原掀起花鼓熱潮。活動全程通過電視、新媒體融合直播,市民和戲迷大呼過足戲癮。“戲迷潛江”活動中,荊州花鼓戲傳承人、“梅花獎”得主胡新中、李春華傳藝帶徒,扶掖新人,推動了花鼓戲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舞動潛江”廣場舞的火爆,也有其內在原因。近年來,潛江投資幾十億元建起曹禺公園、紫月湖公園、南門河游園、市民體育中心,對市民免費開放,數以百計的文化廣場遍布城鄉。大街小巷,跳舞健身者隨處可見。“舞動潛江”廣場舞大賽順應群眾需求,每次比賽都吸引大量群眾參與,覆蓋城區及所有鄉鎮農場。普通百姓走上舞臺,舞出活力、舞出健康,市民、網民熱情點贊。
系列活動的開展,鍛造了一個人才成長的搖籃,一大批本土文藝新人脫穎而出。如今,活躍在潛江城鄉舞臺的主持人、歌手、戲劇、舞蹈演員等,大多都是從這些活動中成長起來。《龍蝦情韻》代表潛江參加全省廣場舞決賽獲得金獎,“戲迷潛江”推出的選手也都成為大小舞臺爭相邀請的“名角”。
系列文藝活動的舉辦,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增強了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向心力,激發了全市人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同時,推動了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達到了以文化人的目的。“唱響潛江”唱出了精氣神;“舞動潛江”舞出了健康、舞出了快樂,倡導了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群眾參與其中,享受其中,少了打牌賭博,多了社會和諧。
潛江廣電“鄉村振興”頻道的有益嘗試,引起有關部門深入關注。7 月30 日-8 月1 日,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聯合在潛江發起召開全國鄉村振興融媒體作品創意傳播峰會。以潛江蝦稻特色龍頭產業和首家縣域鄉村振興電視頻道為載體,協同創新建設全國鄉村振興融媒體作品創意傳播基地。同時,全國鄉村振興融媒體聯盟宣告成立,面向全國征集鄉村振興融媒體優秀作品,定期組織開展鄉村振興精品融媒體作品創意傳播培訓、全國鄉村振興優秀融媒體作品推優等活動,為全國縣域融媒體創作生產更多、更好的鄉村振興作品搭建交流、傳播平臺。
新聞的力量,源自于為民分憂的擔當;新聞的力量,源自于與國同行的渴望。
鄉村振興戰略為我們地方主流媒體的融合發展提供了更多更廣更好的內容生產創作空間。作為媒體,要與時代同行,與責任同在。不斷探索,主動融合,持續矩陣式地傳播、傳遞、展現鄉村之美,記錄鄉村之變,傳承鄉村之根,留住鄉村之魂,實現以媒體影響力帶動鄉村產業優化、經濟發展、渠道更新,以媒體力量帶動鄉村經濟振興,為鄉村振興營造強大的“民間輿論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