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蘭
《紅色中華》由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指導創辦,該報的創設目的是為向廣大民眾宣傳和解釋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蘇維埃政權的意義,該報的創建和運作為中國共產黨組織發動人民群眾共同參與革命起到了充分的推動效果,彰顯了毛澤東的新聞思想觀和宣傳理念。在新時期中,《紅色中華》 所傳遞的新聞理念對當前媒體的宣傳報道工作有重要的啟示和指導作用,故新聞工作者應當認真探究和汲取《紅色中華》所傳達出的辦報理念,為新時期新聞報道工作的體質增強奠定基石。
《紅色中華》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創辦的第一張中央大報,它的報道方法、運作模式為后來的《人民日報》、《新大眾報》等報刊的參考模板。《紅色中華》創立于1931 年,此時距離中國共產黨成立已經過去了10 年時間,在此期間,中共確定了以勞動階級為核心、消滅資本家私有制、建設共產主義社會的革命目標,期間由于蔣介石、汪精衛等人發起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力量損失慘重,革命事業的發展建設也因此受阻。為了粉碎白色恐怖,壯大革命隊伍,增強蘇維埃運動的影響力,在中華蘇維埃第一次黨代表大會的黨建議案中提出了要加強新聞宣傳工作,提高馬列思想及理論水平的決議,《紅色中華》也基于這一背景而誕生。
作為第一份完全屬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機關工人日報,《紅色中華》與后期的《大眾日報》等工人報刊一樣,以所有生活于基層的無產階級和勞動群體為宣傳主體,它的讀者對象囊括了農民、工人、手工業者、店員、小學教員及一切勞動人民。由于當時中國的教育設施非常落后,民眾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為了能夠幫助農民群眾順利閱讀和了解新聞內容,《紅色中華》強調在新聞報道上的通俗化、易懂化。在具體報道過程中,新聞稿件秉承短小精悍的原則,無論是中央政策還是毛澤東同志的文章,都需經編輯進行摘要和認真修改。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為了做到讓新聞內容簡單易懂,可以讓民眾較好地理解報道內容。如對于戰事的報道,因為面對的報道對象并不具備深厚的軍事知識儲備,軍事常識較弱,故《紅色中華》在報道關于紅軍戰爭的內容,用語精練,篇幅簡短,這樣基層群眾和官兵們在翻看報紙時就可以迅速了解戰爭的勝負結果。又如在政事批評上,《紅色中華》為有力揭露國民黨反動派和日本帝國主義的罪惡,在撰寫報道內容時常常刪繁就簡,直擊國民黨反動統治和日本侵略活動中的暴行,例如1933 年4 月份由該報刊登的戰地通訊就揭露到“社坑的房屋以及洽村、潘家渡、羅坊、四金、遼陂一帶數十里的山林都被燒盡……”通過對反動派以及侵略者殘忍行徑的直觀展示和揭露,讓蘇區民眾真正認識反革命分子和帝國主義的丑惡嘴臉,并孕育了投身革命,推翻剝削壓迫的期望和決心。
毛澤東認為,文化是一個組織、一個政體必須要爭取的東西,反革命分子對革命人士的圍剿不僅來自肉體,同時還源自文化。共產黨人要獲取革命勝利,僅僅依靠軍事上的反抗是行不通的,必須要還要打破反革命武裝在文化上的“圍剿”,實現對革命思想、革命意志、革命理念的傳達,這樣才能為革命事業建立穩固的根基。因為這一理念,在取得第一次反圍剿和二次反圍剿作戰的勝利后,毛澤東便和朱德等人利用從敵人手里繳獲的電臺設備,并挑選能夠熟練操作無線電技術的工作人員,組建了無線電通訊部隊和新聞通訊社兩個宣傳單位,而在1931 年的11 月份,紅色中華社正式成立,以周以栗、王觀瀾等精干人員為編輯,出版了《紅色中華》報。所以,《紅色中華》報從建報之初,其創設理念就是服務于革命戰爭,通過向基層群眾宣傳革命理念,提升群眾文化水平,建立牢固的基層力量,為革命事業的長期開展打牢基礎。毛澤東作為《紅色中華》報的重要及主要撰稿人,在該報創辦之后先后撰寫并以自身名義簽發了約200 余篇政策文件,這些文件的內容多為中央政府的條例、指令、決案以及對社會重大問題的評論,涉及領域囊括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多個方面,其中由毛澤東親自撰寫的署名文章有6 篇之多,這些文章展示了以毛澤東為領導核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經濟建設、文化教育、戰爭動員和查田運動方面的認知、看法及思考,同時向民眾揭示了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暴行以及國民黨政府的賣國行徑,展現了建立紅色中國,推翻官僚資產階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革命區的正確政治方向維護起到了良好的幫助作用。因此,明確新聞報道的工作主題,保證工作內容始終維持正確的思想方針和政治立場,是確保新聞工作良好引導社會輿論,維系社會風氣的前提。
毛澤東認為,要讓群眾擁護中國共產黨,擁護革命事業,就要讓他們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黨報的功能就是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交給群眾,讓群眾知曉黨的主張,了解革命內涵,這樣群眾才能真正了解和認識中國共產黨及其革命事業的本質,并發自內心擁護和投身革命事業。
《紅色中華》報在新聞宣傳過程中,始終堅守黨性原則,始終堅守階級立場,始終以宣傳黨的知識理論為前提,積極發揮自身在基層群眾間的“喉舌”作用,將黨的聲音傳遞給群眾,將黨的方針政策告知群眾,為黨的形象塑造和群眾力量的積蓄做出了重大貢獻。
故而,新時期的新聞媒體在報道新聞時,要確保報道內容的準確和及時,要展現媒體作為權威信息機構的號召力與權威性,為地方行政機構的公信力維持,為黨和政府的方針傳遞建立良好的渠道。
毛澤東推崇實事求是的辦事理念,他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行事主張。在毛澤東的指導下,《紅色中華》報也堅持并貫徹這一原則,針對如查田運動一類革命運動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深入的研究,為解決土地斗爭問題的剖析和相關政策文件起草提供了事實依據。
毛澤東指出,黨報的宣傳和報道要遵從新聞傳播的客觀規律,要始終牢記和遵守新聞真實性原則。虛假新聞、不實信息,這些內容若不加核實就隨意傳播,會嚴重影響甚至動搖黨報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故在《紅色中華》報運行期間,專門開設了“突擊隊”和“警鐘”欄目,用以增強新聞輿論的監督力度,揭露黨內存在的不正之風,讓群眾可見及時了解和發現黨政機關工作中的問題,并予以指出,保證革命隊伍的純潔性,這一行為在蘇區引起強烈反響,也讓蘇區群眾真實了解和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先進性和革命純潔性,對中國共產黨產生了更高的擁護熱情,為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貫徹打下了牢固的基石。
在新媒體環境下,媒體工作者要樹立牢固的新聞主題,對新聞實踐作出全面而又深刻的概述,對于遇到的現實問題應在討論分析中作出全方位的認知。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從改革的現狀出發,意識到當前社會矛盾變得越來越突出,新聞宣傳工作需要意識到這些現狀,以毛澤東新聞思想為指導,確保新聞宣傳能起到矯正社會風氣、以正視聽的作用,能切實解決社會實踐中發生的問題,并對社會主義社會的人文思想和輿論環境進行豐富、完善和實踐,提高民眾的思想高度和政治水平,讓民眾積極參與到對黨和國家方針路線的討論和擁護中。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媒體機構的透明度和傳播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不再受某一個體的能力、視野和渠道局限。媒體在發揮監視功能的過程中,能夠促使公眾監視力度和參與度得到提升,且在媒介技術更新的過程中,媒介監視功能也將被充分發揮出來。在新媒體發展過程中,信息更加透明,傳遞更加通暢,且與民眾加強了活動,民眾對真相有了更高的要求,繼續推行傳統的半封閉式輿論監督模式將逐步陷入被動的局面。在新媒體的持續發展,以及新、老媒體的互動下,媒體工作者要關注民意表達和民眾互動的加強,讓基層民眾更多的參與到媒體輿論監督中,讓媒體與廣泛民意逐漸契合,展現媒體為民服務的本性。
在時代進步與發展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蒸蒸日上,人民群眾在生活、文化等方面有了大幅度提升,新聞輿論工作為了符合人民群眾不斷提升的要求,應該對工作方法予以創新。新聞思想具備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要求在大量實踐中豐富與發展,隨著時代車輪的不斷前進,人們物質文化水平提升以后,在世情、國情、黨情和民情等方面也有了巨大改變,這要求新聞輿論工作也適時作出改變,積極加快創新步伐,不斷地探索具備更加民族性與時代性的方法。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不同的新聞媒體要有自身特色”,對此媒體必須將現代文明成果與先進傳播技術充分利用起來,促使新聞輿論工作水平不斷提升,展示展現出社會的風貌氣象,讓民眾了解和感受中國改革開放多年所取得了偉大成果和社會變化,了解黨和國家發展戰略的正確性和必要性,保證社會輿論對中國共產黨領導新中國全力發展的絕對支持和擁護。
綜上所述,新聞媒體作為社會輿論的引導者和維護者,要牢記新聞宣傳原則,堅持正確的新聞宣傳理念,在報道過程中發揮自身價值,讓民眾深度參與到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中,為黨和國家的全面發展打牢民眾基礎。
注釋:
[1]魏烈剛:《紅色中華》,《蘇區研究》2020 年第1 期
[2]王斯慧:《〈紅色中華〉社論研究》,《中國報業》2020年第21 期
[3]肖揚偉:《〈紅色中華〉的輿論監督內容與特點探析》,《井岡山大學(社科版)》2020 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