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晨曦
每年年初,各地各單位總是以簽訂責任狀的方式,促進工作落實。誠然,簽訂責任狀,一項一項抓落實,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但問題是,有的單位僅僅把簽訂責任狀作為落實的步驟,而不是落實的手段和措施。似乎責任狀簽完,工作就落實了。這種掩耳盜鈴的把戲,在基層并不鮮見。
有的單位抱怨,僅簽訂責任狀就有30 多份。這些責任狀,涉及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如食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安全生產、疫情控制,等等。不可否認,簽訂責任狀的確是一種好的管理方式,能有效提升行政執行力,將工作任務層層分解,明確到人,出了問題一目了然,追起責來也很容易對號入座。作為推動工作貫徹落實的手段之一,簽責任狀是有必要的。然而,個別單位不管部署什么工作,都讓下級簽訂個責任狀,看上去是層層負責,有些時候卻是有層層“甩鍋”之嫌。
近些年來,一些地方落實工作就是與下級部門簽訂責任狀,簽完不管不問,完全就是走過場。簽訂責任狀,目的是為了明晰責任、傳導壓力、搞好工作,防止懶政怠政行為。如果沒有有效的監督,責任狀就會成為一紙空文,甚至成為推卸責任的借口。這樣的責任狀,即便簽得再多,也不起任何作用,其實是在搞形式主義,有損黨和政府的形象。
上級布置的工作,下級本身就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完不成就要“打板子”。所以,想把一項工作做好,簽訂責任狀只是一種手段,重要的是要加強對責任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出現問題要嚴肅追責問責。此外,還要嚴肅責任狀簽訂范圍,不能大事小事都簽責任狀,這只會讓工作流于形式。權力和責任是對等的,賦予了你權力,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責任絕不能一“簽”了之,出了問題是誰的責任就要追究誰。只有這樣,才能讓責任落地生根,才能真正把工作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