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登琿、李華
“五育融合”作為撬動教育教學變革的支點,以各育作為教育教學的基本單元,超越了傳統的學科主義、課時主義,原本孤立的學科通過育內、育間關聯實現了視界融合。我們可以根據融合度和實施方式,把“五育融合”劃分為育內融合、育間融合、跨育融合三種形態。
育內融合指通過特定方式使匯聚在各育內部各學科、主題、活動形成有機整體的過程,各育及其內在學科保持獨立。從育人角度看,學校課程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由功能、屬性、組織方式相對一致的科目構成的“育人群”—學科群,各“育人群”因其功能屬性差異而表現為德、智、體、美、勞的側面。育內融合一方面要實現各育內部“育人”的轉型,另一方面要尋求與其他各育的聯結。其一,樹立學科群意識,從育人的要求出發整體認識各育的本質、功能、知識形式、組織與學習方式,形成各育的育人標準,作為統領育內各學科教學的基本準則,為各學科注入共同的DNA,聚科成群,形成相互聯動的學習集合。其二,尋找學科內部以及學科的關聯點,切實落實“五育”共育,可以根據需要靈活采用科內融合、跨學科融合兩種方式。科內融合是指立足某一學科,尋找學科內部的“五育”要素,并采用特定的方式付諸實踐的過程。跨學科融合是指蘊含某育要素的不同學科之間的有機融合,打破了學科邊界,由多個教師共同研制主題或者采用協同教學的方式進行。
育間融合指兩育之間的有機融合,以其中一育為中心輻射其他各育的融合形式。育間融合并不改變原來各育的知識結構,而是在各育獨立教學中有選擇地進行。通過尋找兩育之間在目標、內容、方法等方面的契合點形成融合模塊,或調整兩育教學進度,讓具有協同效應的模塊同步進行以實現兩育的相互補充促進,幫助學生形成整體感知力和完整的知識結構。
各育之間的關聯并不是無差別的,關聯性有強有弱,這與各育的實踐指向和組織方式有關。社會實踐外延越廣,各育的兼容性就越強,越容易與其他各育產生關聯和融合;相反,各育指向的社會實踐外延越窄,其兼容性就越弱。如在“五育”中,“德育”和“勞育”的兼容性最高,可以和其他各育中的任意學科融合,這是因為所有人類活動都是道德實踐和勞動實踐的綜合。“體育”和“美育”是人類更高層次的實踐需求,只在基礎需要得到滿足后的特定場景下發揮作用,它們在“五育”中的兼容性較低。“智育”則處于中間環節。這似乎有悖于常識,因為人類社會實踐活動都是有組織、有目的、具有認知參與的活動。這就需要考慮第二個影響因素—組織方式,各育的學科化程度越高,實踐指向性和兼容性就越低。“關聯性”概念的提出讓人們更加理性、客觀地對待“五育融合”,避免“平均用力”,錯誤地認為“五育融合”就是要在所有各育中無差別地推動他育教學。同時,也能從實踐和操作的層面提示育間融合的生長點,規避強行融合帶來的形式主義。
跨育融合指通過創造真實情境,打破領域界限和學科邏輯,利用模塊、項目、主題、探究等方式開展德、智、體、美、勞綜合教育的過程。跨育融合是最接近真實情境的育人模式,其以解決問題為核心,完全打破學科知識框架,在實踐中整體融合“五育”要素。跨域融合強調問題驅動、探究迭代、產品制作、分享合作。跨育融合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跨學科知識、合作意識和協同教學能力,對課程資源依賴性較高,需要學校綜合調動行政、智力資源,保障其實施成效。
跨育融合相對于上述兩種融合方式而言要求較高,其經歷了一個完整的課程開發過程,包括主題選擇、目標研制、內容篩選及組織、實施與評價,是超越既有學科的創造性建構過程。其中,主題選擇要相對均衡地涵蓋“五育”要素,切實實現對“學科群”的聯通,為“五育”整體發展提供素材。同時,主題也應是社會普遍關切且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以喚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單元目標應清晰具體、結構分明,體現與各育學習標準的關聯性與銜接性,突出對跨學科知識、技能、情意的把握。內容選擇應切合目標,滿足兒童興趣、體現社會現實需求。課程實施應強化師生對話、課程互動,引發兒童持續動機與深度參與。課程評價應同時兼顧教師教、學生學與單元方案自身的評價,注重評價的發展功能,通過評價獲得相應的證據支持教師科學地進行教學決策。
需注意的是,并非融合度越高,“五育融合”的效果就越好。“五育融合”是一個各育彼此獨立又相互融合的復合系統,只有各育各司其職、協同共進,才能真正實現融合效應。這三種模式既相互補充,又可以相互轉化,綜合作用于教育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