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紅
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桔都小學
科技是促進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而教育事業作為培養國家人才的重要方針戰略,更是提高社會文明進程的重要部署,因此,科學素養的培養在教師的教學中顯得格外重要。簡單來說,科學素養包含了知識、方法、態度、精神等內容,具有多重含義,對學生的學習具有很大的影響,科學素養能夠間接反映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認識深度。為了響應國家科技成就未來的策略,教師也應該從教學中下一番功夫,在小學語文的細節滲透中,給學生的科學素養帶來持久的影響。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注入新的血液,這樣不僅能夠有效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還能為學生帶來更多更全面的知識,拓展學生的學習深度。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有趣的科學現象來為學生積累科學的經驗。
比如,在教學小學一年級《影子》這一課時,課文向學生介紹了與自己形影不離的好伙伴,通過前、后、左、右的方位介紹,將影子比喻成一條小黑狗,全文基調歡快又俏皮,非常適合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學習心理。在課程內容學習完畢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影子為什么一會兒在左邊,一會兒在右邊,一會兒跑到前面,一會兒又走到后面去這個問題。讓學生回家以后詢問自己的爸爸媽媽,找到問題的答案,在第二天的語文課上讓學生匯報自己收集到的信息。通過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明白影子與太陽直射的角度以及太陽所在的方位有關,正午時的影子最短,影子就在人的腳底下;太陽剛升起時,影子最長,影子在人的后方。從這些趣味問題中,讓學生收獲關于影子的科學理論認識。適當進行學科知識的拓展延伸,使學生的學習充滿激情,進一步建立起學生的語文科學素養。
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科學作為一種權威性的真理,更加值得學生去揭開真理的神秘面紗,掌握科學判斷的方法。[1]學習科學知識的方法有千萬種,但是最好的還是學生的親身體驗,畢竟實踐是獲得知識的最好辦法。
比如,在教學《狐貍分奶酪》這一課時,課文中小狐貍分奶酪的故事與學生現實生活中的場景非常貼近。在日常的生活中,學生或多或少都接觸過分東西的場景,無論是零食、玩具還是身邊的人,小學二年級的學生總是會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所以學習完本課后,學生能夠掌握科學劃分的方法,在遇到類似場景時,可以主動的扮演裁判的角色。本課中使用的道具是奶酪,那么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分蛋糕。首先,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發一塊蛋糕,然后讓每個小組根據組員的個數,進行分割,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開心的吃到蛋糕。學生在分配時肯定會產生出不同的矛盾,甚至還會和課文中熊哥哥和熊弟弟出現一樣的情況,產生糾紛。這時,教師可以開動學生的腦筋,想一想如果在生活中遇到同樣的情境,你們的媽媽是怎么做的。使用生活中的知識,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最后再讓學生利用科學分配的方法,進行蛋糕的分配。此時的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的領悟到平均分配的數學科學原理,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使學生對科學素養有更加深入的感知。與此同時,小組合作進行實踐,能夠讓學生掌握科學學習的方法以及科學知識的理論來源。
科學理論是死的,但是人的大腦是活的。[2]科學是由人創造出來的,也應該由人進行改造。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一切事物的來源都具有很強的好奇心,所以教師的教學除了為學生解答疑惑,還要使學生大膽進行質疑,不斷探索出事物本質。
比如,在教學《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抓住課文中的空白點,讓學生進行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同時,在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中,讓學生提出自己質疑的地方。文中提到了在野外迷路時,大自然中存在許多天然的指南針幫助你找到方向。如:太陽、北極星、大樹、積雪等事物,都是你在旅行中的好伙伴。此時學生就會產生疑問了,所有的樹木都長得一樣,它們能有什么作用?太陽的位置在不斷的變化,怎么能成為一個參照物?積雪與方向之間有什么必然聯系,真的能帶領我們找到正確的方向嗎?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可以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質疑,進而產生對科學理論的探討,培養學生科學意識。
科學素養的積累是學生必經的成才之路。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本身對科學認識的經驗,從學生的身上獲取到相關的信息,以此來展開小學語文教學的科學之路。提高學生對科學素養的認識程度,進一步掌握科學學習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