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強
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教體局
在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教育環境越來越重視以學生為本,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能夠提高學生的內在氣質、審美意識,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近年來教育教學不斷改革,中學語文教學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現在的教學要求。面對這種現狀,語文教學中應用發展的眼光,學習創新出適合的教學方式,,從多方面來培養學生,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中學的語文教學加強學生人文素養,是中學語文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之路。
語文本身是一門人文學科。它蘊含著豐富多彩的人文內容,通過人文知識體現出來。但是,人們對語文學科一直都有誤區,認為語文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往往以考試成績,分數高低來判斷中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這種看法是非常片面的。中學語文中有豐富多彩的人文知識,通過對這些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增長廣博的文化知識,同時感悟到其中的人生哲理,結合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形成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因此,培養學生人文素養使語文學科有了更積極的教育價值。
語文是我們的母語,學習語文也是學習母語的過程。語文教育并不是機械的理解教學中內容,學習語文的過程,其實是豐富語言的過程,是學生自我文化形成的過程。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和表達,以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高為最終目標,從而使學生的人生更加美滿。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教學也越來越注重素質教育,這一點也是語文教學的現實需求。
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從全方位把握好語文教學的整體知識結構,整合知識內容和范圍,為學生創設優良的人文素養培養環境。在課堂教學時,找到學生的關注點在哪,興趣點在哪,在課堂上進行人文教育,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鼓勵學生主動將理想與現實聯系起來,并且向著制定的目標不斷前進。這樣,一方面引發學生思考,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還為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現代教育教學中,中學語文教學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積極主動學習和創新教學方法。可以想辦法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將抽象的語言轉化成生動的音樂或動畫。通過激發學生參與語文課堂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深厚的人文素養。
此外,還可以打造個性化的語文課堂。在對個性化語文課堂打造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根據現有的語文教學資源,進行一定的優化,確保符合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整體要求。所進行的語文課堂活動應當是科學合理的,而且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在中學教學與人文素養結合的過程中,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語文教師需要通過各種途徑,不斷研究與創新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人文素樣水平的培養。語文教師通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滲透到到學生的知識學習中來。除了要掌握教學大綱中要求的專業知識內容之外,還要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加以融合,從中找到各科知識中的交叉點,融會貫通到對學生的人文教育中,引導中學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隨著文化知識水平的進步,中學教學中的各個學科之間相互關聯,逐漸融合起來,缺一不可。語文教學作為中學階段的基礎性學科,幫助學生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奠定良好的知識基礎,從而在學習其他學科知識時,能夠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尤其是在學習歷史、政治知識時加以融合,增加對人文精神的感悟。
初中生正是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若想要強化他們的人文素養,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刺激學生的感官系統。語文教師可以以小組為單位把學生帶到大自然,讓學生用心觀察,感悟自然。讓學生走進自然,融入自然,感受濃厚的人文氣息。這樣,讓學生有了真切的情感體驗,同時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空間,進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大環境下,語文教學中注重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創新科學的教學方法,實現人文教育的多元化融合,來提高學生的思想意識,從而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