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菲亞 郭林如
河南林業職業學院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個體在學習過程中一種主動而積極自覺的學習行為,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學習者可以基于自身所擬定的學習計劃以及自身學習情況不斷的調整學習計劃,采用合適的學習方式以及地點,有效的監督與控制學習過程,有意識的完成自我檢查與評估,從而主動調整學習策略,達到學習成效持續提升的目的。目前來看,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因素主要分為內部與外部兩個方面,如何有效的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顯得非常重要。對此,探討影響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的因素具備顯著實踐性價值。
動機屬于學生參與學習的主要因素,同時也是引發、維持以及持續推動學生積極學習的內部動力。按照動機進行分類,可以將其劃分為融合性與工具性兩種。融合性的動機主要是指學習者對英語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更好的融入到英語學習過程中。這一類學習者的動機相對比較強烈并且持久性也更高。工具性的動機主要是學習者學習一種語言的目的,一般是以實用性為主,例如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為了順利通過考試,為了想要出國旅游等。動機水平和學生自主性有著較高的關聯性,在動機越高的情況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會越強。當前,我國大多數的學生都是兼并工具與融合兩種類型動機,但是學生的工具性動機相對比較突出,許多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通過考試,在課堂教學中師生的應試思維相對比較明顯,課堂中只對四六級考試內容感興趣,學習經驗和方法都是以題目適應性為主。但如果把四六級考試當作主要動機,在過級后學生便會失去這一動機,從而失去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導致學生的英語水平不斷下降,甚至部分學生大學畢業時的英語水平接近于入學時。對此,教師應當有意識的幫助學生塑造內在動機,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從目標層次角度上來看,學習目標可以劃分為低層次以及高層次兩種,低層次的目標普遍屬于短期可以達到的目標,高層次的目標則屬于長期且穩定性目標。低層次與短期目標很難實現對長期學習興趣的激發,但是單純的應用分解或漸進性的方式也很難達到動機作用的體現以及升華。從我國教育現狀來看,對于剛入學校的學生在多方面都屬于“斷乳”階段,在這一過程中目標的作用與價值非常明顯。對于基礎教育階段而言,幾乎任何一個學習者的目標都屬于既定目標,在高校教育期間這一目標會呈現出模糊與不確定等特征,這也是目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在課堂當中學生無法準確掌握教師的教學目標與計劃,同時也無法指定詳細的教學計劃與活動。除了教師所布置的任務以外,學生幾乎不會自主學習,更不用討論學習計劃。部分學生不知道如何參與英語學習,往往會將記憶詞匯等同于英語學習,學習也帶有隨意、盲目以及缺乏系統化等特征。同時也有部分學生因為自己英語基礎薄弱,特別是在聽力方面較差,導致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逐漸下降。每個對于英語學習失去興趣的學生普遍都缺乏目標,學習期間也缺乏主動性,導致成績過于平庸、停滯不前。
學習策略屬于個體掌握、應用以及提升自己某一個時間段學習能力的直接體現。學習的策略選擇與應用很大程度決定著學習效果,同時也會影響自主學習的效果。認知策略主要是對進來的信息形成作用并促進學習方式完成對信息的合理處理。學習者所應用的認知策略帶有重復、歸納、推斷以及轉換等特征。因為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高度重視知識傳授,所以大多數學生都無法準確掌握學習策略,而是單純基于習慣進行學習。最為直接的體現便是學生在英語口語方面比較少的應用交際策略,這也是目前高校英語教學的主要障礙。
當前我國高校英語教師仍然存在知識傳授為主導的教學習慣,整個教學過程高度重視傳授教導而忽略掌握學習與應用,教師將知識以提供的方式給學生,忽略了引導、轉化以及內化的過程。教師缺乏對于學生學習能力以及學生自主性的知識培養,這一種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單純注重知識傳授,導致教師無法處于教學中心地位,學生也會長期處于被動地位。久而久之,學生潛意識便會對知識形成權威與絕對的認知,學生的創新、挑戰等精神便會逐漸被抹掉。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自主觀念以及條件缺乏認知,認知能力、個性特征以及知識經驗等方面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一直以來英語教學都是以相同的大綱、教材、教法、進度、測評等方式為主,整個過程學生就如同一個沒有加工的產品,教學的特色性也無法有效展現,教學中的因材施教更無法實現。伴隨著高校教育向著大規模招生方向發展,英語班級中人數也在不斷的增多,傳統的“一刀切”教學模式顯然無法滿足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學生在學習期間的參與以及合作積極性也會隨之下降。當前部分教學模式無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舞臺,同時也很少有機會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策略的設計與制定過程中。學生對于教學計劃不感興趣的情況下也不會表達,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遭受到了明顯的制約。
當前高校英語的評價方式主要是以期末考試以及高校的四六級考試為主,這一種評價方式本身就帶有明確的終結性標簽,學生屬于成績評價的唯一對象,對于整個教學過程存在忽略性表現。對于教師而言,往往會用單一的方式,如語言知識的考核替代多元化的評估目標與評估策略,導致測試與評估成為等意詞,對于學生的語言實踐應用能力無法達到有效的培養目的。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僅無法得到有效的培養,同時還存在一定的壓抑性影響。另外,評價內容從上至下的表現會導致許多學習者對學習目標缺乏清晰的認知,無法基于教學大崗設計教學內容。部分學生和教師對于語言教學的作用以及認知無明確的理解,認為教學主要責任在于教師,學生屬于被動接受知識的主體。對此,便需要基于教學考核進行優化與改進,充分展現過程性考核,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屬于當前大學英語教育的重要目標,對于學生而言更是如此。從社會環境改變角度著手,需要先構建一個形成性的評估方式,突出學生對于自身能力的培養,并借助形成性與終結性的結合評估方式實現對教學方式、方法以及過程的改變。同時在教育期間,也需要教師積極轉變理念,改變教學角色并充當促進、輔導以及資源庫等多種角色,促使學生可以基于自身學習與發展現狀、需求不斷的優化與改進教學方式,使學生可以逐漸養成制定學習計劃、采用學習方式以及安排學習任務的習慣,從而持續有效的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學好一門語言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英語這門語言,單詞,語法,聽力,口語,寫作及翻譯的基本技能的獲得是不可能輕易掌握的,學習者不但要有堅定的信念和勤奮好學的品質,還需要頑強的意志。我們應正確的認識到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來不斷完善這一新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