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馳騁
河南省商水縣陽城學校
導入是英語課堂的初始環節,也是教師的一項專業技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導入也是上好一節課的第一步,也是組織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導入設計優劣直接影響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的高低,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的好壞。從學生視角來看,好的導入能夠直擊學生心靈,提高學生專注度,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引導學生能高效、快速的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從教師視角來看,良好的課堂導入是老師展示教學藝術的“窗口”,它集中體現了教師對整個教學內容的思考和授課流程的規劃,其中蘊含了教師有序、科學的教學智慧,閃爍著教師教學風格的光芒。但在實際教學中,存在導入方法單一,遠離學生實際,偏離教學目標等問題。本文試分析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導入誤區,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對策,以期更好地發揮導入的作用。
教師和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兩個具有能動性的要素,課堂是師生共同活動的舞臺。英語新課改對教師提出了新要求,即要求教師從關注教師的“教”轉到關注學生的“學”上,要求教師采取“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做到“教學活動化,活動交際化”,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而英語課堂教學的第一步,就是把學生引入教師創設的交際情境即特定的英語語言環境之中,“引導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這就是課堂教學的導入。”[1]具體而言,“導入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開始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一種教學行為。”[2]
如上所述,英語課堂教學導入有強大的功能,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學習動機;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為學習新知做好準備。但是,我們在課堂觀察中發現,有的教師在導入時走入了“無導而入”“導而不入”“沒有導入”等誤區。具體問題如下:
1.導入時間過長。在我們觀察的16 節英語課堂中,有3 位老師的導入用了15 分中的時間,占了一節課的三分之一。導入環節固然重要,但是,導入時間過長,必然會占用其他教學環節的時間,甚至影響本節課重點內容的教學,造成喧賓奪主或者教學時間輕松后緊的現象。
2.導入偏離主題。我們在研究中發現,導入偏離主題現象普遍存在。在我們觀察的16 節英語課堂中,有9 位老師導入時過于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忘記了導入的“初心”。事實上,導入只是教學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導入的“初心”是實現教學目標。“跑偏”的導入即使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不足取的。
3.導入形式單一。我們觀察的16 位老師中,對3 位英語老師的課堂導入分別觀察了5 節,發現他們經常采用直接導入的方法。直接導入簡潔明快,經濟高效。但是教師長期用這種方法導入,學生就會感到缺乏趣味,難免產生“審美疲勞”也會漸漸地失去學習興趣。
4.過于注重預設。導入是教學的必要環節,需要教師精心設計。但我們在研究中發現,教師普遍過于重視預設,忽視學生的實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往往是按照自己精心設計的“套路”進行導入,一旦出現教師預設之外的“突發狀況”,有的老師手忙腳亂,難以應付;有的老師認為是學生“找茬”,批評學生。
5.忽視學生認知水平。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是毋庸置疑的。為此,教師在設計導入時應當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導入的認知沖突應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才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但我們在課堂觀察中發現,一些老師忽視學生認知水平,忽視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認知偏差,因此,設計的導入發揮不了導入的功能。
在對英語教師的訪談中發現,老師都認識到導入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對學情缺乏了解,對教材的分析不夠,對導入理論缺乏研究或教師自身專業能力欠缺等,導致了導入環節走入誤區。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我們提出如下對策
1.加強導入理論的學習和研究。教師要認識到導入理論學習的重要性,樹立研究課堂導入的意識,多觀察,勤思考,多實踐,以教材為本,仔細研讀,仔細推敲,多方交流;并且在實踐中不斷地培養自己導入技巧的能力。
2.清楚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的應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導入創設的認知沖突應稍稍高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學生為主體,多了解學生,多研究學生,逐步提高課堂導入質量。
3.控制課堂導入的時間。課堂導入是教學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導入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建議導入一般占用三到五分鐘的時間。
4.導入要建立新舊知識聯系。導入要在已經學習的知識和將要學習的知識之間架起“橋梁”,建立聯系。為此,要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其所知喻其不知。
5.導入要關聯學習目標。導入需要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不能為興趣而激發興趣。與教學目標無關的導入,即使能讓學生興趣濃厚,也要堅決摒棄。
最后要說明的是,“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所以,不存在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適用于所有課型的固定導入模式,每一種導入方法都有其優點,也有局限,教師要揚長避短,根據課堂教學需要,靈活選擇導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