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楊慶文
受城鎮化發展的影響,我國大多數鄉村出現了忽視生態、人口流出、設施不足、風貌缺失特色、實施管理滯后等一系列問題,大都市近郊地區的鄉村是問題尤其明顯的區域之一。近年來,各地區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積極探索符合自身發展特點的村莊規劃,但研究方向多集中在有文化和歷史的傳統村落,內容不貼合大都市近郊地區村莊的發展需求。
我國傳統的城鄉規劃體系中,無論是從總體層面還是詳細層面,都缺乏對大都市近郊地區鄉村建設有針對性的指導。總體層面,城市總體規劃、村鎮體系規劃、村莊布點規劃“重城輕鄉”,以城市帶動全域發展,村莊作為點的形式存在,進行簡單粗糙的分類,缺少從鄉村自身發展角度對建設進行合理安排;詳細層面,部分鎮、村莊規劃“就村論村”,缺乏與周邊城市各類宏觀層面規劃的銜接,可實施性較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都市近郊地區鄉村需要提出哪些營建策略和如何進行村莊規劃,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馬崗村位于合肥市四個中心城區之一的蜀山區,緊鄰小廟鎮鎮區,同時位于蜀山區生態文化旅游休閑區內,區位交通便利,是典型的大都市近郊型鄉村。蜀山區近年來積極推進生態文化旅游休閑區的建設,小廟鎮馬崗村村莊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重要階段。馬崗村作為合肥市率先開展的市級村莊規劃試點,在編制過程中,規劃編制團隊與蜀山區、小廟鎮及馬崗村多輪對接和討論,邊調研、邊規劃、邊總結,強調多規合一、立足本底、合理謀劃、精細設計,將規劃落到實處,將鄉愁留于民心,匯聚多方力量,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都市近郊地區鄉村規劃的可復制可推廣模式。
馬崗村位于江淮分水嶺地區,緊鄰南淝河水源保護區,淠史杭干渠貫穿其中,并有多個水庫和區域水系,生態環境優越。村域內及周邊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曹操河、將軍嶺、鳳凰墩遺址等豐富的文化資源為村莊特色化發展提供了文化支撐。運河新城、引江濟淮工程、蜀山區生態文化旅游休閑區、蜀山區鄉村振興示范區、蜀山區農村公路網規劃等項目的規劃建設,為馬崗村帶來發展機遇和戰略指引。小嶺南鄉村振興建設、鳳凰墩遺址項目已帶來紅利效益,未來隨著余郢村等將軍嶺鄉村示范區的建設,將有效帶動馬崗村第三產業的發展。
受限于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馬崗村村域內用地較分散,沿機場高速兩側用地制約性較大。因村莊緊鄰鎮區,為合肥市近郊地區,人口多向鎮區或市區遷移,村莊人口流失嚴重,村莊存在空心化現象。導致村莊產業鏈條不完整,公共服務設施不健全,基礎設施配套標準不高。
結合“三調”數據可以看出,目前村域內各類用地較分散,宅基地布局凌亂,耕地、林地及水域等資源保護壓力大,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挑戰較大。馬崗村文旅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尚存在產業鏈條不完整、服務體系不完善、要素整合不到位等問題,現狀一產如何強化、二產如何轉換、三產如何融合等都存在現實挑戰。
1.三生融合
生態是基礎,生產是關鍵,生活是目的。堅持生產空間、生態空間和生活空間協調發展,圍繞“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生活品質化”,著力推進人居環境改善,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家園。
2.剛彈結合
嚴格落實國土空間規劃的“三區三線”,對村莊分類、建設用地規模、村莊建設用地邊界提出明確的剛性定量、定形管控。同時規劃還應兼顧村莊發展的彈性,通過預留機動用地指標的方式兼顧村莊近中遠期的發展用地需求。
3.共同締造
改變傳統的自上而下、政府主導的工作機制,提倡“開門編規劃”,發揮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不同層級政府的作用。多元主體積極參與到村莊規劃各階段編制,打造政府、社會、村民良性互動的治理格局,構建“規建管和運營”一體化的管理體系,實現鄉村振興(見表1)。

表1 新時期村莊規劃編制重點對比表
1.用地梳理
生態優先,增加自然保護與保留用地。優化村域內部結構,提高村莊用地效率。提高村莊用地保障和服務水平:居住、公共服務設施、經營性設施用地占村莊建設用地比重進一步提高。增加綠地與開敞空間,提升村莊環境品質。
2.產業發展
“產業引領”:明確產業發展路徑和目標。“集約調整”:摸清產業家底,優化產業布局。“產村融合”:區域協同、城鄉統籌、方向指引、空間整合、交通優化。深挖文化內涵,打造文化品牌,增強旅游市場的引爆力。
3.村莊建設
整合宅基地建設,優化村莊建設空間布局。整治村莊風貌,提升人居環境品質。合理利用閑置地,增加經營性建設用地。完善區域交通體系,增強與周邊鎮村的要素交互。
4.設施配建
梳理區內交通體系,強化交通網絡連通性,優化道路等級和功能;完善旅游服務配套體系,增加配套服務設施。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布局。
充分銜接上位規劃(表2),依托小嶺南、曹操河等鄉村旅游基礎和生態田園風光,以鄉村振興為出發點,以現代農業為基礎,以完善配套設施為抓手,建設具有合肥江淮分水嶺地區特色的特色保護類村莊,將馬崗村打造為用地集約高效、生態環境優美、文化特色鮮明、配套設施完善的“宜居宜業宜游示范村”。

表2 上位規劃解讀與關鍵詞梳理表
打造宜游的文旅融合精品示范村,宜業的都市田園生態風尚村,宜居的鄉村振興特色樣板村。
按照先布局、再規劃的統籌工作思路,在明確村莊布局分類的基礎上,選取自然資源本底較好、村莊基礎條件優良、發展趨勢較好、具有示范推廣意義的村莊作為規劃試點,積極有序推進蜀山區“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
1.宏觀層面—區域協同
按照著力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區,打造都市郊區鄉村發展的合肥樣板區域定位,挖掘馬崗村自然資源、傳統文化資源與特色農業資源潛力,協同構建區域生態文化旅游環。
2.中觀層面—聯動發展
落實和銜接蜀山生態文化旅游休閑區、蜀山區鄉村振興示范區、運河新城等規劃相關內容,與“一路一廊,五區十村”的總體布局下的特色村莊聯動發展,推進生態文化旅游區的建設。
3.微觀層面—主動融入
立足村莊已有特色資源優勢,主動融入蜀山區、小廟鎮發展格局,實施產業發展、旅游發展等設施共建共享與游線串聯,實現聯動發展的目標。
1.用地剛彈結合,強化空間規劃思維
規劃對村莊類型、建設用地規模、建設用地范圍提出明確的剛性定量、定形管控;對重點建設區域及居民點道路交通、農房建設、公共服務設施、特色文化和自然資源保護、公共空間等內容提出彈性的指引。底線管控的前提下戰略留白,應對村莊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
2.農旅文旅融合,促進產業全面振興
依托村莊特色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積極引導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運用農宅使用權流轉政策,盤活閑置農房,發展民宿、休閑旅游、文化創意等特色產業。以特色文化保護為基礎,以文旅、農旅融合為核心,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構建一產主導、二產升級、三產帶動的都市鄉村現代化產業體系。(見圖1)

圖1 現狀特色資源分布圖
1.村民做規劃,政府抓推進
改變傳統的自上而下、政府主導的工作機制,提倡“開門編規劃”,發揮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不同層級政府的作用。多元主體積極參與到村莊規劃各階段編制,打造政府、社會、村民、設計師等良性互動的工作格局,構建“規建管和運營”一體化的管理體系,實現鄉村振興。
2.貫徹新精神,落實新要求
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于鄉村振興、村莊規劃的文件精神,特別是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2021年安徽省委一號文件精神,融合蜀山區一村一品示范村、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目標,積極推進蜀山區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示范基地、綠色能源小鎮等特色項目落位,著力打造鄉村振興安徽樣板。
在村莊規劃編制過程中,同步謀劃重點建設區域的可實施方案,將規劃與設計結合,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穩扎穩打,加強頂層設計,規劃實踐求“真”。
在新時代鄉村振興背景下,為破解大都市近郊地區鄉村發展的現實問題,本文以合肥市蜀山區馬崗村為例,在分析村莊資源稟賦和發展困境的基礎上,以三生融合、剛彈結合、共同締造為原則,通過分類引導、試點先行,區域協同、聯動發展,創新探索、融合促進,上下聯動、共建共享等特色路徑,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都市近郊地區鄉村規劃的可復制可推廣模式,嘗試為大都市近郊地區村莊發展路徑提供一定的參考和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