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qū)海南中學,江蘇 南通 226100)
作為教師應反思: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何在課堂上進行有效導學?如何通過課堂評價進行有效促學?很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多樣的教學模式,有強大生命力的教學理念和模式都是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有效導學的前提下。什么是自主學習?自主學習不是被動的個體學習,而是自己積極主動去學習。如何體現(xiàn)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如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的課堂導學與課堂評學顯得尤為重要。如何進行有效導學,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筆者以“浮力”教學為例,提出以下策略。
學生只有通過預習才能知道本節(jié)課將要學習的內(nèi)容,再根據(jù)教師布置的預習作業(yè)知道本節(jié)課的難點和重點。教師應對學生自主先學的反饋信息進行有效收集和整理,找出共性問題進行再次備課,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精準和有效導學。針對所在學校、班級的實際情況,教師應先調(diào)研所教學生的學情,精準設置預習作業(yè)。
如對于“浮力”的教學,教材給出的文字信息相對較少,《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通過實驗,認識浮力,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課堂教學時間較緊,教學難度較大。教師可對教材進行有效整合,以大問題的形式有效設置預習作業(yè)。
(1)一個皮球掉入樹洞中,如何將皮球輕易地拿出來?
(2)生活中哪些現(xiàn)象能夠說明物體受到浮力作用?浮力的施力物體只能是液體嗎?分別對靜止在水面上的小球和勻速運動的氣球進行受力分析(圖1、圖2)。
圖1
圖2
(3)什么樣的力稱為浮力?其施力物、受力物分別是什么?浮力的三要素有怎樣的特點?
(4)在水中上浮的乒乓球會受到浮力作用,在水中下沉的石塊也受到浮力作用嗎?支持你猜想的根據(jù)是什么?如何設計實驗驗證你的猜想?
(5)對浸在液體中下沉的石塊進行受力分析。
自主先學的基礎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和前期儲備的物理知識上,教師可將其整合成教學資源,設置問題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先學,在得出結論、解決相應問題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
在自主先學時,教師應有效引導學生思考:浮力大小由哪些因素決定?為了突破這一重點和難點,教師可根據(jù)教材中“科學小資料”和學生已儲備的物理知識,引導他們進行猜想。
(1)為什么任何人掉入死海時能安全地仰臥在海面上?
(2)如圖3所示,滿載貨物的小船靜止在水面上,對小船進行受力分析,所受浮力與重力之間存在什么關系?當船上貨物增加時,排開水的體積如何變化?浮力大小如何變化?
圖3
認識新知都是從舊知開始的,為了從已知領域去認識未知領域,必須具備一定的思維遷移能力。為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預習作業(yè)的設置顯得尤為重要。
教師備課的側重點是什么?在教材、課標、學情中究竟以哪一個為前提?實際上很多教師往往將重點放在教材和重難點的突破上,而忽視了學生的學情。筆者認為應該是學情決定教法,而非教材決定教法。教師在對預習作業(yè)進行認真批閱的前提下,通過二次備課對導學問題做梯度設置,將“課堂是學生的課堂”的理念落到實處。
教師通過對“浮力”預習作業(yè)的批閱,從中歸納出反饋的問題:
(1)有學生認為只有上浮的物體受到浮力,反之沉底的物體不受浮力。
(2)有學生認為物體浸沒的深度會影響浮力。
(3)浮力大小由液體的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決定,同時浮力大小由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決定,有學生認為這兩種結論無法達成一致。
在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教師進行二次備課,可設計有梯度的導學問題,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1)在測出小鐵塊所受的重力大小后,當小鐵塊浸沒在水中后,在靜止時和勻速下沉的過程中,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小鐵塊浸沒在水中之前深度增加與浸沒在水中之后增加深度,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如何變化?你們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將小鐵塊分別浸沒在水和濃鹽水中,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一樣嗎?這說明了什么?
(4)通過實驗得出F浮=G排后,展開G排的表達式,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阿基米德原理包含了上述發(fā)現(xiàn)嗎?
課堂實驗后的交流與合作是學生思維碰撞的過程,也是對科學探究的升華。課堂問題導學的有效性取決于教師對學情的把握,即取決于教師能否針對自主先學后的學生個體差異進行有梯度的導學。每個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同,疑點的層次也不同,出現(xiàn)難點時的信息反饋也不同,這時教師不可急于點撥、引導或組織學生討論,而是按下課堂教學的“暫停鍵”,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
教師根據(jù)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xiàn),對一些疑點進行有效的梯度導學。如在“浮力”的教學中,在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后,教師可追問:能否從阿基米德原理進一步推導浮力大小與液體密度、與部分浸入液體深度和完全浸沒在液體的深度的關系?教師以學情為起點,在自主先學后對課堂教學的導學問題進行預設,可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落到實處。
新課改要求放開課堂,讓學生的“學”與教師的“導”進行深度融合。由于實驗是開放的,學生思維也是開放的,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個實驗往往會有不同的探究體驗,教師如果不注重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而是依據(jù)自己的主觀想象來進行點評,會束縛學生的思維。學生親自經(jīng)歷了實驗探究過程,最有話語權,教師應當放手讓學生進行自我點評。通過小組交流和展示,教師通過激勵性評價,引導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思維的碰撞,激勵學生進行高效的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