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立華

牌坊,可以說是“最中國”的特色建筑之一,有些作為寺觀廟宇的山門,有些則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而立。河北靈壽縣城北關西街的三世中樞牌坊,便屬于后一類。
三世中樞石牌坊,建于明崇禎14 年(1641 年),是明思宗朱由檢為表彰當朝兵部左侍郎傅永淳的功績,賜封其祖孫三代,即傅承訓、傅承向、傅鋌、傅永淳相繼封典中樞要職而敕建。明代稱兵部為“中樞”,傅永淳及其父、祖三世四人都封贈兵部左侍郎,故稱“三世中樞”。2013年3 月,靈壽傅氏三世中樞牌坊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壽傅氏為當地名門,自明成祖遷都北京(1420年)至民國6年(1917年)近500 年間,傅氏家族共中進士5 人,舉人10 人,拔貢39 人,擔任縣令、知 州、知府、將軍、指揮使、兵部侍郎、尚書等各種朝廷命官者,達20 余人。被稱為“三世中樞”“三世如其官”的傅承訓、傅成問、傅鋌和傅永淳,當屬其中的佼佼者。
追根溯源,傅氏先祖曾在明初隨朱元璋征伐,由開國公封錦衣公(錦衣親軍指揮使)。錦衣公祖籍上元縣(南京),因名諱與官銜俱不可考。錦衣公長子傅才,嗣父官(錦衣親軍指揮使),永樂19 年(1421 年)護駕明成祖朱棣北遷,后落戶靈壽繁衍,人丁興旺,族中累有出仕者,遂成當地望族。
傅永淳是靈壽傅氏第九代。相傳,生于書香門第的傅永淳,自幼天資聰穎,讀書有過目不忘之才。明天啟二年(1622 年)中進士第四名,授湖北房縣知縣。當時,房縣通往四川的要道上,盜賊猖獗。初為縣令的傅永淳佯裝與山賊往來,漸漸摸清了他們的底細,然后親率騎兵將其悉數剿滅并收編,自此威名大震。因功績突出,傅永淳得到崇禎皇帝賞識,下詔封其文林郎,并封其夫人李氏為孺人。
崇禎七年(1634年),統領陜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5 省軍務的總督陳奇瑜,調集諸路兵馬將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困于陜西車箱峽。當時,陜西連續兩月降雨,時任兵部左侍郎的傅永淳建議陳奇瑜趁農民軍遇雨解甲、刀銹之機舉兵圍剿,如果錯失良機放虎歸山,將后患無窮。但是,陳奇瑜仍堅持等天晴再戰。農民軍得到消息后,暗中賄賂陳奇瑜,佯裝怯戰求和,陳奇瑜得賄應允。結果農民起義軍趁機逃離虎口,得以喘息后反撲中原,官軍節節敗退,損失慘重。傅永淳隨即上書崇禎,列舉陳奇瑜瀆職、失機、助盜、嫁禍、欺君、禍天下等9 大罪狀。崇禎大為震怒,降旨將陳奇瑜革職賜死。一時間,傅永淳成了明朝的忠國英雄。崇禎十二年(1639 年)七月,傅永淳被封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又升任吏部尚書。
就任吏部尚書伊始,傅永淳就處理了200 余件累積的公文,并親自督導落實。隨后,又開始大力整頓腐敗吏治,直接上奏《銓政十事疏》,強調皇帝要廣開言路,多方納諫;公開科舉程序,杜絕暗中操作。崇禎看到上疏,又給傅永淳加一品俸祿,賜封傅家“三世如其官”,誥贈其祖父傅承問、傅承訓,父親傅鋌通義大夫兵部左侍郎,并詔準傅家在靈壽北關西街建造過街石牌坊以光宗耀祖、昭示鄉里。
崇禎十三年(1640 年)冬,傅氏牌坊在靈壽興建,翌年夏竣工。但是,傅永淳到任擔任吏部尚書僅僅4個月便辭官回家了。據記載,傅永淳因拒收賄賂得罪了當時暗地把持朝政的禮部主事吳昌時,以“報主有心,任重無力,兼以宿疾間發”為由請辭其官。經3次告疏請辭,才被崇禎“恩準”還鄉。
傅永淳辭官返鄉后,閉門謝客,教育子孫。1644 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在景山上吊,明朝也隨之覆滅。傅永淳聞訊痛哭,率領全家人逃到海島避難,順治三年(1646 年)才回歸故里。傅永淳一直活到清康熙六年(1667 年),以82 歲高齡善終。
雖然年代久遠有所風化,靈壽傅氏三世中樞石牌坊的精美程度,卻著實令人贊嘆!牌坊明間頂樓正脊正中,飾有神獸馱寶瓶石雕,頗有東南亞佛教藝術風格,反映出當時佛教文化在北方的滲透。牌坊5 個樓每層檐下均有石雕斗拱承托,靈巧而莊重。每層檐脊兩端,又各飾有鴟吻一對,上下3 對左右相對稱,整座石坊顯得高大、華麗而又威嚴。
三層檐大小額枋上,精雕各式流云,飄然若動。上層明間檐下正中豎匾,額題“皇恩寵錫”4 個楷書大字。古時“錫”通“賜”,匾額表明該過街牌坊是因皇帝恩寵、賞賜而敕建,昭示路人皇賜之尊。因此,古時文官到此要下轎,武將到此需下馬。匾額之下,是一幅“丹鳳朝陽”石刻,寓意太平盛世,繁榮富貴。
牌坊中層主間,通間橫匾正書“三世中樞”4 個楷書巨字,遒勁瀟灑,力透石上,據說是靈壽隱士朱仲福的墨寶。匾下6 只瑞鶴翔云,寓意天下太平及傅氏家族品格高潔,超凡脫俗。再下為鏤雕的雙龍騰飛,根根龍須與流云相連,刀法細膩出神入化。下層主間通間橫匾書3 行楷字:首行“誥贈通議大夫兵部左侍郎傅承訓淑人胡氏張氏傅承問淑人康氏趙氏”;次行:“誥贈通議大夫兵部左侍郎傅鋌淑人李氏”;第三行:“吏部尚書前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左侍郎傅永淳夫人彭氏”。通匾銘刻了建牌坊之人的官位,也涵蓋了“三世中樞”的內涵。兩側兩層配枋橫梁上,亦是透雕吉鳳和祥麟,東西對稱。整座石坊,透雕、高浮雕、圓雕、線刻等多種雕刻技法相輔相成,交相輝映,南北兩面一體同式。
另外,石牌坊四柱一字排開、主次分明。每根柱面及中間的額枋上都勻部流云花朵及各種線刻花飾圖案。我國南北各地雖牌坊無數,但石柱和額枋上遍刻流云的,卻非常罕見。牌坊四柱南北兩側,又各有一塊夾柱石,每塊方形柱石上都雕刻獅子,8 塊夾柱石上共有8 個大獅子、38 個小石獅子。大獅子個個滿頭旋渦狀鬣毛,眼呈蛋形,張口露齒,既威武勇猛又微帶笑意,既渲染了門第富貴威嚴,又營造出喜慶祥和的氣氛。大小不一的小獅子,則分置于大獅子身上或周邊,它們或立或臥,或蹲或伏,或躍撲嬉戲,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獅子成雙成對刻制,寓意傅氏家族“事事如意”。
三世中樞牌坊坐南朝北,橫跨街道,高12 米,寬8 米,進深2.6 米,為四柱三間五樓三重檐石質仿木結構,用當地產“靈壽綠”大理石建造。全坊結構采用木楔形式,石料之間的交接極為嚴密,石料之間無明顯的結合縫隙,仿佛用一整塊通石雕成。近400 年的歲月里,靈壽三世中樞牌坊雖飽受風雨、洪水、地震、雷擊等各種自然災害的摧殘,依然保持著整體結構不變形,至今仍巍然屹立、雄姿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