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萍

一、什么是“深度學習”
“語文不就是讀讀背背嗎?”這是許多人對語文教學的偏見?!白x讀背背”固然是語文學習的一個組成部分,但這種機械性的記憶只是學生對于知識的被動接受,學習過程缺少反思,且不能將知識有效地運用、指導生活,屬于淺層學習,在語文教學中僅占極小的比例。
語文課堂中的“深度學習”是相對于淺層學習而言的,運用多層次分析和思考的手段而得到結果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習者在理解文本知識的基礎上,以發展高階思維和遷移運用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以整合的知識為內容,通過積極主動的、全身心的投入,將新舊知識有效地連接起來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如何實現“深度學習”
(一)信息整合,連接新舊知識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通過新舊知識的連接與整合,引導學生化解沖突,從而幫助學生超越機械性的淺層學習,讓學生在知識理解、思維提升、情感體驗的過程中獲得更深層次的學習。
筆者在文言字詞的教學過程中常常采用追本溯源法。所謂“追本溯源法”,就是根據這些字的形態和造字方法,推測字的本義。比如“從()”字,表示一個人在前面走,另一個人跟在后面走。所以是跟著、跟從的意思。七年級上冊蒲松齡的《狼》一文中,“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的“從”字,就是“跟從”的意思。再如“及()”字,表示下方的一只大手,抓住了上方的人。所以這個字的本義是追上。手追上了人在的地方,可以引申為“到,到達”的意思。結合上下文語境時,也可以翻譯成“到,等到”。比如七年級下冊的《孫權勸學》中有一句“及魯肅過尋陽”,意思就是等到魯肅經過尋陽。八年級下冊的《桃花源記》中“及郡下”就是到達郡城的意思。
通過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已有的解讀分析能力,大大提升了學生掌握文言字詞意思的效率和準確率。
(二)問題設計,激發高階思維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即讓學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跳一跳”這個前提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精心設置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略有難度的內容,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讓學生在思維運轉的過程中形成新的認知,為實現深度學習奠定基礎。
可操作性最強的方式是于矛盾沖突處巧設問題。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于勒寄回了兩封信。第一封信的內容是若瑟夫的解讀與轉述:
我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買賣,不久就寫信來說,他賺了點兒錢,并且希望能夠賠償我父親的損失。
第二封信是對于勒所寫的信的直接引用:
“親愛的菲利普,我給你寫這封信,免得你擔心我的健康。我身體很好,買賣也好。明天我就動身到南美去作長期旅行,也許要好幾年不給你寫信。如果真不給你寫信,你也不必擔心。我發了財就會回勒阿佛爾的。我希望為期不遠,那時我們就可以一起快活地過日子了。”
前后兩封信有沒有矛盾沖突的地方?
面對這個問題,學生們立足文本,紛紛找出了字里行間的矛盾之處:第一封信中,于勒提到想要賠償他哥哥的損失,為什么第二封信卻提到要去旅行而不是回家?既然買賣很好,為什么要丟下生意去做長期旅行?哥哥家的地址未變,不管去哪里旅行都可以通郵,為什么要好幾年不寫信?第一封信中說以靜賺了點兒錢了,為什么第二封信中還說發了財就會回去,到底有沒有發財?“希望”和“那時”表示于勒對未來生活的一種設想,但既然如他所言有錢、有時間,為什么選擇去旅行,而不是完成自己的心愿,滿足自己對未來的展望?第一封信,在他去美洲后不久就寄回來了,直截了當地提出了還錢的想法,為什么第二封信兩年后才寄回來,而且自己也說寫信的目的是怕菲利普擔心自己的健康,這期間發生了什么?
在激烈的思維碰撞中,他們發現了,于勒大概率并不如他自己所說的那么有錢,甚至過得很拮據,只不過強烈的自尊心讓他不愿意將這個事實告訴菲利普夫婦。謊言的背后,站立的是一個充滿自尊、內心柔軟的于勒。
而菲利普夫婦在漫長的等待中,難道就沒有發現其中的端倪嗎?為什么不戳穿于勒的謊言,仍在每個星期日衣冠整齊地去海邊棧橋上散步?除了表面上呈現出來的虛榮,還暗含了他們對于體面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與等待。那個“發了財”的于勒成了他們困窘生活中的精神支柱,就像是漫漫長夜里的燈盞。
通過引導學生對于矛盾沖突處的解讀,一步一步走近于勒,走近菲利普夫婦,走近那個時代的不幸之人。
(三)情境創設,提高課堂參與
在閱讀教學中,對于缺乏生活體驗的學生而言,情境創設十分重要。情境創設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利用多媒體,使文中內容可視可感化;讓學生走進文本,成為文中的某個人物,參與故事的發展;緊貼文本語境,聯系學生的生活,創設真實生動的生活情景等。
八年級上冊有節寫作課是“表達要得體”。可以結合真實的生活情境,布置寫作任務,再根據學生習作講解如何多角度地做到表達得體。學生放學后常常在公交車站旁的小吃店里爭先恐后地買油炸食品,有些甚至把帶有竹簽的食物帶上公交車,屢禁不止。為改善這一情況,請他們擬寫一份周一升旗儀式時的演講稿,呼吁全校學生注意安全。在真實情景中進行寫作,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通過結合自身生活經驗來完成理解、內化、接納等深度學習,實現從淺層學習向深層學習的轉變。
(四)遷移運用,增強學習效能
深度學習是核心素養培養的途徑而非目的,初中語文教學之所以會對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等核心素養發展給予高度重視,主要還是為了讓學生通過知識的遷移與應用來促進自我完善,以實現高效率的深度學習。
例如從朱自清父親的“背影”中,學著體諒父母的難處。他們也許會遇到工作上的難題,甚至如朱自清父親那樣交卸差使,也許會經歷親人離開的悲痛,會有種種不如意,但他們對于孩子的情感卻是始終如一的真實與誠摯。
教師可以通過問題設計、情境創設連接新舊知識,在遷移運用中增強學生的學習效能。學生則通過積極主動的、全身心的投入,實現從機械性記憶、被動學習(淺層學習)向理解批判、重建新知、遷移應用(深層學習)的轉變,繼而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李勤.語文課堂:呼喚真實情境下的深度學習[J].語文教學通訊,2020(1):20
[2]劉成軍.指向深度學習的語文課堂建構:內涵與路徑[J].小學教學研究,2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