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經常聽一些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依賴性強,缺乏責任感。我認為這個問題背后的深層原因是家長做得太多,剝奪了孩子證明和施展能力的機會。當孩子習慣了家長的保護,一旦需要他獨自解決問題,就會束手無策,這也是導致孩子缺乏抗逆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①每時每刻都在高度的關注孩子。②不允許孩子有秘密,要知道關于孩子的一切。③喜歡幫孩子“掃雷”,把一切都提前想到,打點的妥妥當當。④只要是孩子走得遠一些,馬上就能知道,并且要馬上把孩子拉回自己的視線內。⑤為了不讓孩子遇到困難,已經幫孩子把路都鋪的順順利利的了。⑥孩子遇到何問題,新會親自上手幫孩子搞定。
如果你選了①②④,那么你可能就是直升機型父母。直升機型父母像孩子腦袋上的直升機,一直在盤旋,隨時監視孩子的動向。這種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感特別強。
如果你選了③⑤⑥,那么你可能就是割草機型父母。割草機型父母像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割草機,把孩子人生道路上可能面對的坎坷、挫折都清理掉,保證孩子的成長道路—馬平川。
如果你都沒選或只選了一兩項,那么恭喜你,你還有可能成為更好的父母。因為無論是直升機型父母還是割草機型父母,都太過于關注孩子,或者是太過于控制孩子了,反而會把孩子的能力掩蓋,甚至會束縛孩子的能力發展。這兩種父母都不可取。更好的父母是給孩子機會讓孩子施展能力,還能放下姿態,和孩子一起成長。
父母要把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舞臺讓出來,讓孩子成為舞臺的主角,當他有機會鍛煉自己的時候,就會有意識施展自己的能力。
前段時間,我去參加一個學術交流活動,午餐間隙聽到一位年輕的媽媽在向專家請教,她說兒子4歲多了,但是經常不服管教,一管就大哭大鬧,讓她感到束手無策。專家給出一個建設性建議:父母和孩子可以輪流當寶寶。每個孩子都是家里的重要一員,家庭成員可能在無意識中會把孩子寵壞,導致孩子認為所有的事情應該以我為中心。“輪流當寶寶”就是讓孩子明白,家里不是以他為中心的,爸爸媽媽也需要被照顧、被關心。這種方式怎么開展呢?比如媽媽上班回來很累,可以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希望得到關心和照顧,可以告訴孩子我很累,需要你抱抱我,給我補充一些能量;或者當爸爸工作一天甚至是加班到很晚回來后,讓孩子意識到爸爸是很辛苦的,需要給爸爸倒一杯水,幫爸爸捶捶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是作秀,也不是給孩子演戲,是實實在在地讓孩子意識到在這個家里每個人都需要被疼愛,孩子既有被別人疼愛的權利,也有去疼愛別人的義務。這樣,即使孩子只有4歲,他也能感覺到自己是獨立個體,和父母是平等的。
父母給孩子提供機會,讓他學習和習慣照顧他人,孩子的能力就會施展出來,也能不斷有“我長大了”的成就感。這樣的孩子有解決問題的智慧,遇到挫折時也會更有韌性。
在一次講座中,一位姥姥向我訴苦,說她每天下午去幼兒園接外孫時都感到特別焦慮。這是為什么呢?這位姥姥說外孫每次從幼兒園出來就開始跑,而且跑得特別快,但她年紀大了腿腳不利索,拉不住孩子,所以只能追著孩子跑。幼兒園旁邊是一條主干道,不斷有車經過,不少年輕父母是開車來接孩子的,姥姥特別擔心孩子被車撞到。這時候我就問她:“您知道為什么孩子要跑嗎?”老人說:“孩子在幼兒園待了一整天,就像出籠的小烏一樣撒了歡。孩子特別希望能繼續和小伙伴們一起玩,但是其他孩子往往是被年輕的父母接走的,走得很陜,他就追著人家跑。”
聽完這位姥姥的敘述,我就幫她分析,孩子之所以要跑,是因為要滿足自己的需求一一希望繼續和小伙伴們一起玩。我們應該如何去滿足孩子這方面的需求呢?這位姥姥說她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考慮過。
我就告訴姥姥,與其追著孩子一直跑,倒不如和孩子一起想想,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先主動和孩子說:“姥姥年紀大了'跑不動了,你跑得太快,姥姥特別擔心。但姥姥知道你是想追上小伙伴一起玩,咱們看看有什么辦法,既不讓姥姥擔心,又能和小伙伴一起玩。”然后可以和孩子一起羅列辦法,由姥姥先啟發,比如和那些由老人接的小伙伴一起玩,放學前就和想繼續一起玩的小伙伴約好慢點走……孩子可能是希望邀請小伙伴到家里做客,或者是去小伙伴家玩,等等。那么就讓孩子順著自己的思路再想想,如果是這樣做的話,還需要做什么。比如這需要征得小伙伴父母的同意,那么可以和小伙伴手拉手走出幼兒園,這樣就可以和小伙伴的爸爸或媽媽說上話了,不用追著他們跑,等等。這樣一來,既滿足了孩子的需求,同時也幫助孩子培養解決問題,而且是用多種方法(不是只靠追著小伙伴)解決問題的能力。
舉這個例子,我是希望父母以及祖父母在遇到問題時,不妨后退一步,把這個難題留給孩子,和孩子一起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感覺到自己的需求被“看到”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當孩子具備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有機會去展現自己的能力時,就會形成良性循環,孩子的抗逆力才會生長出來,并逐漸發展壯大。
田國秀
中國抗逆力研究與推廣的先行者,首都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版《破繭而生走進離婚家庭孩子的內心世界》《人間游戲:人際關系心理學》《我們這一代》(“培養青少年抗逆力”系列譯叢,共4本)《抗逆力研究運用于學校與青少年社會工作》等10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