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靜



2020年10月17-31日,我帶領醫療團隊參加了“韓紅愛心-百人援滇”公益行。
此次義診歷時15天,途徑云南4市4州8縣(區),行程3500公里,共開展義診9場,義診人數總共12926人次,發放藥品9280單位。
在義診過程中,透過一個個案例,我們越發感受到兒童保健對于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
兒童生長發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容易受到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定期的兒童保健檢查,可以通過監測、評估孩子的生長發育指標,幫助家長及時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所以,兒童保健不是可有可無的,它是保證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手段。
在鎮雄縣義診現場,我遇到了這樣一個男孩,男孩已經3歲多了,發育遠不及同齡孩子,還不會說話,初步診斷為遺傳代謝基因病。孩子平日里由爺爺奶奶撫養,從未到過醫院體檢。
在義診中我發現,出生后由于沒有接受定期檢查而延誤病情的患兒并不少見。受當地經濟、地理條件等因素的限制,不少家長對兒童保健沒有系統的認識,對新生兒訪視、定期體檢等意識淡薄,不夠重視,家長一直“重治療輕預防”,他們通常的想法是:“有病到醫院去看,沒病去醫院干什么?孩子能吃能喝、能跑能跳就沒毛病。”所以很多家長很少帶孩子到醫院做定期檢查,以至于等到發現孩子有問題的時候,已經錯過了最佳干預的時機。
每年義診,我們都會遇到一些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孩子,這些孩子大多第一時間得到了確診,但由于家長對康復治療的不了解或醫療條件所限,孩子沒有得到及時、必要的康復訓練和調整治療,影響了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表達能力。
有一個案例讓我倍感痛心:女孩已經8歲了,自出生后五根手指始終捏在一起,不能自如地握緊、張開,卻一直沒有得到專業的診治。如果能夠盡早讓孩子進行相應的康復訓練,后續手術成功率、手指功能性恢復的程度就有可能大大提高。但此時再進行治療,效果很難達到理想狀態。手部畸形雖然并不致命,卻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很多時候,讓孩子與健康失之交臂的,是健康知識的匱乏與治療的延誤。通過這一案例,進一步凸顯了兒童保健的重要性。針對這些孩子的實際情況,我們提供了一些居家可行的指導建議和心理疏導。同時,我們也在不斷探索新型服務模式,通過線上的形式,打破地域和環境的限制,讓更多的孩子和家庭獲得科學的兒童健康服務。
義診中我也遇到過不少早產兒,有的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有的則因為沒有及時復查出現了腦癱跡象。
有個孩子是31周出生的早產兒,家長傾盡全力,把孩子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出院回家后,家長以為只要孩子沒生病,就不用再去醫院了,雖然家長悉心養育,把孩子養得白白胖胖的,但檢查后發現已有腦癱的癥狀,因為沒有定期復查,未能及時發現、及時干預,家長后悔不已,我也感到非常遺憾。
早產兒由于在母體內發育時間過短,各臟器器官的發育和功能并未成熟,尤其是神經系統發育不全,再加上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差,所以較容易出現一系列并發癥。因此,對于早產兒來說,出生后的定期復查尤為重要,檢查重點包括疾病排除和發育篩查。定期復查能夠及時發現孩子的異常信號,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和康復訓練,將腦癱風險盡可能降到最低。
兒童保健學是預防醫學的分支,主要研究兒童各年齡期生長發育的規律及其影響因素,依據促進健康、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通過對兒童群體和個體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提高兒童生命質量,減少發病率,降低死亡率,以達到保護和促進兒童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保障兒童權利的目標。
兒童保健的重點對象是7歲以下的兒童,分為新生兒、新生兒滿月、嬰幼兒、學齡前幾個階段,涵蓋生長發育、營養喂養、心理行為、疾病預防和康復等各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