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成
摘? 要:我們思考教育是什么?如何激勵?本文結合實際工作,對特殊教育、全納教育的認識進行論述,同時也提出自己的困惑;開展尊重與愛的教育的探索,反思總結教育的工作,提升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特殊教育;尊重與愛;探索
一直以來,我們內心都在不停叩問著,教育是什么?并且在工作中探索、思考和實踐著。我們的教育對象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抱負,我們的教育對象肩負著人類文明的傳承,推動社會的進步的責任,我們的教育對象是社會國家的建設者,但是我們教育的對象個體生命卻都是獨特的,性格各異,身體、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差異。那么就需要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好好研究教育對象,了解讀懂他們,教育才能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那么,到底教育是什么?中國人民大學黃克劍教授說:教育其實就是一種“生命的在場”“知識的傳授,智慧的開啟”最終是為了“點化或潤澤生命”。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尊重與愛”體現在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工作中,貫穿在班主任工作過程中,融合在師生關系中,融合在老師和家長的關系中,也融合在老師之間、學生之間的關系中。
所以尊重,對生命的尊重,尊重規律,尊重差異,尊重發展。尊重與愛,點化潤澤生命。
一、特殊教育初識
中國特殊教育起步較晚,才走過了大概40年。近這十幾年來,隨班就讀迅速而沉重地撞擊著中學學校的大門,中學教師一下子手足無措,每年全校都保持在15到25人左右。以前處于邊緣臨界面的多,現在出現的都是檢測分數較低的。還有一部分由于其他原因,特別是家長的不認同,沒有及時檢測。我們開展隨班就讀工作,雖然取得一點成績,但還各自為政;同時還需要加強對中學隨班就讀工作的指引及師資的培訓、資源的配備、資金的投入等;全社會的協調工作也不夠完善;社會上還存在著對殘疾人的偏見。由于宣傳、輿論、社會的背景、人們的認識水平等種種原因,人們對殘疾人的教育更加不甚了解。
“隨班就讀”就是指特殊的兒童在正常的環境下,在普通的中小學、幼兒園接受教育,把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的融合在一起。關于“融合教育”,美國教育改革及融合中心的界定為也是表達相同的意思“公平接納”,“有效的教育機會”,“日后參與社會,對社會有用”。
現代文明社會要求我們給予特殊學生更多的關懷與支持,幫助他們融入社會,適應社會的需要。智障、身殘學生是普通學校里特殊的教育人群,由于自身特殊的原因只能夠在普通學校里隨班就讀或者特殊學校里接受教育。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注意到這部分人的特殊性,在教育過程中因人而異,降低要求,不斷激勵,使他們獲得成功。
二、依法治教,實施全納性教育
依法治校是學校實現隨班就讀的重要依據。國家制定法律,保證殘疾兒童的合法權利,反映了國家社會現代文明的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對對殘疾的公民的勞動、生活和教育國家和社會幫助。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規定:“地方政府為盲、聾、啞、弱智等殘疾兒童、少年舉辦特殊教育學校(班)。”第一次把特殊教育納入國家義務教育軌道。而1990年5月15日公布執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是我國第一部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的專門法律,顯示我國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調動全社會的力量保障殘疾人的合法權益,人人參與管理國家,在就業、教育、康復等方面有計劃地、全面地解決殘疾人的問題。國家頒布實施的一系列的文件如1993年2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4年8月23日國務院頒布實施了《殘疾人教育條例》,1995年3月18日八屆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都體現了黨中央和國務院對殘疾人教育的重視與關懷,同時也明確規定了殘疾人的生活、教育、就業等問題。國家法律保障了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國家教育“十三五”規劃,教育部發改委等七部門也聯合印發《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的通知。國家法律法規的要求,國家、社會,學校的工作、家長、學生都需要我們重視和做好特殊教育工作,這也是體現我們教師人生價值的重要內容。
三、學校必須實施全納性教育
194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第26條指出:1.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2.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發展人的個性;3.父母對子女所受教育的種類有優先的選擇權利。能否很好地貫徹這三點,除了國家、社會、家庭外,關鍵還是學校。
學校是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整體、科學地制定教育目標,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勞動者的地方。學校擔負著使學生在品質、智力、體力等方面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建設人才,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歷史重任。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特殊教育從少數人的教育成為——為每個兒童的學習提供幫助的教育。為了使殘疾人能夠更好全面融入社會,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接納他們成為所有的社區服務與教育體系中的一員。這就為各級各類學校提出了對殘疾兒童教育的要求,在國家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中,學校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學校是社會的一角,學生在其中生活、學習,會遇到各種的問題,要面對各種的關系,這為全體學生(這其中當然包括智障學生)提供了試驗、實習的場地,學生們在學校里品嘗成功的喜悅、失敗的苦惱、各種競爭的壓力,初步體現生活的甜酸苦辣,為將來走出社會做好心理準備和技能準備。
總之,學校是實施全納性社會的第一步,是全納性教育的重要陣地,為殘疾兒童將來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四、愛與激勵發展等于愉悅
發展是模式,也是過程,又是有效的進行激勵的必然的產物。尊重與愛是激勵是方法,是手段,是學生主動發展的前提條件。發展和激勵是辯證的關系,將會形成良性循環。“愛與激勵發展”的辦學模式與素質教育相吻合,要求面向全體的學生和學生的全體。智障兒童的教育目標在于培養他們未來在社會上能有效地生活與工作,即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特殊任務在于心理補償及適應性缺陷的補償。對特殊學生的教育我們要注意一下幾個原則、途徑:
1.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各學科的特點和教育功能,恰當的手段、方式盡可能刺激他們的感覺運動器官,同時加強體育鍛煉和感統協調訓練,喚醒身體各機能的潛能。
2.融合各方資源,采取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促進他們的身心發展;加強心理的疏導,盡量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
3.與直觀相結合,加強語言在行為中的調節作用。
4.制定一生一案,開展IEP個性化教育計劃,挖掘個性潛能優勢,積極整套智障學生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進行身心綜合補償,揚長抑短,因材施教。
5.因人而宜,轉嫁控制。如我校有一位有暴力傾向,老是打人的智障學生,老師利用他力氣大,好動,不斷鼓勵他為集體做好事,拖地、幫助老師搬運書本雜志等,分散他的精力,同時結合德育考核給予加分鼓勵。通過有針對性、有目的的行為教育,老師很好地控制住這名學生,并開始促進他其他方面的改進,形成良好循環。
教育需要環境,教育的環境包括社會的、家庭的、學校的。在這里,由于學校是實施國家教育功能的主要部門,因此學校的環境受到普遍的關注。根據特殊 教育的要求,特殊教育需要設置特殊的資源教室(或資源中心),大致分類如下:電腦室;肢體康復訓練室;助聽語言訓練室;教具、情景模擬教學室;各類勞技室;圖書資料、知識宣傳、家長學校教育室;游戲活動室;教學輔導室等。為了特殊學生,我們按照要求規范建設了資源室,添齊設備,購買課程,加強教師培訓,要求老師全員必須取得心理健康教師C證,統一認識,專業教研。在普九教育的學校開展隨班就讀工作,就必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本校原有的教育功能室或設施。
雖然,中學隨班就讀工作存在著種種的困難,但是,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要對社會負責、對學生負責,用激勵讓智障學生獲得成功與滿足,用尊重與愛潤澤生命,不斷地探索教育智障學生的有效方法,在工作探索中得到進步與發展。
五、愛心打造特色校園環境,讓校園成為師生們的家園和樂園
努力為師生創設好的校園環境是體現愛的一種重要方式應該成為全體的共識。 “好的環境是一面鏡子,好的環境是一片土壤,可以培養學生從小熱愛環境、崇尚自然、感恩博愛的優秀品質。”學校讓學生從優美環境的欣賞者、享受者轉變為校園環境建設的設計者、建設者。為此,學校積極開展以“愛校園、美校園、創設幸福大家園”為主題的“我是快樂小園丁”活動,由學校團委負責,分片區讓每個班級參與花草樹木的擺設、養護、參與學校公共區域的管理。校園走道,走廊,宣傳欄,操場等都體現出“愛、和、美、樂、善”的校園文化風格和特色,同學們都非常珍惜自己的養護區,對自己的養護區的綠化、凈化和美化制定出詳細的規劃,像愛護自己一樣愛護一草一木。學校每月開展“文明教室”和“最干凈養護區”評選活動,每學年開展一次“快樂小園丁”評選活動,評上“快樂小園丁”成為同學們最開心的一件事情。如今在校園內,處處可見學生見了老師主動問好,同學們之間互相問候,好人好事每周上校園頭條。在采訪中,同學們深有感受地說,“這里是校園、這里是家園、這里是樂園、這里最團圓”。
校園環境不僅是一道景觀,更挖掘其深刻的內涵。學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學生們要在創設愛護校園環境的過程中,養成“像小草一樣純潔、像花兒一樣快樂、像樹木一樣堅強”的優秀品質。這些活動取得了積極效果,同學們由愛校園延伸到愛家、愛社區、愛我們的社會,由愛老師延伸到愛同學、愛家長、愛所有人,良好的校風正在形成。
六、激勵在我們的日常管理中
以基于常規管理的“亮點行動”為抓手,從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管理入手,重點從養成教育、學習習慣、社會公德、學會感恩和文明禮貌等方面進行教育,加大管理和評比力度。全校各年級全面開展實施了“亮點星評選活動”,樹立身邊學習榜樣,形成日日有評比周周有小結、月月有表彰的評價機制。各班呈現“入室即靜,入座即學”的良好現象。學校的衛生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觀,學生的環境意識不斷加強,衛生習慣大大改觀;全校午休形成規范,午休紀律良好。校園新風尚不斷,拾金不昧普遍,學生的形象行為受到來校的人員好評。我們接待的來校學習的外地兄弟學校老師評價,學生精神面貌良好,素質高,各方面的行為習慣很好,特別有禮貌。
何為有效?我覺的反復強化、刺激會有良好的效果。美國的教育心理學家蓋杰和伯令納在他們合著的《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對于教師來說,表揚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的、有效的形成動機的方法。”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不應該吝嗇我們一切表揚、贊賞、鼓勵的言語、行動和方式。學校就是學習進步的地方,教育工作需要一種寬松、寬容和溫馨的環境。學生的犯錯,正是他需要學習完善的,也應該就是我們學校、老師的工作和教育的責任。實踐也證明了,人的內心需要鼓勵、贊賞、表揚,這些往往會使人心情愉悅,更能接受,從而不斷內化,自覺地把自己的優點無限放大發揮,對自己表現出強烈的自信,極力使自己成為優秀,一些不良的品行會在不知不覺中消除。這也是我們“亮點行動”的本意。
通過亮點發現——亮點評價——亮點閃光等系列量化活動,學生文明有禮,陽光向上,有效地實現以一點帶多點,以亮點促發展的目的,逐步形成用尊重引領尊重,用發展帶動發展的學校文化。
七、同伴關愛,助人為樂
從學校管理來說,關愛優生容易,關愛問題生特別是特殊學生卻不易。如今的初中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習慣了享受給予和以自我為中心,養成了自私任性、坐享其成,有的對待親情、友情、甚至對生命都比較冷漠,因此,給予學生最好的愛就是讓他們可以學會自立和獨立,學會愛己和愛人。
學校根據實際,積極采取扶幫教辦法,構建“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每個班級根據實際情況組成若干小組,學困學生分到不同的小組,讓優秀同學負責帶好本小組,所有組員參與管理,每個組員寫出自己在小組的愿景,小組成員一起制定活動和發展規劃。幫教小組的優勢在于同學之間相互了解,朝夕相處,同學之間容易信任,同時可以及時發現情況,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而一旦發現亮點,又可以及時進行總結和表揚。小組里的同學們自我規劃、自我管理、相互幫助、一起進步。各組之間開展競賽,班主任對幫學小組開展工作進行指導,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干部的自我管理能力,又能夠增加他們在小組里的集體榮譽感,全校這樣的幫學小組達50多個。最后形成了幫學小組是“小家”,整個班級是“大家”,做好“小家”為“大家”的良好氛圍。
學校何老師面對班級學困生不少,特殊生難教的情況,化壓力為動力,迎難而上,積極發揮班級同學幫教小組的力量,讓所有學困生都有優秀同學對口幫扶,整個組成員為他們制定進步計劃和成長愿景,班主任和家長進行積極引導。他們以“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溫暖愛心和“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耐心融化了一顆顆堅冰,沖垮了叛逆學生心中高高豎起的防線,挽救了班上數名學困生以及一名經常離家出走的叛逆生……就這樣,因為何老師堅持不懈的指導及幫教小組無微不至的關愛,不少問題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學習成績也得到較大提升,找回了自信。班級每學期都被評為校紅旗班,每年運動會都獲“精神文明班集體”稱號,并兩次作為年級運動員代表方隊參加運動會出場儀式都榮獲一等獎。
從老師心中有愛,升華為學生心中有愛,從老師為學生奉獻愛到學生為同伴奉獻愛。幫教小組塑造學生“愛己愛人、愛校愛家”的良好品質,互幫互助、助人為樂蔚然成風
八、主題班會融入愛心教育,打造“愛”的課程
班會課是班主任發展思想工作的主陣地。班主任們對整學期的班會活動進行精心設計,在內容上做到與重要節日、班級實際相結合,并將由“愛”引申出來的同情心、感恩心、孝心和愛國心等融入到不同的主題班會中。如母親節“感恩心”系列,中秋節的“家團圓”系列,國慶節的“祖國在我心中”系列,清明節的“尊長孝親”系列內容等。
針對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普遍存在著以自我為中心和利己主義的傾向,缺乏寬容、同情和尊重之心,行為過于偏激,人際關系不好等現象,張老師設計了主題班會《享有寬容,快樂人生》,同學們在主題班會上通過提問題、談感受、自我剖析,切身體會到能夠三年在一起學習不容易,要相互關愛、相互寬容、相互珍惜。許多同學紛紛表示要更加愛自己的同學,更加愛自己的班級,做一個心懷感恩、寬容承擔、胸懷大志之人。
許多班主任還創新班會課形式,把班會課放到教室外去上,操場、草坪、公園、社區等都成為教育學生的陣地。主題班會的形式活潑多樣,學生們成為班會的主角,班主任進行引導,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熱情和積極性。每周一次的主題班會真正成為了學生們自己的聚會,他們的快樂、收獲可以在這里分享,方法和經驗在這里交流,夢想和未來可以在這里飛揚。豐富多彩而又富有文化內涵的主題班會已經成學校文化建設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學校每月評選出最佳主題班會,每學期評選出最佳主題班會創意、最佳主題班會展示內容及最佳主題班會課,并把優秀主題班會教案匯編成冊。由文老師設計的主題班會《滴水·大海》,由何老師設計的主題班會《感恩》,由張老師設計的主題班會《享有寬容,快樂人生》等都成為了學校的品牌主題班會。
以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為本,回歸教育的本質,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尊重與愛”,大愛無疆為孩子,奉獻青春鑄未來。從長遠著眼,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孩子一生的成長,讓學生身心與智慧全面而又持續地發展,從而讓他們當下幸福,未來更幸福。
參考文獻:
[1]《在中國發展全納性教育》.陳云英.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特殊教育研究室
[2]《初中心理學》.黃煜峰/雷靂.浙江教育出版社
[3]《思想品德》.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8年級下冊? 人民教育出版社
[4]《唇舌的授權——張文質教育隨筆》.張文質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學習的革命——通向21世紀的個人護照》[美國]珍妮特·沃斯? [新西蘭]戈登·德萊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