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丹
摘? 要:2021年7月24日“雙減”政策的雷霆出臺使我們重新思索德育工作的現狀,當前中學德育教育工作存在著重視度不高、內容需更新、評價體系待完善等問題,要破除這些問題,我們要重塑德育生態,積極探索在“雙減”政策下中學德育工作的守正創新之法。
關鍵詞:中學德育;“雙減”政策;守正創新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因而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德育始終應該被放在首要位置。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此次《意見》非常細致,將全方面地影響整個校外培訓行業、學校和家庭,指導力度也是史上最大的。“雙減”政策一出,立即在社會上引起廣泛討論,焦點集中在學生課業的變化,實際上更應關注這變化后的真正驅動原因——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就《意見》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指出“雙減”政策出臺的最關鍵原因——中小學生負擔太重,短視化、功利性問題沒有根本解決。事實確實如此,僅從近年的一些網絡熱詞如“雞娃”、“內卷”便可窺見一斑。2021年,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將進入新階段,面臨新形勢、新挑戰,也將完成新任務、實現新目標、創造新成果。人們對中小學德育工作也寄予了新期盼,希望中小學落實以德育人根本任務,高舉愛國主義旗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突出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充分發揮課程育人功能,創新德育模式,在全面提高中小學德育水平,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方面取得新成效?!半p減”政策的出臺無疑是對這樣的期盼最及時的回應。但在此政策下,中學德育工作應該作出什么變化?與以往的工作開展有什么不同?雖有迷思,卻也有必要進行一番嚴肅探討并尋出方向。
一、中學德育工作的現狀及問題
在現有教育制度下,客觀而言,由于青少年的階段特性及升學壓力,中學德育工作相對小學德育工作更有難度,因而這項原本應被視為重中之重的工作為人詬病甚多。
(一)缺乏對德育教育的全面認識和重視
《中小學德育工作規程》第二條明確,德育即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是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起著導向、動力、保證作用。國家的教育方針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為根本。既是教育之根本,就不應只停留在口頭上或形式上,然而這卻是當前中學德育工作最大的缺陷。長期以來,應試教育使家長和教師從小學開始就重視學生的智力教育,學生的德育發展只是口頭上的關注,很少將德育融入教學活動,更談不上引導學生參與德育實踐。許多學校雖然明白德育工作應作為考核重要指標,但大多只注重教學形式主義,在沉重的升學壓力面前,德育教育的空間發展逐漸縮小,大部分學生空間都用于其他教育。在這樣自上而下都不夠重視的情況下,學生對德育教育自然也是興趣不濃,尤其是中學生,在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沒有意識到這個過程將如何影響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這不得不說是一大損失。
(二)中學德育教育的內容需更新
千禧年之后,每進入一個十年甚至只需一個五年,人們都比以往更能感覺到時代的日新月異,信息時代讓世界瞬息萬變。各種融媒體、自媒體層出不窮,各大App更新迭代,帶來全民的信息共享狂歡。如今互聯網上最活躍的群體之一無疑是中學生,且不論手機問題,中學生接受網絡新鮮事物并將其運用于生活當中的速度之快令人稱奇?!吨行W德育工作指南》里的德育內容涵蓋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五大方面,內容廣泛,但隨著時代變遷,社會問題的復雜化,許多德育教育內容需要進一步細化或更新,才能跟得上在德育工作中不斷變化的情況,才能滿足德育工作者的學習需求。
(三)中學德育工作的評價體系待完善
德育評價體系的構建,有三部分內容,包括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德育工作的評價、校長對班級德育工作和任課教師教書育人的評價、班主任及教師集體對學生個體的品德評價。2020年10月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里明確,改革學校評價,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改革教師評價,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改革學生評價,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堅持以德為先??梢?,三級評價的核心都在于“德”。其中,學生評價是德育評價的基礎環節。當前學生德育評價仍存在著評價地位弱化(讓位于學業評價)、評價指標體系粗淺化標簽化、評價主體單一性(主要是教師)、評價方式靜態化等問題,因而迫切需要完善德育評價體系。
二、重塑德育生態——新時代中學德育的守正創新
“立德樹人”的標準答案是什么?沒有人能回答。因為德育工作的場景一直在拓寬,它要求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提交真實而鮮活的答案?!半p減”政策提到工作要強化學校育人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以及鼓勵支持學校開展各種課后育人活動等方向。尤其是在課后服務這一塊,政策給予了極大重視,對加強課后服務提出保證服務時間、提高服務質量、拓展服務渠道等明確要求,旨在增強學生和家長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簡而言之,這意味著學生學習更好回歸校園,教師與學生的相處時間比以往更長但更功能化。
(一)堅守德育情懷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進一步加強。最新課程綱要指出,中小學應緊密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創新德育方式和方法,增強德育實效性。但一些地方教育部門及學校盲目追求創新,形式是多樣了,卻少了德育情懷,忘了任何創新都必須建立在繼承上,這些需要繼承的東西正是德育工作者要堅守的。
1.堅守育人初心
盧梭有言:“在所有一切有益于人類的事業中,首要的一件是教育人的事業?!苯逃罱K是要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因此教師的一切行為都要以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為出發點。不管政策如何變動,這個出發點都是毫不動搖的。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作為一名德育工作者,育人先要育心,只有和學生有了心靈上的互動和溝通才能有日后的默契配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切實關注學生生命成長,努力追求有溫度、有情懷、有內涵、有品質、有實效的德育。
2.堅守教育陣地
學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陣地,應發揮學校主導作用,特別在“雙減”政策下,加強課后服務將使學校成為學生真正意義上的第二個“家”,德育工作者應結合學校各類德育資源將其效用發揮到最大。但學校作為德育主陣地并不意味著脫離家庭、社會,相反,“雙減”政策出臺,“家校社共育”從概念變成了學校的新常態,不再只是家委會開開會、進行幾次社會實踐的形式,而是學校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如何引導家庭和社會增強教育責任意識,提高對學生道德發展和成長成人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形成一股學校、家庭和社會協調發展的教育力量,這是新時代交予德育工作者的重大課題。
3.堅守教育規律
德育工作要堅持遵循規律。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要選取符合中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規律的內容。德育過程也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統一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要注重學段銜接和知行統一,強化道德實踐、情感培育和行為習慣養成。德育過程還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逐步提高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不可急于求成,必須反復抓,抓反復。
(二)創建德育新生態
守正繼而創新,是德育工作能不斷向前發展的必由之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新期盼,我們要有新思想、新觀念、新作風。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們不能以“經驗主義”作為評判,不僅要靠思維迭代和能力提升,更要常常實踐、反思和追問。
1.更新德育教育理念
時代的發展迫切要求我們樹立起充分反映時代精神的現代德育理念。只要樹立起科學的具有時代特點的德育理念,其他的德育問題就不難找到解決的有效途徑?!半p減”政策的指導思想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堅決防止侵害群眾利益行為,構建教育良好生態,有效緩解家長焦慮情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边@就要求我們圍繞育人目標,廣泛利用社會資源,促進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加強課后服務并非延長學生的學習時間,也并非加重班主任的工作負擔,應該強調德育是教師的天職,是每一個教育教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而不是一部分人的工作和專有權利,任何人沒有剝奪任何一個教師參與學校德育的權利,任何教師也沒有權利放棄對學生進行道德素質教育的義務。
2.創新德育教育模式
生活德育。生活德育模式首先是從實際生活出發,在日常生活中實施并回到實際生活。 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安排道德教育,注意道德教育的隨機性。日常生活對學生性格的形成有許多影響,并為他們提供了練習和實踐的機會。而在“雙減”政策落地后,學生的日常生活也將主要圍繞校園展開,因而應注意營造和諧融洽的德育氛圍,大力整治學校周邊環境,凈化美化校園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學校每一塊土地、每一個角落對學生的道德熏陶作用。
情境化生本德育。以課程為基礎,構建德育課程體系,將分散的德育活動課程化、系列化。不同于傳統的隊會、主題班會,這就需要學校整合德育資源,并有必要對教師進行培訓,課堂教學與豐富多彩的生活相結合,知識教學與情感體驗、實踐鍛煉相結合,還應努力開發地方德育資源,實現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相結合,構筑完整的德育課程體系,使德育課程真正成為學生學知識、學文化、不斷提高思想覺悟的主渠道。
多方協作德育?!凹倚I绻灿边@個概念應落到實處,且遠不止字面所呈現的簡單三方。社區、社交軟件、媒體、輿論環境等都是德育的場所,每一個德育課程、德育活動的設想和提出,都應考慮到多方協同合作共育的可能性,力將其效用發揮到最大。
3.優化德育評價體系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德育評價要通過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學生、家長、教師以及社區等參與評價的有效方式,客觀記錄學生品行日常表現和突出表現,特別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況,將其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我們應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信息技術在德育評價中的應用,這需要我們對每一個學生品德發展持續關注和收集數據,實現德育評價的個性化。德育評價不應僅由某位教師完成,需要調動教師、學生、家長及社區和社會各界人士積極配合和廣泛參與,使其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為德育評價提供更全面、更真實的環境。不可缺少的是學生的自評,因為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學生在評價過程中正確認識自己,逐步將自我評價融入道德生活,使評價由被動走向主動,由他律走向自律。
“雙減”政策雖然給德育工作者帶來了許多困惑和挑戰,但也帶來了機遇。德育工作,道阻且長,需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更要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德育都是教育頭等大事,生活中事事都是德育,處處都是德育,每個人都應是德育工作者。
參考文獻:
[1]龐小林.新課改背景下中小學德育教育模式及實踐研究 [J].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雜志.2019(20):88-89
[2]李競.中學德育教育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新校園.2016(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