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慧 劉文榮




摘要:輪擦提琴是歐洲傳統的擦弦樂器,亦是中世紀音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今時代,傳統樂器復興是構建發展本民族文化創新價值的具體體現,亦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背景下各國音樂文化溝通交流的重要橋梁。近年來,輪擦提琴因其在舞臺上獨特的魅力與風情引起了愈加廣泛的探討與關注,并為歐洲傳統樂器的復興提供了更多機遇。本文基于傳統樂器復興視角,對輪擦提琴的歷史沿革與復興應用進行探究,并對其復興的音樂文化價值提出見解,旨在為各國傳統樂器復興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輪擦提琴? 傳統樂器復興? 音樂文化價值
一、傳統樂器復興
傳統樂器通俗意義上是指發源于本土、具有本土特征的樂器,它體現著一個區域,甚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音樂思想文化,對當地人民審美意識的形成與發展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近年來,傳統樂器的復興開始引起國際、國內社會的廣泛關注。
受歐洲古樂復興運動影響,歐洲早期的時代樂器也隨之展開了一定程度上的復興,其中最早完成復興的是古鋼琴、豎笛和琉特琴等樂器。一眾古樂復興運動的倡導者提出,對于追求音樂的歷史本真性表演,應使用作品所處時代的樂器。如瑟斯頓·達特 (Thurston Dart)在書中給予當時從事早期音樂表演音樂家的忠告:“表演應該符合歷史的“慣例”(樂器) 以及“風尚”(stylish,時代的趣味、潮流),也就是說,唯有在古樂演奏中使用古樂器并符合那個時代的演奏機制,才能企及原汁原味的古樂音響”。在此類思潮的影響下,現代樂器的復古與時代樂器的重新流行現象開始逐漸常見于業界,并同時促進了傳統樂器的研究與制作工藝發展。
除豎笛、琉特琴等中世紀樂器的復興外,輪擦提琴作為歐洲的傳統弦樂器之一,亦在世界音樂文化多元化交融的大背景下逐漸以更加多樣的姿態進入大眾視野。
二、歷史上輪擦提琴的興衰流變
(一)輪擦提琴釋義
現代輪擦提琴英文稱“Hurdy-gurdy”,可譯為手搖風琴、絞弦琴,是一種機械式的提琴。其主要結構包括支撐低音琴弦的響橋、驅動轉輪旋轉的曲柄、旋轉摩擦琴弦以實現振動發聲的轉輪及調節低音琴弦的弦栓等。其中,輪擦提琴的主要結構有兩個特點:其一是設有一個涂有松香的轉輪,可以通過摩擦琴弦產生連續的聲音;其二是設有可以在預定點上觸碰琴弦,通過改變琴弦斜度以控制音高的、與琴弦相切的裝置(tangents),此裝置的功能類似于其它弦樂器指板上用于定音的檔子。在此基礎上,可由一名演奏者通過用右手操作曲柄使輪子轉動,左手同時按下裝有與琴弦相切裝置的琴鍵以變換旋律實現演奏。演奏時,輪擦提琴鍵盤上用以保護機械裝置的蓋狀結構可為演奏者手臂提供一定支撐。
輪擦提琴因其傳播發展的地域不同,逐漸演化出大提琴形、船形等多種形制,并被賦予了不同的名稱,如vielle、fiedel、vioula等。據《格羅夫樂器辭典》,其形制或由1720年凡爾賽宮制琴師發展的類似琉特琴與吉他狀的外觀形狀演化而來。在現代輪擦提琴的七根琴弦中,有三根為旋律弦,而另外四根琴弦則起著發出持續低音的作用,弦振動經由琴身共鳴傳導。這種樂器包含了通過基本機械手段(曲柄、轉輪和琴鍵)傳遞運動的裝置,且摩擦琴弦引起弦振動的轉輪相當于提琴中琴弓的作用,因此它也被看作是一種罕見的“機械弓弦樂器”,是文藝復興時期維奧爾琴(viol)和現代小提琴的原型。
(二)輪擦提琴的沿革發展與衰敗
最早為人們所知的輪擦提琴一般被認為發源于11世紀前的北歐地區。其早期形制為三根琴弦,長約兩米,因此需要兩位演奏者共同完成演奏。體型較大的輪擦提琴被稱為“Organitrum”,其名稱可能來自于歐洲最早的復調音樂形式——奧爾加農(Organum),其八個與琴弦相切的裝置根據畢達哥拉斯律進行定位。在演奏過程中,琴身被平放在兩位演奏者的大腿上,一人搖動曲柄把手帶動機輪以充當機械弓的作用,控制音高的鍵盤操縱則需另一人完成。因短時間內拔起按下去的琴鍵較為困難,故當時的輪擦提琴只能演奏一些慢節奏的樂曲。
早期輪擦提琴主要被用于教堂、修道院和僧侶學院教授及表演宗教復調音樂,或是為歌唱者的吟唱進行伴奏。對于其是早期宗教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觀點,或能被保存在圣地亞哥教堂中的雕塑印證。雕塑中的輪擦提琴長約1.5米至2米,被水平放置在兩名僧侶演奏者的膝蓋上,由一人操作手鍵、另一人轉動曲柄協同演奏。對于宗教音樂環境而言,輪擦提琴相較于其它樂器的優勢是能發出持續、準確且始終如一的音高,但同時也具有只能演奏慢節奏樂曲的缺點。且隨著中世紀教堂的建筑規模不斷擴大,宗教音樂需要音量更大、氣勢更恢宏的樂器。于是在最初被描繪為“圣器”的兩個世紀后,輪擦提琴在教堂中的地位被體積更大、聲音更響亮的管風琴取代。
在被管風琴取代教堂中的主要伴奏地位之后,輪擦提琴逐漸演化出了更加便攜的形制。1300年時,輪擦提琴的體型縮小,單人就可以同時完成轉動曲柄與按壓琴鍵的動作。這一時期的輪擦提琴設有五根琴弦,其中的一根通常用來演奏持續的低音,音調也提高了一個八度。13世紀由阿爾方索·埃爾·薩比奧(阿爾方索十世)指導完成的《圣母瑪利亞坎蒂加》歌曲集中的彩飾畫記載了這一時期的30余種樂器,為研究中世紀樂器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圖像學資料,也側面體現了輪擦提琴形制的諸多變化。由圖可知,輪擦提琴的琴鍵置向發生了改變,這種自下而上按壓琴鍵的方式更加便于彈奏操作,從而使輪擦提琴可供彈奏的速度比以前加快了一些。
這一時期社會文化繁榮昌盛,輪擦提琴常被見于在節日游行中演奏舞蹈音樂,亦有越來越多受宮廷和城鎮雇傭的流浪演奏者不斷促進輪擦提琴的傳播。由此,輪擦提琴得以潛移默化地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據學者推測,法國著名的流浪藝人戎格勒(Jongleur)可能常用它為歌唱和朗誦伴奏。至15世紀,輪擦提琴已與階級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緊密聯系在一起。它通常用較為粗糙的木頭制成,琴身形制像今天的吉他,并常被見于吟游詩人的表演中,成為盲人音樂家和行乞者賴以謀生的重要樂器。
參考文獻:
維平:《古樂演奏的復興》,載《音樂愛好者》,2001年第10期,第37頁。
劉洪:《<本真性:音樂表演實踐的哲學反思>書評》,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第151頁。
Green, Robert A.The Hurdy-Gurdy in Eighteenth-Century France.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5.08
本文將“tangents”譯為“與琴弦相切的裝置”,而不用直譯的“切線”。
Green, Robert A.The Hurdy-Gurdy in Eighteenth-Century France.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5.08
[美]杰里米·尤德金(Jeremy Yudkin)著,余志剛譯《歐洲中世紀音樂》,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5年版,第11頁。
Haefer, Richard J.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al Instruments,2015.
[英]馬修斯著,區昊譯《樂器插圖百科》,希望出版社, 2007年版,第7頁。
Haefer, Richard J.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al Instruments,2015.
Haefer, Richard J.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al Instruments,2015.
Nowotnik,Piotr.'Hurdy-Gurdy:New Articulations',2016.
齊江:《西方音樂簡史》,東方出版中心,2018年版,第7頁。
齊江:《西方音樂簡史》,東方出版中心,2018年版,第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