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玉晶
摘要:笙,作為我國傳統樂器中非常具特色的吹管樂器,近年來,越來越受到追捧,學習者眾多。如何規范笙的教學,幫助學生和教師正確掌握呼吸技巧對笙樂器的傳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新作品的不斷問世,對于笙樂器的藝術表達有了更高的要求,對呼吸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淺析笙演奏中呼吸的教學重點及實踐為主題,分別闡述了有關呼吸技術的教學重點,不同的呼吸方法,控制呼吸的幾個因素等不同層面分析。
由此本文總結:其一,笙樂器的呼吸并非獨立技術,而是體現在口內呼吸方式和各種顫音技巧中的演奏經驗,直到演奏者最后形成了氣、指、唇、舌、喉、腹、心、腦協同進行的呼吸技巧;其二,在教學中,呼吸技術要結合具體作品,進行具體分析,從音樂和藝術情感出發,培養自主思維能力,從而將呼吸技術游刃有余地運用在演奏中。
關鍵詞:阮演奏? 視奏? 識譜能力? 進階訓練
簡單說來,笙的發音過程是:氣從笙嘴而入,通過氣使簧片產生共振,振動的聲波形成氣柱,這股帶聲波的氣柱通過非常規范的笙苗響眼與竹管產生共鳴,便會發出明亮而純正的聲音。所以,在實際的訓練中,要對呼吸加以訓練,而且要貫穿教學始終,規范且系統。
首先,與所有氣鳴簧管類樂器一樣,氣息的運用是吹管樂器的核心技術,是掌握其他技術的基礎。
其二,正確的呼吸決定著音樂藝術的質量,同時具有協調演奏肢體語言的功能。呼吸的自然轉換關系到音樂和藝術性的表達。
一、呼吸的方法
笙的呼吸方法與其他管樂基本相同,要依靠演奏者的氣息進行支撐,其主要的呼吸方式有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以及胸腹呼吸法三種。
(一)胸式呼吸法
具體方式:主要靠胸腔控制氣息,呼吸時主要用到胸部呼吸肌肉群。吸氣時,保持橫膈膜穩定不動,收緊腹部,利用挺胸使胸腔擴張達到吸氣的目的;而在呼氣時,氣息自胸腔吹出。
教學提示:因橫膈膜不動甚至可能向上收縮的緣故,使得胸腔容積的擴張受到了阻礙,吸入空氣的量無法達到最大。常常出現抬肩、聳肩、胸部挺起的現象,會導致呼吸困難,造成舌部緊張,導致音色僵硬、呆滯。
(二)腹式呼吸法
具體方式:與胸式呼吸橫膈膜固定不動相反,在吸氣時通過腹肌肌肉群的擴張達到腹腔容量變大的目的,促使橫膈膜下降;呼氣時則反之。腹式呼吸在呼吸過程中比較輕松,不容易感到疲憊、緊張,吸氣時氣息位置較深,使氣息強而有力、富于彈性。
教學提示:方式掌握不靈巧,會出現氣息不飽滿、不足等情況。
(三)胸腹式呼吸法
具體方式:胸腹式呼吸法又稱為全面控制性呼吸法,是目前最受推崇的一種科學演奏呼吸方式。它是一種將胸和腹結合起來的呼吸方式,在這個過程中以腹部為主。胸腹式呼吸可以保證肺部的擴張以獲得更大的呼吸量,同時調動多個肌群都積極參與呼吸活動,所以不容易感覺到緊張疲憊,也就使得呼吸可以變得更加持久輕松。
教學提示:目前國內專業院校教學中普遍運用的呼吸方法,能勝任氣息飽滿、場面宏大、技術要求較高的當代作品的演奏要求。但對演奏者的換氣、呼吸都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二、控制呼吸的幾個因素
具體來說,笙演奏中的呼吸控制要處理好幾個重要關系:氣息流量流速的關系、口形的關系、舌喉運動的關系以及“氣口”的選擇等四個方面。
(一)呼吸的控制與氣息流量流速的關系
呼吸的控制與運用過程,從某種程度來說,就是氣息流量與流速的變化過程。演奏時,強音與弱音,單音與和音所需的氣息流量、流速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演奏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呼吸的控制,在演奏強音與和音時,需要流速快、流量大的氣息,反之在演奏弱音與單音時,則需要降低氣息的流速與流量。此外,氣息流量和流速的變化同呼吸幅度與速度的變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呼吸的控制與口形的關系
在通常情況下,以采用小口形為主,吹氣時要避免鼓腮,吸氣時要防止兩腮曲陷,嘴角不能漏氣,而應讓氣流像一條線似的進出,這樣可使氣流平穩、集中,而且有助于節省氣息。通過變化口形控制氣流,很自然地對音樂強弱的控制亦能起到輔助作用,從而產生不同的聲音效果。
(三)呼吸的控制與舌喉運動的關系
舌喉運動位置的變化對呼吸氣流的控制與調整產生直接影響。優秀的笙演奏家可以靈活運用舌喉與口腔的不同部位,形成不同運動方式的氣流,使笙的音色更加多變,從而形成極其豐富的口內技巧。
(四)“氣口”的選擇
所謂“氣口”的選擇指的是笙演奏時呼與吸的轉換,它是笙獨有的呼吸方式,是笙演奏呼吸的主要手段,對音符之間的銜接是否連貫、旋律起伏的處理是否自然、樂句的劃分是否合理等一系列的音樂表現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呼吸轉換時“氣口”的選擇和應用得當,能使樂句分明、節奏清晰、旋律流暢,從而增強旋律的藝術感染力。
三、笙演奏中的幾種氣顫音的呼吸技巧
有關笙演奏的呼吸技術,不得不提到核心技術——“氣顫音”。有關顫音的技術理論和教學經驗推廣數量龐大,本文在這里不加以展開。
“氣顫音”是笙演奏中最具特色的呼吸技巧。此技術可以分為口內技巧和手部技巧兩種類型,在實際的演奏中呼吸和手指的運用是協同進行的。較為重要的是口內技巧的運用。通過不同方式對呼吸進行控制以及運用,氣顫音通過利用口內的不同肌群進行顫動形成顫音,主要為唇顫音、腹顫音、舌顫音以及喉顫音四種。
(一)唇顫音
唇顫音是氣顫音的一種,在樂曲中不常常出現,其運用方法是演奏者腹部在緩慢運氣的同時與唇部連續做出咀嚼食物的動作,發出“嗚哇、嗚哇”的聲音,通過氣流的交替變化從而使旋律的強弱進行有效的控制,這種氣流循環能有效地震動簧片從而發出顫音。
教學提示:此技巧常用于旋律中較長時值的音符上,以增強樂曲的歌唱性。練習唇顫音時應注意笙嘴對唇不要過緊,也不要過于放松,保持適中平衡的狀態,避免出現牙齒與樂器間的碰撞,嘴唇過于緊張也容易出現亂用力的現象,導致聲音氣息不平穩,從而使顫音不均勻。當腹部找到正確合理的氣息位置與唇部形成緊密配合,做到恰到好處才能發出最自然的唇顫音。
(二)腹顫音
通過小腹肌肉的收縮與擴張進行連續均勻的運動,在呼吸過程中使氣流有規律的進行強弱變化,從而振動簧片發出波浪音。
教學提示:笙演奏的呼吸技巧中最難控制的便是腹顫音,演奏者在練習腹顫音時,要先注意呼吸的正確運用——“氣沉丹田”,使用“胸腹式呼吸法”,運用小腹部的丹田之氣流在呼吸間加以平穩規律的控制,使波浪音形成統一性。吹氣時腹部隨著節奏有序均勻收縮彈動,同理吸氣時腹部會均勻擴張,腹部肌肉進行節律性彈性收縮,在腹部顫動的影響下橫隔膜相應地進行緩緩的上下律動將氣流輸出。演奏時應慢速練習,注意氣流的速度分配,先保證腹部在呼吸時能穩定控制下,發出有節奏的呈波浪式聲音,逐漸律動加快,演奏中根據音樂情緒進行變化,可以分“彈簧式顫音”“快顫”“慢顫”“直接顫音”等,多用于慢速或中速的旋律段落,常用于表現優美抒情或奔放熱情的音樂情緒。
例如《太行鄉情》中引子、慢板和廣板都運用了腹顫音技巧,引子自由散板旋律部分多用于“彈簧式顫音”最適宜,讓人浮想翩翩,腹顫音在演奏優美如歌或熱烈激情的旋律時是最為適宜的。
(三)舌顫音
大部分舌顫音是依靠舌的連續吐音進行發音的,因此嚴格來說舌顫音應該屬于舌吐音的范疇。但是由于舌顫音的音響效果與顫音相似,因此稱為舌顫音。但表達的聲音效果也不一樣,其中“花舌”也屬于舌顫音的一種,其中花舌顫音主要依靠舌尖放松,貼近上顎,吹氣時通過氣流從舌尖和上顎縫隙中引起舌尖顫動,發出“得兒、得兒”的聲音。
教學提示:舌顫音的方法有兩種:其中一種是在呼出或吸入氣息的同時,將舌尖微微上翻,并用舌尖稍后的部位對硬腭進行撞擊,口中默念“扔、扔”,依靠快速的氣流從而鼓動簧舌。在練習吸花舌技術時在吸氣時同樣位置,發出“庫魯、庫魯”的聲音,像吸面條一樣,練習吹吸花舌時剛開始舌的顫動會很短,慢慢練習,舌尖逐漸放松、氣息拉長,這個花舌就慢慢練會了。另一種方法是舌尖自然的后縮,使其呈扁平狀,再用舌面的邊緣部位碰觸嘴角兩側進行左右快速波動,也叫“波舌”。
一般來說,舌顫音多用于旋律速度較慢時以及時值較長的音符,用于抒發激動或表現寧靜、淡雅的情緒,其表現出來的音樂段落情感細膩、如詩似畫。在《天鵝暢想曲》中通過波舌技巧形成一種自如曼妙的波動感,使強弱交替的呼吸氣流沖擊舌尖得到震動而發出顫音。如《微山湖船歌》引子中舌顫音的出現,形象描繪出湖水波光粼粼的畫面。
(四)喉顫音
喉顫音相對于其他氣顫音來說,在笙曲中運用較少,其主要方法是演奏者進行運氣時,喉腔進行一張一縮,均勻而迅速地進行起伏顫動,從而造成氣流節奏性的波動,依靠鼓動簧舌而產生的顫音。喉顫音的技巧是在樂器發聲的同時,演奏者的喉部連續地發出與咳嗽時類似的輕微的“咳、咳”或“阿、阿”聲。演奏者根據樂曲的情緒控制喉部顫動的快慢、大小。
教學提示:演奏者在進行練習時要做到喉部的顫動均勻、平穩,同時保持氣流不斷,盡量維持氣流在一個穩定的強度,切不可以忽強忽弱。喉顫音適用于帶有憂郁、哀怨情緒的旋律以及表現激情的慢板。
結語
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的笙演奏發展穩步前進,一代代笙藝術家潛心鉆研,勇于創新,使得笙演奏的技巧豐富多彩,大量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精神的作品應運而生。在教學和演奏領域,不能脫離藝術談技術,而技術是藝術的保障。對呼吸基本技術的掌握始終是每一個笙演奏者必須高度重視并不斷磨練的基本功。只有選擇適合自己的呼吸方式,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呼吸方式才可以在演奏中取得更長久的進步。
要求在教學和演奏過程中注重以下幾點:一是深入分析樂曲創作背景、說明文字及作曲家創作手記,充分讀懂樂譜個各種標記,風格,對作品進行全面的解讀;二是在音樂表現上采用各種技術手法,生動刻畫音樂形象;三是加強舞臺實踐,提升演奏者文化素養,上升到文化層次理解作品和笙演奏藝術。
參考文獻:
[1]吳偉濤.笙演奏中呼吸的研究及教學實踐研究[J].北方音樂,2014,{4}(12):82+84.
[2]崔宇佳.單簧管演奏中的呼吸技巧運用探析[J].中國文藝家,2021,{4}(04):20-21.
[3]吳婕妤.探討管樂演奏中呼吸與口形的作用[J].北方音樂,2020,{4}(06):56-57.
[4]羅樂.笙演奏中的呼吸及演奏技巧研究[J].文化月刊,2019,{4}(08):158-159.
[5]甘俊.管樂器演奏中的腹式呼吸問題新論[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2,{4}(04):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