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霏



(接上期)
三、日本尺八文化的流派與發展
本文研究日本尺八發展的各個時期時,通過查閱有關尺八類文章的文獻資料計22篇,閱讀有關樂器類著作十余篇,圖像資料(包括屏風畫、圖冊、插畫等)計33件等充足的資料文獻后,對于日本尺八在各個時期及其派別有所總結(見表1)。
在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整個日本尺八的發展史上并未發生過斷層現象,尺八從最初傳入至日本起,就不斷地在進行傳承與發展。經過筆者分析認為:在五個時代的日本尺八中,尺八的形制變化不大,但在實際用途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五個時期,從大陸傳入的尺八最初是與隋唐音樂緊密相聯系的,隨后在奈良平安時代,尺八被廣泛用于日本宮廷雅樂的唐樂部中,因而后世也常稱這一時期的尺八為“雅樂尺八”。在鐮倉時代至安土桃山時代中,不知從何時開始已經成為了盲人法師用于猿樂⑥藝能的吹奏之器。同時,此時期的尺八還應用于很多其他民間藝能之中。江戶時代里,城市勃興、商品經濟繁榮,形成了以庶民文化為主體的獨特國民文化。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日本尺八的應用更為廣泛。到了17世紀中葉,便有了記譜的出現,再往后,便有了尺八流派的產生。
日本尺八各個流派在19世紀后半葉便陸續開始出現尺八流派,通過演奏法、風格、理念等方面的不同分為了三大流派以及其他一些流派。分別是琴古流、都山流、明暗流等(見表2)。
在以上的尺八流派表中,可以看出他們的關注點是不同的。琴古流注重尺八的演奏與音樂風格,琴古流的代表人物田嶋直士代表日本尺八演奏家到過14個國家演出,并在愛丁堡國際音樂節上受到熱烈歡迎。都山流的注重點在于尺八的教學,此流派的師資力量雄厚,教學體系完備,非常具有生命力。明暗流跟宗教、修行有一定的關系。在各種藝術形式異彩紛呈的今天,尺八不但保持了傳統文化的精華,更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在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一書中提到:要關注各種文化中的音樂,強調要以人類共同體為中心來展開具體音樂的研究,展開具體音樂所處社會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的對應研究,展開具體音樂與所處社會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日本尺八文化乃至日本音樂受到其民族、語言、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影響,音樂環境與其自然和社會環境相統一。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日本尺八的發展情況與日本民族、語言、文化等方方面面息息相關。首先,長久以來日本音樂就深受其他外來文化的影響,其實不只是音樂,在日本文字方面也同樣可以看出受外來文化之影響,我們可以看到有大量的日本字與我們漢字是相同的,并且在日本最古老的歌集《萬葉集》中可以看出,它全部都是由漢字書寫而成的。漢字傳入日本后,日本將其進行語法、字形等方面的改變,形成了今天的日本文字。但在管建華老師的《日本音樂》一書中說道:“盡管日本的語言與中國語言沒有親屬關系,但中國的書寫體系被日本人所采用,連帶著中國的詩歌和書法都被日本人所喜愛”。這一觀點與我上述所提及的歷史文獻《萬葉集》有所出入。
文化接觸的本質是在學習外來文化并與其交流的過程中逐漸塑造而成的,而后即是本地文化被外來觀念和事務不斷同化和本地化的過程。從中國傳到日本的尺八文化足以說明這一原則,與此同時,這也是中國文化外傳的一個歷史成果。
反之,看向中國的視角,我們可以發現,像中國的一些樂器也同樣遵循上一段中所說的本質。由此,可以得出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中,中國音樂文化也在不停地進行進化。我們可以從日本的尺八文化作為一個著手點,進行反向的發展與傳承,在其日本尺八文化現有的基礎上,融合我們不同地區的音樂風格或融合不同民族的演奏手法,進行一種尺八文化新的傳承與發展。
樂器也蘊含著一個民族的智慧,樂器本身刻錄著一個民族豐富珍貴的文化信息,通過樂器可以觀照一個民族所獨有的文化承載,透視一個民族因地域、歷史、民俗、宗教等種種人文現象差異而賦予的民族音樂文化的認同與標識。
結語
早在隋唐時期,中國經濟、文化等就與世界各國相互交流、傳播,不只是中國傳統樂器尺八文化向世界的輸出,更有胡琴、管弦等音樂文化的傳播發展,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播對世界音樂文化多樣性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為世界各民族音樂的繁榮發展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過文獻檢索得知,目前尺八在中國的發展得不到普及,相比較之類似吹管樂器,竹笛、笙等,其譜例、曲目、教授方法、演奏法等不夠系統和規整。本文的新意在于系統地整理了日本尺八的歷史發展及派別,并希望從中國傳出至日本進行發展的尺八文化可以反哺中國,將尺八文化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將其進一步地發展、傳承和創新。
筆者期望世界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并結合自身民族的自然社會環境與綜合性的民族文化體系,形成各民族具有其民族特點的音樂文化體系,將世界音樂形成一個良好的氛圍環境。
注釋:
⑥在奈良時期的朝廷中,曾專門設有散樂戶,散樂戶專職表演雜戲、幻術、假面等散樂形式。散樂戶被廢止后,原供職于朝廷的散樂戶流落民間,他們成為了寺院、神社的平民散樂法師,從事祭祀等神事活動。此時的散樂進一步與日本本土的藝能交流融合,發展出了具有滑稽性色彩的歌舞短劇,至寬弘年間(1004年~1012年)這種歌舞短劇被稱為猿樂,服務于神事的猿樂成為神社祭祀的一種余興表演。
⑦法隆寺尺八圖片及數據信息來自東京國立博物館,圖像檢索編號: C0035259,藏品編號: N-104。(圖片來源于王金旋.接受·改造·傳承——再議日本現代尺八之淵源[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20(03):107-117.一文)
參考文獻:
[1]任敬軍.尺八文化在日本的傳承與發展[J].外國問題研究,2011(02):66-70.
[2]王金旋.接受·改造·傳承——再議日本現代尺八之淵源[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20(03):107-117.
[3]張靜琳.淺談中國尺八的復興路[J].戲劇之家,2021(20):63-64.
[4]王金旋.日本現代尺八起源新論——基于對《虛鐸傳記國字解》的思考[J].音樂研究,2016(06):52-59.
[5]王巍.神奇竹樂(五) ——日本尺八[J].樂器,2004(02):48-50.
[6]王建欣.中日尺八之比較研究[J].音樂研究,2001(03):32-34.
[7]吳寒青. 中日尺八比較研究[D].溫州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