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岐黃
古代人把養生稱為“攝生”。《黃帝內經》對養生有詳細的解讀和教誨。以下三條養生之道提煉自《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春天主生、發,推陳出新,萬物生機勃勃,欣欣向榮,人的活動要順應春生之氣。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也是這個道理。
夏天主長(念第三聲)、盛,天地之氣相交,萬物華實,人要順應夏長之氣,積極活動,釋放旺盛之氣。
現代人有很多有害健康的習性。比如有的人為了追求美,會穿塑身衣。如果在春天塑身,一定會傷身。因為春主生、發,就像一顆種子,本來要發芽,被厚重的硬泥土死死壓住,又缺少水分,可能就被扼殺了。
人要穿舒適的衣服,尤其是春天。那些極度緊身的衣服,看起來體型美,長期如此,各種病根就埋下了。
夏天,人貪涼,有些人過度依賴冷氣,沒有空調就活不下去。夏天,本來就是盛、放的季節,人整天窩在空調房里,汗腺都沒排過毒,所謂的空調病,其實是身體功能失衡導致的。該排放的,沒有得到排放,人就會生病。
早睡早起是好習慣,不過要順應四時,不必每個季節都如此。冬天,要早睡晚起,養陰護陽。
大冬天頂著寒風早起晨跑,對健康并不好。秋收冬藏,冬天要藏的,運動過度,則是在釋放陽氣。眼下沒問題,時間長了,則傷腎氣。到了下一個春天,因儲藏陽氣不足,會導致免疫力不足。
《黃帝內經》曰:“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飲食也是一個大問題。現代人在飲食方面常常缺乏節制,該吃的不吃,不該吃的亂吃。
秋收冬藏,馬需要養膘過冬,而有些人為了減肥盲目節食,對身體并不好。其實,冬天胖幾斤,夏天瘦幾斤,都是正常的波動。
會養生的人,飲食起居,遵守四時的規律,順四時之氣,不逆氣,故與天地之氣同和,極少會生病。因為重視養生,一有病灶的苗頭,就馬上修正了,不會等到生病了才找醫生,所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而普通人,則是完全相反的,平時不注意養生,只有生病了,萬不得已進了醫院,才重視治病。
《黃帝內經》中說:“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人等到生病了,才去治病,就像口渴了,才去挖井;馬上要打仗了,才去鑄造武器,都為時已晚。
唐白居易《病中作》詩:“久為勞生事,不學攝生道。”不要年輕的時候拼命賺錢,老了卻用賺來的錢看病,這是短視的觀念。
這三條養生之道告訴我們:要順應四時,該出汗就出汗,不要怕熱;該收藏,就收藏,不要泄露陽氣;該吃就吃,不該吃就不吃。
多讀點《黃帝內經》,改變現有的觀念,重視防病而不是重視看病,才是健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