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箐竹,陳 璐
(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 山東 濟南 250300)
音樂是一種藝術。21世紀,在社會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下,高校各個學科門類間呈現相互交融滲透,培養全面發展的素質人才是大勢所趨。音樂教育是美育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塑造學生積極健康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行、高尚的情操情懷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作為高校,要打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全方位人才培養體系,就要滿足廣大高校大學生對優質豐富美育教育教學資源的期盼,弘揚我國優秀的中華民族精神,強化普及藝術美育教育,形成課堂教育教學、課后活動實踐、藝術文化氛圍、舞臺作品展演四個方面為抓手的高校藝術美育教育推行體制機制,增強藝術氛圍,引領學院發展潮流,真正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感悟音樂,體味生活。
音樂是由有規律的樂音相互組合所構成的,訴諸人的聽覺的藝術形象,表情達意,反映社會生活,傳達美好愿望。“音樂教育是連接音樂和教育的橋梁和紐帶。音樂教育是集知識文化教育、藝術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美育等于一身,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音樂文化藝術繼承與發展的重要基礎。”綜上所述,音樂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無論是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培養,還是專業知識的架構、藝術素養和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各種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網絡的迅速傳播拉進了人民與世界的距離,同時鋪天蓋地的網絡訊息,包括消極和極端的言論或視頻也有可能在網絡上橫行。在大學生三觀樹立的重要關口,潛移默化的輿論氛圍就可能給大學生的心靈和成長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加強學生在道德情操、思想品德等審美教育方面的培養,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建立樂觀向上、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在學生一生的發展過程中都顯得尤為重要。
為突破傳統的音樂教育教學模式,要在學生個性發展的基礎上,構建音樂通識教育與學生個性發展相結合的線上線下“雙線”通道新模式,推進美育課程教育教學改革,在傳統教育教學的課堂模式基礎上,尋求多種途徑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成長需求。教師利用超星學習通、釘釘、騰訊課堂等線上教學平臺,創建線上課程教學通道。同時,重視過程性的學習成果,運用翻轉課堂等讓師生、生生之間進行充分的分享和交流,改革課程教學考核評價機制的評價標準,以滿足當代大學生成長發展的個性化需求。
“美育,是以藝術美和現實美為教育手段,以塑造完美人格為終極目標的一種審美教育。”美育在人的全面發展教育進程中有著培養學生的心靈美、行為美等陶冶情操的作用,這一作用同樣也是音樂教育的最終美育目標。
美育的本質特征是情感性。美育作用于素質教育主要在于“情感”兩字。關于音樂教育在實現美育中的重要作用,我國近代教育家王國維曾提到“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發達,以達完美之域”。美育憑借其陶冶情操、養性抒懷、高尚純潔的深刻體驗,有效地提高人們的創造價值和精神境界。
在美育教育中,人作為情感動物,運用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等美育手段,運用多彩豐富的娛樂方式,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學會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打開大學生校園生活的新局面,潛移默化地通過美化學生美的心靈,進而美化人生。
作為一種高級精神活動而存在的審美,人的主觀意識起著決定性作用,有無正確的審美意識,是衡量一個人區分是非善惡、美丑的重要尺度。因此,利用“雙線”新通道的教育教學新模式,鼓勵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意識,是塑造學生完美人格品質的關鍵,這也是審美的終極教育目的。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加深,重視程度不斷增強,在高校音樂教育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加強對音樂理論的實踐應用能力,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促進美育與音樂教學融合,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音樂審美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堂教學作為學校對學生教育的主要陣地,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今的素質教育,除了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之外,“第二課堂”等多種陣地和教學模式的創建,能夠讓學生快速參與其中,提升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興趣,滿足學生對音樂美育的個性化需求,美育教育也得以逐步向遠處延伸。
首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接觸多元化的音樂知識理論,構建完善的音樂知識體系,強化自身創新力和想象力,學會在有限的知識體系中創造無限的創新力。其次,使學生全方位感受到作品中潛在的良好道德思想與品質,有效釋放心理壓力,合理宣泄負面情緒,感受音樂作品的德育作用,輔助學生培養高尚情操,推動高校促進道德教育發展。最后,通過音樂舒緩情緒、釋放壓力,結合音樂療法,讓學生身心愉悅,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維持學生身心的平衡狀態。
名師出高徒,無論是培養學生的三觀還是審美能力,一位優秀的高校教師對學生的培養和學校的發展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高校教師該如何培養呢?
一是思想觀念的轉變。創新音樂審美教育思維,有效發揮審美教育意義,提高教師個人素質的培養以促進帶動整個教育教學隊伍更好地教書育人,培養學生充分感受現實美和藝術美的能力。二是突出美育的中心作用。注重高校音樂課堂中美育的可持續發展,以主修課和選修課為主要課程模塊,社團活動模塊加以輔助,建立以美育為中心的科學音樂美育體系。三是因材施教,因時施教。根據音樂專業不同的教育教學理論,制定和編寫通俗易懂、結合學生實際的音樂審美實踐課教學內容,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反映當代藝術觀念和社會審美特征,注意音樂的即時性。
體驗,是音樂審美教育的本質特性。只有美的藝術,才能讓大學生在學習中融入音樂作品,調動學習熱情,獲得美感體驗。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感受音樂中的人物美、景物美和意境美,調動學生的積極想象,讓學生在個性化品讀的過程中掌握音樂的意境,鼓勵學生積極交流分享,促使學生將對音樂的審美理解表達在情感中。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從對作品的體驗和欣賞中把握音樂和感知音樂的美。
通過藝術家分享、專題講座、專場音樂會、周末音樂沙龍、個性化工作室、知行講壇等豐富多彩的形式,給學生創設高雅而濃郁的藝術氛圍,讓學生走在音樂的最前沿,了解并掌握即時動態和信息,感受多元特色音樂文化,從而開闊視野。
一是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將理論和實踐巧妙結合,讓學生感受不同體裁和風格的作品,認識和辨別不同的藝術形象,培養藝術情懷、拓展文化視野,汲取實際的精神力量。二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音樂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為其傳遞著人們對于不同生活體驗的真情實感,因此音樂是人們表情達意和豐富情感的重要媒介,熏陶學生從“小我”到“大我”,“小家”到“大家”的思想觀念的轉變,關注小事、關注熱點時事,培養堅定的愛國信念和民族意識。三是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習慣圈,學會傾聽、學會接納、學會集體和團隊的力量,隨時調整自己的狀態以適應群體活動。
第一,通過有組織、有紀律、有計劃的課程安排和沙龍、音樂會等多種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總結經驗收獲,培養學生自己創造現實美和藝術美的才能和興趣,縮短學生和高雅藝術間的距離,充分感受現實美和藝術美。第二,在理解作品深刻內涵的基礎上,在藝術歌曲的聆聽、指導、修正和實踐中,體會音樂之美。第三,籌建學生音樂志愿服務工作小組,“人人有活干、人人有激情、人人有責任、人人有收獲”,提供廣闊的施展藝術才華的平臺,充分發揮學生所長,鍛煉和展示其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到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刷新并增強個人存在感和獲得感。
本文根據大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大學音樂美育教育教學模式,研究音樂教育對學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育與引導相結合、普遍性與個性化發展相結合,引導學生提高全方位的音樂感知力,從而使其對藝術、科學、生活產生正確認知,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藝術鑒賞水平,這對于其他學科來講,有著無可替代的特定作用。在未來的研究發展中,將進一步結合超星學習通、大學生慕課、學而思等線上云平臺教育,完善資源配置,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音樂美育教育需求,搭建適應新時代大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混合式大學音樂美育教學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