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溫州市文化館 浙江 溫州 325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群眾對于舞蹈作品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意味著群眾文化要準確定位。群眾舞蹈是基層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重要方式,不僅傳承著社會文化,也推動著社會文化的發展。因此需基于群眾文化視角,分析研究當代群眾舞蹈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以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內涵。
群眾文化的主體是群眾。群眾文化活動可以滿足群眾的基本需求。我國的群眾文化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社會的文化狀態。群眾舞蹈是基層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其反映了群眾的心聲,展現了藝術的作用。群眾舞蹈體現出時代的發展,展示出區域的文化特色,彰顯出獨特的藝術風格。群眾舞蹈的內容要密切結合群眾,要分析不同群眾對于舞蹈作品存在的差異化需求,在實現社會功能的同時,提升舞蹈的文化價值。
在當前社會中,文化產業的發展受到了更多的關注。文化產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對于區域經濟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還可以增強文化軟實力。在群眾文化活動中,舞蹈具有廣泛的群體基礎,參與舞蹈可以使群眾文化生活更加多樣化,還可以提升群眾的審美水平與文化素養,群眾進行文化消費的主動性會受到激發,文化市場也會因此得以有效發展。對于地方發展來說,文化產業的競爭力、推廣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得到同步提高,能有效地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比如浙江群眾舞蹈具有悠久的歷史,最早源于隋唐時期的民間歌舞。延續到十九世紀末,浙江群眾舞蹈實現了快速發展,并進入鼎盛時期,在發展、演變、傳承的過程中,浙江群眾舞蹈藝術融入了多種傳統文化元素。浙江舞蹈產業因此得以發展、創新,在融入多種元素后,浙江舞蹈得以廣泛流傳,并產生了多種舞蹈類別。不同的舞蹈將江南水鄉特有的地區文化與人文精神加以融合,滿足了社會發展與本地區民眾對于藝術的需要,為繁榮地方文化奠定了基礎。
我國民族眾多,不同民族在發展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民族文化也在同步發展。主流文化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群眾文化與主流文化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群眾文化可以為主流文化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主流文化也會對群眾文化產生影響。二者的融合,有助于豐富區域文化的內涵。開展具有群眾基礎的舞蹈文化活動,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參與,活動形式也會變得更加多樣化,還有助于緩解群眾的精神壓力,為群眾的文化生活搭建交流平臺,從而帶動主流文化的持續發展。如舞蹈精品《雀之靈》就是基于傣族群舞“孔雀舞”創作的,經過提煉、加工、創造,成為民間舞蹈的代表作;又如獨舞《殘春》就是基于朝鮮族民族舞的多種語匯創作的;再如浙江杭州崔猛創作的《老扎舞》,就是以典型的群眾舞蹈為原型再創作而成的,堪稱群眾舞蹈中的藝術精品。
為了有效推動社會文化的發展,要區分群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精英文化的基礎是群眾文化。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群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但存在相互推動的關系,而從發展方向、內容、主體來看,也存在著差別。精英文化產生于知識分子,群眾文化的基礎是普通群眾。精英文化的發展源于群眾文化,將二者加以統一,才能促進社會更好地發展。群眾文化在發展中為舞蹈提供了藝術營養,讓舞蹈的發展有了更加堅實的基礎。任何藝術作品的產生都體現了時代的特點。藝術作品若落后于時代,其價值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民間舞蹈得以流傳的根本原因就是順應了大眾審美,適應了時代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出民族文化、道德觀念、價值標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在群眾文化中,借助舞蹈可以將傳統文化中的禮儀、風俗以及生產生活等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加以表達。舞蹈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具有娛樂性質,可以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當前,各個國家都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在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舞蹈等藝術形式可以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在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可以借助舞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華進行推廣,從而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發展。因此舞蹈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比如溫州的《貝殼舞》,這一民間舞蹈是在“迎火鼎”游燈的基礎上得以發展的,流傳于洞頭縣的村岙。《貝殼舞》具有獨特的藝術形式,因而受到藝術家們的重視,成為舞蹈創作者與研究者獲取舞蹈原始素材的重要媒介。
藝術包括了多方面的內容,藝術創作的基礎是群眾文化活動。藝術的創作與發展離不開群眾文化活動。在保護文化藝術、豐富文化作品的同時,舞蹈特有的形式還能對詩人、作家與畫家等的創作起到一定的啟蒙作用。此外,在群眾文化的發展中,群眾舞蹈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在文化傳承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舞蹈具有宣傳教育功能,這也是由其性質所決定的。舞蹈本身體現出很強的娛樂性。對群眾進行教育,僅靠說教與理論知識難以保證效果。而將舞蹈融入進去,則能發揮其宣傳教育的功能。舞蹈具有多樣化的形式,可以提升受教育群體的思想道德水平與文化素質,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群眾教育。
在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舞蹈作為一種文化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體現出綜合性的特點,同步于社會的發展。舞蹈可以促進社會發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離不開群眾文化活動,通過舞蹈可以提升群眾的文化水平,從而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對于社會發展起到協調促進作用。
舞蹈是群眾進行自我娛樂以及自我教育的主要方式。群眾文化中的舞蹈具有娛樂與交流功能。舞蹈的多樣化可以滿足社會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群眾的壓力會增大,群眾之間的有效交流會減少。此外,國內農村勞動力也在逐步向城市涌入,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傳統社會中的人際關系不復存在。群眾文化中的舞蹈為交流與溝通搭建了平臺。
藝術創作的靈感離不開群眾的日常生活,一部有藝術價值的舞蹈作品一定是來源于群眾的日常生活,加以構思、提煉,從而成為作品。舞蹈創作離不開創作者對時代環境、風俗習慣的觀察和體驗,在此基礎上將思想與情感融入舞蹈動作之中。舞者要對舞蹈的內容、時代背景以及其中的人物角色加以深入分析。舞者還要注重體驗生活,舞者只有通過個人的體驗,才能了解舞蹈作品的思想,在此基礎上與創作者進行思想交流,從而更好地將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示出來,使舞蹈表演的情感更加豐富,舞臺形象更為生動、鮮明。
在繁榮新常態下進行群眾舞蹈創作,內容要更加豐富,以更好地體現其社會功能及文化價值。群眾舞蹈創作要結合時代發展,作品要有強烈的時代感,內容要反映出時代氣息,展示出新時代社會的變化,要滿足群眾對于舞蹈作品的審美需求。舞蹈創作要打破傳統思想的約束,結合時代加以創新。在進行舞蹈創作時,不僅要吸取傳統文化的精華,還要融合現代審美標準,要體現出正能量,帶給群眾精神力量。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物質文明快速發展的同時,各類思想也在涌動,因而群眾舞蹈創作要結合時代的主流價值觀。特別是當前我國改革開放已進入深水區,群眾舞蹈要發揮思想引導的作用,要使用群眾最易于接受的形式,更加豐富內容,反映群眾的故事,體現時代精神。
群眾舞蹈要體現社會功能及文化價值就要注重原創,要采取多種措施鼓勵舞蹈作品的原創。群眾舞蹈創作者要注重提升個人的藝術素養,豐富個人的理論知識,在具體實踐中加以積累,以保證舞蹈作品原創的水平。群眾舞蹈創作者要吸收多個領域的知識,豐富個人的體驗,這是實現創新的基礎。群眾舞蹈創作者還要保證作品思想寓意的時代感,把握作品的藝術水準。舞蹈創作要結合新時代的特點,內容要更加接近時代。舞蹈作品要反映時代的變化,內容要接地氣,具有真實性,這些都是進行原創要掌握的核心內容。
當前社會發展更加關注質量,群眾舞蹈創作也要有新的標準與要求。為了體現繁榮新常態下的時代變化,群眾進行舞蹈創作時要具有創新思維,要意識到當前社會發展中群眾對舞蹈作品多方面的需求,內容要滿足群眾的要求,要借助創新,實現創作的突破。舞蹈作品的風格要緊跟時代,采用的藝術手法要將群眾的意愿真實地表達出來。群眾舞蹈創作者要樹立精品意識,提升群眾舞蹈作品的質量。為了提升創作質量,可以借鑒國內外的經典作品,可以吸取先進的創作經驗。如果群眾舞蹈創作采用固定的模式,內容沒有新意,那么舞蹈作品的質量將難以保證,也就難以得到群眾的關注。此外,群眾舞蹈創作者為了保證創作質量,還要注重解決創作中的問題。比如作品內容要接地氣,要易于被群眾所接受,舞蹈形式還要保證多樣化。群眾舞蹈創作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以保證舞蹈作品可以反映時代的發展,體現出文化的先進性。
群眾文化中的舞蹈具有多方面的作用,特別是具有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因此群眾舞蹈要結合群眾對文化的需要,明確自身定位,滿足群眾的精神需求,借助高質量的作品更好地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