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佳璐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 200093)
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長河之中,傳統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文明基石。當今時代,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新媒體的出現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我們應把握當前的機遇,結合傳統文化自身的特點和數字媒體的優勢,通過不斷優化內容,創新傳播方式等手段,繼承和發展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我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禮儀之邦。得益于民族傳統文化的良好傳承,作為現代人的我們依然可以了解遙遠的甲骨文、閱讀千年之前的詩詞歌賦、知曉古人的故事。這些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之間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并代代相傳。在科技手段日益發達的今天,文化傳播者可以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呈現出絢麗多彩且燦若繁星的特點,涵蓋了思想、文學、藝術、科學、禮儀等方方面面,然而受制于傳播途徑和方式的局限性,人們對于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認識范圍十分有限,而新媒體可以為傳播傳統文化帶來革命性的改變。例如,故宮博物院開通的“數字故宮”網站,可以讓廣大群眾通過網絡了解和認識故宮,甚至可以借助網絡將故宮推向全世界,讓更多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色。
通常情況下,人們都是通過書本來了解傳統文化的,只能在腦海里面想象和感受傳統文化,不能真真切切地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這也讓很多人感覺傳統文化正在慢慢地流失,而新媒體的出現給了人們領略傳統文化真正魅力的機會。例如,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利用新媒體技術將古老的活字印刷術生動地演繹出來,令現場以及屏幕前的觀眾都切實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美。這就足以說明,當傳統文化得到新媒體技術的加持時,兩者相互融合必定會碰撞出燦爛的火花。
新媒體技術有視頻、音頻等多種儲存手段且具有方便、快捷的優點,可以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全方位保護,這也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創新。例如,我國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音樂和舞蹈,但大都采用口口相傳的方式,從而導致部分內容遺失。而利用新媒體技術,就可以實現對其全方位保護,讓更多的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通過網絡,我們可以輕松地獲取各種信息,這其中也包括國外的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多樣性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但同時也給我國的傳統文化帶來了沖擊,再加上我國傳統文化存在著傳播效果不理想等一系列問題,這進一步加深了傳統文化傳播的困境。
新媒體技術雖然能夠在覆蓋面等方面提高傳統文化傳播的效率,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傳統文化的傳播仍舊停留在表面之上。首先,在義務教育階段,教材當中雖然有很多傳統文化的內容,但在以分數為目的的應試教育體系下,學生們并不能真正領悟傳統文化的內涵,其發展和傳承更是無從談起,學生們更多的是迫于升學的壓力才學習傳統文化;其次,在我國高等教育階段,只有中文系等相關的專業才會開設傳統文化的課程,且新媒體雖然已經成為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媒介,但其存在著商業化和淺顯化的缺點,從而導致民眾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存在著一定的偏差,而不能感受到它真正的魅力;最后,國內政府部門、文化類群體、專業學者是傳播傳統文化的主體,傳統文化的傳播覆蓋率低、受眾群體小,進而使傳統文化的傳播效率一直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
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一直是傳統文化價值觀傳播的核心部分,提及孔孟等先賢,外國人對其也有很深的了解,甚至部分國外友人非常推崇以儒家為代表的我國傳統文化,也更熱衷于追求其內在的價值觀。相比之下,國人忙于生活和工作,沒有時間和精力深入研究我國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傳播出現了在國外比較火熱而國內相對冷淡的尷尬局面。
新媒體技術具有門檻低、效率高等諸多優點,已經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深刻影響著國人的思維模式和生活習慣。但新媒體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傳統文化的傳播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例如,傳統文化本是一個完整的、系統體系,但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傳統文化的傳播出現了片面化和內容離散化等現象,從而導致“以偏概全”情況的發生,如此一來,不僅影響了民眾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觀進行系統性理解,甚至還會影響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國家之間的交流越發頻繁,許多國家都在積極了解各國的傳統文化,我國也應該主動借鑒他國的優秀經驗,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整合傳播的途徑,優化傳統文化價值觀,創新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路徑,確保傳統文化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播。
在當今的數字媒體時代,傳統的宣傳體系已難以被廣泛接受和認可,只有充分利用數字媒體的優勢,對傳播的方式以及內容進行創新和優化,借助社交媒體、自媒體和傳統媒體,來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推廣,才能實現傳統文化傳播的高效化和精準化。例如:以國學堂和孔子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從市場需求出發,契合群眾時間碎片化的需求,通過發布系統化的推文,來進行傳統文化的精準傳播。此外,還可以通過制作影視作品、綜藝節目等形式來拓展市場需求,加強傳統文化的可視性和直觀性,以此來提升傳統文化的魅力。
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離不開全體民眾的參與,只有認識到全民參與的重要性,才能把傳統文化的傳播做好。同樣,傳統文化也需要走入尋常百姓的生活之中,成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閉門造車從來都不是傳承傳統文化的方式,只有做到全民參與才能為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例如,我們要想深入了解剪紙文化,最好的辦法就是走進民間,在百姓當中了解它的傳統,只有這樣,傳統文化才能展現生命的張力。
伴隨著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與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的交流也日趨頻繁,外來文化的到來勢必會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帶來不小的沖擊,然而中華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綿延五千年而從未中斷,也是因為其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因此,應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的高效傳播的特點,以大數據分析的需求作為導向,不斷優化和創新我國傳統文化傳播的形式和內容,進一步向全世界展示我國傳統文化的特色,以此加強廣大民眾對于我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認可和接受程度。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但其也為傳統文化傳播帶來了一定的機遇。我們應對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進行創新,結合信息技術,取長補短,利用新媒體平臺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并對其進行升華。此外,還要借助信息媒介平臺對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宣傳方式進行創新,增強廣大網友對于傳統文化的體驗感。此外,在現階段,應當充分利用傳統媒體所擁有的公信力來傳播傳統文化,將傳統媒體所積累下的經驗和新媒體靈活、方便的特性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只有這樣,才能高效地宣傳我國的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幫助其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促使傳統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實現創新和突破,讓其有充沛的動力不斷發展下去,做到與時俱進。
傳統文化給人的刻板印象大多是單調且守舊,其實傳統文化自有其不凡的魅力,可以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在新媒體時代,在傳播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加入娛樂成分,增強廣大網友的互動體驗,讓他們學習傳統文化時不再感到乏味和無趣。例如,支付寶推出了過年“集五福”活動,人們在娛樂的同時自然而然地了解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如今年味越來越淡,而“集五福”活動還可以增強年味,讓人們在歡快的氣氛中加深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可。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背景下,傳統文化的傳播面臨著機遇與挑戰。我們應積極主動傳播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在恪守優秀傳統文化的前提下,以需求導向為基礎,不斷挖掘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發展新時代特色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增強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堅定文化自信,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