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沈陽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沈陽 110159)
弗拉基米爾·謝苗諾維奇·馬卡寧是當代俄羅斯最具實力和聲望的作家之一,也是俄羅斯布克文學獎、普希金獎、俄羅斯國家獎等多個獎項的獲得者。他遠離紛爭一直以敏銳的視角堅持獨立創作,其作品中超前的創作視野、飽滿的人物形象、多變的結構形式一直受到俄羅斯文學界的廣泛贊譽。在幾十年的創作歷程中馬卡寧出版了很多經典之作,如《一男一女》、《審判桌》、《高加索的俘虜》、《地下人,或當代英雄》。他總是根據不同的作品選擇最為合適的創作方法,作品內容題材廣泛,經常關注普通人的生活,思考現代社會存在的問題。20世紀末期,馬卡寧多采用后現代主義的創作手法,通過人物抒發對新時代的展望。
《地下人,或當代英雄》發表于1998年,是一部關于文藝變革思考的長篇小說。小說以一位地下作家彼得羅維奇的視角,展現了在變革時期各類人物命運的浮沉,描繪了當時復雜的社會形勢和矛盾沖突。這部小說的出版得到了評論界的一致好評并獲得了當年的普希金獎。在小說中馬卡寧通過后現代主義的寫作手法對俄羅斯經典文學片段進行了整合,傳承和創新了“地下人”形象,展現了他對俄羅斯文學發展方向的思考。
20世紀末,由于社會的變革西方各種文藝思想和文學理論大量涌入俄羅斯,受到文學界諸多學者的推崇,俄羅斯文學進入了多元化的發展道路,俄羅斯作家們開始探索采用多樣化的語言和方法進行文學創作。一些文藝理論家認為,后現代主義是20世紀發展出的一種新的美學體系,其在展示當今世界的混亂性和離散性的同時,表現出與混亂局面不可調和的斗爭,試圖在混亂中尋找穩定,給人帶來希望。后現代主義文學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創作方法上,都有很大創新。俄羅斯后現代主義文學與現實生活緊密相聯,通過關注現代生活中的情感和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表達作者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后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所塑造的大都是處于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形象。俄羅斯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中曾經塑造了很多經典的小人物形象,其中包含著名的“多余人”形象。后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的小人物形象,雖然和“多余人”一樣有悲觀的情緒,但他們卻能守護自我本心,追求個性自由和捍衛自我尊嚴,用堅強的意志與積極的行動去沖破階級的束縛成為自己時代的英雄。
后現代主義文學作品是作者的心靈自傳。在后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主人公仿佛是作者本人的一個寫照,但它并不是作者的自傳,如《地下人,或當代英雄》中作家彼得羅維奇和作者馬卡寧就有著諸多相似之處,而他們的生活和命運卻大不相同。
后現代主義文學作品表達了作家對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擔憂與思考。俄羅斯后現代主義文學作品遵循現實主義文學的傳統,描繪和揭露了俄羅斯現實社會的種種問題。在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中通常描繪個人與集體、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而后現代主義文學除了繼承這一文學傳統,更突出強調個人價值。《地下人,或當代英雄》里的主人公們雖然生活在地下卻堅持本我,是馬卡寧心中真正的當代英雄。
馬卡寧的創作與俄羅斯傳統文學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地下人,或當代英雄》很容易使讀者聯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和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馬卡寧正是將傳統文學中的“地下人”和“當代英雄”等經典形象相結合,塑造了新時期的“地下人”形象。
“地下人”形象起源于俄羅斯傳統現實主義文學中的“多余人”形象?!岸嘤嗳恕笔?9世紀俄國文學作品中貴族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他們生活環境優越,受過良好的教育,雖有著崇高的理想卻遠離人民。他們對上流社會及其生活方式不滿,苦悶憂郁卻又無力改變現狀。他們處于統治階級和人民群眾之間,無法找到在社會中的位置和人生的意義,最終碌碌無為度過一生。俄羅斯文學中的“多余人”形象隨著歷史的發展也不斷發生變化。
“地下人”形象最早出現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中。小說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主人公的長篇獨白,探討了自由意志、人的非理性、歷史的非理性等一系列哲學議題;第二部分是主人公追溯自己的感情往事。作者在小說中塑造了一個從小失去父母,生活貧困的小人物形象。主人公因為身份卑微而遭到周圍人的怠慢和輕視,內心充滿了自卑。他具有極強的思辨能力經常剖析自己,渴望被社會認可卻又無法與周圍人和諧相處,幾經嘗試受盡屈辱只敢在心中發怒。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人”是一個內心世界極其復雜的怪人,為了逃避現實選擇在地下室中生活保護自己。
《地下人,或當代英雄》的主人公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地下人”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都是生活窘迫的普通人,為了生計輾轉奔波,最后選擇了“地下人”的生活。
如果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地下人”消極壓抑、缺少人生追求,為逃避而躲入地下生活,那么馬卡寧筆下的“地下人”彼得羅維奇就是為了捍衛自由、不斷地與周圍環境斗爭、堅持本心蟄伏于地下的靈魂選擇。馬卡寧繼承了傳統文學的元素,又對其進行了顛覆,用自己的新式解讀,給予了“地下人”形象新的時代意義。
《地下人,或當代英雄》這部小說所處的社會背景是蘇聯解體的變革時期,這一時期引發的經濟、社會動蕩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物質生活,經濟利益決定一切,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悄然發生了變化。許多人為了生存苦苦掙扎,因此他們對物質的追求也愈加強烈,這不僅是對社會的考驗,也是對個人的考驗。
小說的主人公已年過半百,是一位普通地下作家的代表,在變革時期他失去了工作、家庭、名聲,也漸漸地忘記了自己的名字,成為了無“名”知識分子,被人們簡單地稱為彼得羅維奇。為了生計彼得羅維奇給筒子樓的住戶當起了看守,依靠一點微薄的收入勉強糊口。他從未放棄過寫作的夢想,一直醉心于文學創作,可是其作品卻沒有得到發表,收到的只有一百多封出版社的退稿信。雖然后來他停止寫作,但是那臺老舊的打印機被保留了下來,因為這是他文學追求的代表,也是其作家身份的象征。彼得羅維奇經常會去精神病院看望他的弟弟——一位曾經才華橫溢的畫家,由于生性倔強又個性張揚不愿被人左右,最終被折磨進了精神病院消磨了個性,成為了最可憐的“地下人”。
在社會動蕩時期,像彼得羅維奇一樣的失意作家其實還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地下人”都甘于現狀,如同樣不得志的女詩人韋羅尼奇卡,她和彼得羅維奇談論文學,生活上彼此照應,甚至曾經產生過愛情。與彼得羅維奇不同的是韋羅尼奇卡夢想著擺脫地下的生活,終于她努力成了一個文化處的小官離開了地下。但上面的生活也不盡人意,韋羅尼奇卡經常受到周圍人的排擠,于是她又回到地下向彼得羅維奇尋求安慰。在小說中還描寫了一些變革時期華麗轉身的地下作家,他們是為了追逐名利和物質生活而“變節”的“地下人”。由于社會動蕩許多“地下人”改頭換面紛紛稱為民主派“戰士”或知名作家,如斯莫利科夫、濟科夫等。他們通過“變節”,所寫的書籍得以出版,并且收獲了一定名聲,物質生活也得到了保障。這些人將自己的精力放在了對名利的追逐上,根本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創作。彼得羅維奇用伊索寓言中狼和狗的故事巧妙地表達了對他們的鄙視態度。他認為這些“變節”作家就像脖子上拴了鐵鏈的狗,失去了自由與獨立的思想,成為了“家犬”。
彼得羅維奇沒有被動蕩的時代改變,他堅持自己的信念,維護自尊和做人的氣節,用文學標準來對待自己的言行舉止。他追求自由和個性并為此感到自豪,小說中寫到:“應當知道和相信我的生活不是不成功的,應當相信目前之所以生活著我這類與名聲無緣但有創作文本能力的人們,是為某種特殊目的和某種至上意圖之實現所必須……我把自己的不被承認不看作失敗,甚至不看作平局——而看作勝利,看作我的‘我’超越了文本的事實。我往前先邁了一大步?!北说昧_維奇雖然選擇在“地下”保全自我,但是他對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卻始終懷有深沉的愛。懦弱的“地下人”捷捷林因為一條褲子和高加索人發生爭執最終失去性命。彼得羅維奇對捷捷林是同情和可憐的,當高加索人出言不遜的時候,他因為極強的俄羅斯民族自尊受到傷害,直接將其殺害。
《地下人,或當代英雄》中的每一個“地下人”形象都具有獨特的光芒。馬卡寧筆下的彼得羅維奇為了捍衛自由、堅持本心蟄伏于“地下”,他有著強烈的自省意識并不斷地與周圍環境斗爭,積極、努力地追求生活的幸福與愛。新時期的“地下人”形象有很多缺點,卻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馬卡寧作為俄羅斯文學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經歷了新舊交替、傳統轉型的歷史時期,他努力在混亂、模糊的狀態中實現和諧性途徑。其后現代主義創作中不斷探索、斟酌與他的思想認識和文學理念最為契合的語言表現形式。小說《地下人,或當代英雄》通過描繪以彼得羅維奇為代表的一群“地下人”形象,展現了變革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暗叵氯恕毙蜗笏哂械男碌臅r代特色,彰顯了馬卡寧深邃的思想和獨特的藝術風格,體現了新時期俄羅斯精神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