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輝,楊 柳
(玉林師范學院 音樂舞蹈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清乾隆年間,粵商在桂東南各地建立商業會館,粵劇戲班跟隨粵商紛至沓來。清咸豐年間,粵劇名家李文茂率領起義軍轉戰廣西,時常演唱粵劇慶賀勝利,粵劇得以在桂東南、南寧以及左右江一帶廣泛傳播,很多粵劇愛好者常聚集在粵劇團駐地,學習粵劇表演和粵劇伴奏技巧,逐漸形成了廣西自己的粵劇藝術隊伍。桂平市的易細、龍俊英、劉海東就是20 世紀20 年代最早的粵劇藝人。清朝末年,玉林已有“瑞麟兒”“得得聲”“樂天樂”等越劇團來駐地演出。民國初年,周景初、周春懷、蔣仲平等粵劇愛好者成立音樂館“慶雅懷”。抗日戰爭時期,許多粵劇藝人因為逃避反動政府的迫害大量流入廣西,先后在各地創立粵劇團體。新中國成立后,按照國家政策要求,大量廣東粵劇人來到桂東南生根發芽,不斷將粵劇發展推向高峰。
1950 年春,在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玉林地區第一個粵劇團成立,稱為“新生粵劇團”,1953 年,廣西進行劇團登記注冊,“新生粵劇團”改名為“鬱林粵劇團”,由個體所有制轉為集體所有制,從此玉林有了第一個國營專業粵劇團。
受“文化大革命”的沖擊,劇團曾一度解散,直至1973 年5 月,玉林地區粵劇團(1997 年撤地設市稱為玉林市粵劇團)重新成立,分散到各地的粵劇藝人再度聚集起來,先后排演了以樣板戲為主的《平原作戰》《智取威虎山》《杜鵑山》《打銅鑼》等現代戲。1977 年,玉林地區粵劇團率先恢復了古裝戲的排演,編排的《逼上梁山》,創下了連夜排隊搶票、在同一劇場連演三月不衰的歷史記錄,成為當時一大新聞,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1980 年至1990 年,是玉林地區粵劇發展的黃金時期,其間頗具代表性的劇目《屠夫狀元》,在廣州市巡回演出時引起轟動,廣東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文覺非先生觀看演出后,招收了《屠夫狀元》的主演馬德強為徒,這一事件在當時成為美談,玉林地區粵劇團因此名揚兩廣。1990 年至2000 年,劇團演職人員普遍收入不高,為了掙第一桶金,業內人士紛紛下海經商或向珠三角方向發展,當時,整個廣西粵劇人才流失嚴重。2000 年至今,玉林市各劇團人員漸漸老化、人才斷層、設備陳舊、投入不足、市場萎縮,難以滿足市場越來越高的要求,經過自然淘汰規律,一個個劇團面臨解體或被邊緣化。2012 年伊始,當地政府全方位推動文化藝術體制改革之后,玉林市粵劇團的人員分流到了各事業單位,粵劇團牌子撥歸演藝有限責任公司管理,最后一個不成劇團的劇團就此宣告解體。
玉林市粵劇團人員分流后,現在相對集中于玉林市藝術創作研究所,粵劇從業人員約十幾人,人員構成“青黃不接”,特別是粵劇劇本創作人員流失,嚴重困擾著桂東南地區粵劇整體發展。粵劇發展中新劇本新劇目嚴重匱乏,導致缺乏優秀作品產生。優秀劇本是優秀演員誕生的土壤,是體現粵劇是否具備市場生命力的標尺。近二十年來,玉林粵劇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創作出優秀劇本,使本就不容樂觀的粵劇發展生態鏈更加脆弱,其喪失了作為文化內涵傳播媒介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縱然玉林文化藝術研究所還保留有一批以鐘玉堅為首的優秀粵劇演員,同樣面臨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近年來,玉林地區已經無力排演完整的粵劇劇目,粵劇演出只能借助文藝匯演、傳統文化進校園或者文化下鄉的機會,偶爾上演歷史曲目片段的折子戲或者移植改編的其他劇種劇目,本土作品極少有展現的機會。這就更需要粵劇人不斷在劇本創作上推陳出新,才能為玉林粵劇發展闖出一片新天地。
玉林粵劇屬于民間戲曲,它賴以生存的土壤在民間,以往每逢婚慶、傳統節日、賀歲祝壽等,都會請戲班來助興,但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玉林粵劇逐漸被觀眾邊緣化。細究其原因有二,一方面審美教育的缺失,確實存在著一部分崇洋媚外的人群。另一方面,粵劇發展中傳承人培養體系建設不規范、唱腔訓練缺乏科學性和透明度等問題,導致人才匱乏,加之市場適應能力、宣傳能力不足等原因,造成了玉林粵劇的衰落。
玉林作為北部灣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應把玉林區位優勢、人文優勢結合起來,推進“兩廣聯動、兩灣融合”。粵劇作為兩廣人文精神的“橋梁、紐帶”,其必將在兩廣人文交流中發揮不可替代的價值與功效。現實來看,當地政府還未將粵劇的傳承保護統一到前瞻性規劃綱領中來,對其在兩廣人文交流中具有的人文價值、社交價值重視不夠。
玉林粵劇受到了現代文化和市場的沖擊,粵劇文化具有的形式、舞美、服飾、表演、唱腔、傳播方式等很多自身獨特的文化符號,逐漸同時代拉開了距離,越來越難得到觀眾的情感共鳴。其生存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玉林粵劇受到網絡、電視等各種新媒體的沖擊,迅速被邊緣化。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新媒介只是載體,其自身并不具備任何文化傾向性,粵劇人應該更好地了解新媒體并充分利用這種傳播媒介,讓其成為粵劇文化傳播的新平臺。這是大量粵劇人亟待思考的新課題。在利用新媒體上,已有粵劇前輩作示范,如:電影《帝女花》的上演對粵劇的傳播普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粵劇應充分利用美育教育的國家政策和良好的社會氛圍,進入校本教材的開發與應用中,使之成為構建傳統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粵劇藝術是能觸動心靈的藝術,具有傳統性、實踐性、功能性,是實施美育的重要載體,是傳承傳統文化,培養傳統審美價值的重要手段。粵劇與美育有著天然的契合點,傳統教育和美育教育的相互滲透,豐富了教育內容,優化了教育途徑,對學校音樂美育的宏觀性、開闊性、歷史性具有特定的功能,對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審美素養、培養學生傳統的審美心理,具有外化的審美體驗,能夠促進學生們形成良好的傳統美德。
玉林粵劇第四批進入玉林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說明保護工作引起了文化主管部門的一定重視,但粵劇文化被挖掘、開發、整理的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與旅游文化相結合,做成當地特色文化旅游的項目還未提上日程。此外,由于民眾自發的參與感不強,整個產業鏈的配置開發缺乏整體性和前瞻性。
玉林是全國優秀旅游城市,但其具有濃郁人文情懷、人文內涵的旅游項目極其匱乏,亟待開發。粵劇自身獨特的傳統性、人文性、歷史性、時空性,都可作為旅游項目進行對應開發和利用,形成獨具桂東南特色的文化產品,除了經濟效益,還有文化效益,也能突出地域特色。同時也能豐富玉林的文化內涵,提升玉林作為全國優秀旅游城市的地理形象,有助于拉長旅游產業鏈條,提高旅游產業綜合效益。
劇本是粵劇發展的本源問題。好的劇本能發展出良好的劇目,通過導演、演員、觀眾不斷地打磨、情感反饋,才能形成良好的戲劇效果。如此,方能實現演員、觀眾在劇場中“演觀”互動的社會藝術功能,經過三方的相互作用,才能實現其社會功能和藝術功能的和諧統一。粵劇劇本的創作應該牢牢把握社會性、通融性、觀賞性、文化性、藝術性、審美性等各個層面的心理需求,才可能滿足觀眾精神文化、生活審美的需求。劇本、劇目創新既應該表現在題材的選擇、挖掘和藝術思想的表達上,又要符合觀眾的人文精神內涵和哲學價值觀念。演員更應該不斷創新發展、借鑒其他藝術表現手法,不斷豐富發展粵劇藝術的表演技巧、舞臺舞美、服飾道具、音樂伴奏等,呈現出符合當代觀眾審美特征的藝術表現手法。另外,應鼓勵創作人員毫無顧慮推陳出新,不可人為設定各種禁區,只要是遵循藝術價值觀念、反映民族特征、符合時代潮流、思想健康的藝術作品,都是值得推崇的。
綜上,新的劇本是產生劇目的前提,劇目又是產生好的導演、演員、觀眾的前提,解決粵劇發展的本源問題就是重新煥發粵劇生命力之時。
關于玉林粵劇的研究還處于稀缺狀態,粵劇作為玉林文化歷史長河中的一員,其本身就是文化現象的活化石,對其研究任重道遠,鑒于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三方面進行研究拓展:1、田野調查,對玉林市的村落、社區進行調研,深入人民群眾中去,探尋粵劇的文化價值與傳播途徑。2、多角度比較研究,突破單一的研究模式,結合多學科理論,如美學、哲學、文化人類學、史學等,從多個角度研究玉林粵劇文化的價值。3、結合相關研究成果,探尋文化產生、壯大、消失背后的社會文化現象,思考對于玉林粵劇的傳承保護我們能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