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 玲
(錦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遼寧 錦州 121000)
歌曲彈唱是樂器彈奏和演唱的有機結合,在表演過程中需要將特定的聲樂技巧、樂器彈奏、和聲以及作曲等相關理論進行融合運用,從而達到和諧的演奏效果。在學前教育中,音樂作為提升幼兒學習積極性、培養幼兒音樂素養的一門主要課程,在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設計唱歌、樂器演奏、音樂鑒賞以及相關音樂游戲等內容啟發幼兒音樂思維,培養幼兒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在此基礎上,在幼兒園學前教育階段加強幼兒的歌曲彈唱教學,既能夠做到完善幼兒教學體系,也能夠提升幼兒能力。幼兒在成長時期的情感表達需要教師多方面引導,利用幼兒歌曲彈唱調動幼兒情緒,將其融入到音樂情境中,對于豐富幼兒情緒表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關調查研究發現,幼兒天生對音樂具有敏感性,尤其在幼兒2-5 歲的語言能力發展期,利用兒童感興趣的歌曲彈唱活動能夠有效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提升。在幼兒彈唱活動開展過程中,可以采用演唱、自彈自唱以及錄音和清唱等多種方法。每一種方法都需要教師進行細心引導和教唱。
從這幾種教學方法的特點與情緒感染的作用定位來看,清唱是一種無伴奏音樂的演唱方式,相對單調,沒有音樂美感,所以很難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和興趣。而清唱對教師的演唱要求也比較高,需要教師的全面引導才能夠提升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自彈自唱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引導幼兒自由選擇速度和音調,在表演過程中對幼兒情緒感染具有較強的培養力,同時也具有較強的啟發性,有利于幼兒語言的充分表達。彈唱作為一種基礎的教學范式,能夠將教師的語言和指令傳達給幼兒,幼兒也能夠跟著樂器演奏進行歌唱。在此過程中,幼兒對音樂的好奇和興趣能夠充分激發情緒表達。與此同時,教師良好的情緒引導和教學也能夠有效提升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幼兒主動表達。這對于提升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情緒感染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幼兒歌曲彈唱教學對教師的音樂素養具有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演唱素養,還需要有一定的伴奏水平。而教師在具備這些基礎能力的同時還要能夠了解幼兒的內心活動以及對音樂的感受情況。從目前我國幼兒歌曲彈唱教學的情況來看,很多教師一方面不具備基礎的演奏和伴奏水平,音樂素養較為缺乏;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也缺乏對幼兒的了解和認識,按部就班展開教學活動,忽略了對幼兒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相關方面的評估和教學內容的調整。這導致幼兒歌曲彈唱缺乏情緒感染力,不利于幼兒學習過程中情感體驗的升華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幼兒園開展歌曲彈唱教學的目的是激發幼兒的學習情緒,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幼兒對音樂的喜愛、語言表達的主動性和情緒感染力。但從目前的學習情況來看,學前教育體系中對幼兒彈唱能力的培養還浮于表面。很多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受學習內容的影響,缺乏一定的主動性,在歌曲彈唱過程中也缺乏一定的情緒感染力。這導致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幼兒的學習效果無法得到顯現和提升,不利于幼兒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在幼兒歌曲彈唱活動中,彈唱技巧和情緒感染是不可分割的有機組合,只有將兩者進行巧妙結合,用情緒感染幼兒,激發幼兒的主動學習能力,用技巧來凸顯情緒表達,在情緒感染中激發幼兒的自主表達能力,這樣才能夠做到對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綜合培養。
在幼兒歌曲彈唱教學中,把握幼兒喜歡的音樂風格進行教學,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音樂所表達的情緒,從而利用情緒帶動和感染幼兒,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音樂的熏陶,提升幼兒的音樂鑒賞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即興演奏的方式引導幼兒對歌曲的內在情感進行理解和認識,通過教學內容的延伸和升華挖掘幼兒在音樂理解中的潛能,從而豐富幼兒的內心世界,增強幼兒對音樂的理解和表達。幼兒歌曲彈唱一般通過幼兒感興趣的兒歌展開教學。這些兒歌情緒種類相對固定,大多都是一些積極向上、愉悅歡快和唯美抒情的風格。教師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可以結合音樂風格的轉變吸引幼兒投入到即興彈奏的旋律中來,以此激發幼兒的情緒認知,提升彈唱的情緒感染力。
對于積極向上風格的兒歌,教師可以通過簡單的和弦讓彈奏過程更加準確,幫助幼兒正確找到結構,通過身體律動等方式完成與音樂的情緒互動,這種充滿節奏感的彈唱活動更容易激發幼兒的積極性,促進幼兒活潑情緒的有效感染;對于歡快風格的兒歌,這類歌曲相對活潑跳躍,教師可以選擇伴奏音型為左手半分解和弦,這種彈唱方式既與音樂風格相匹配,也符合幼兒天真無邪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從而增強歌曲的情緒感染力;對于唯美抒情風格的兒歌,教師應當通過詩情畫意的環境創設培養幼兒的音樂鑒賞能力,在委婉的曲調中讓幼兒感受節奏的連貫性和藝術性,從而培養幼兒高雅的藝術修養,促進情緒有效感染。
在幼兒階段的歌曲彈唱教學中,對幼兒情緒和注意力的良好引導需要通過體會音樂的魅力來實現。這不僅能幫助幼兒奠定良好的音樂基礎,還能夠有效激發幼兒的情緒,促進情緒之間的有效感染,對于深化幼兒的音樂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價值。在幼兒歌曲彈唱活動中,幼兒主要通過教師對歌曲的彈唱來接觸和理解歌曲,對歌曲情緒的理解也受到教師演唱能力的影響,由此可見,教師在此過程中的教學引導和專業能力直接影響了幼兒的情緒感染和音樂素養。
彈唱教學中,首先,教師需要結合專業的音樂知識對音樂內涵進行全面的認識和了解。作為一門高雅的藝術形式,音樂在情感表達中包含一定的旋律,需要教師在演唱和教學的過程中對兒童歌曲進行深入分析和了解,通過對歌曲情感基調的準確把握,將情緒表達融入到兒童歌曲的彈唱教學中去,以此來優化幼兒對兒童歌曲的認識、理解和情感體驗,提升幼兒在歌曲彈唱過程中的情緒感染力;其次,教師需要引導幼兒掌握正確的發聲技巧。幼兒聲帶處于成長初期,不正確的歌曲演唱方式會直接造成幼兒聲帶的損壞,不僅無法形成良好的教學效果,還會加重幼兒的聲帶負擔,因此,教師應當結合幼兒聲帶成長發育的特點,引導幼兒掌握歌曲彈唱過程中的咬字和吐字的規律,將語言表達與歌曲的聲調進行有機結合,從而培養幼兒在音樂表達過程中的節奏和情緒感染力;最后,情緒感染需要以情感滲透作為前提。幼兒的思想情感需要在歌曲彈唱過程中通過對音樂風格、節奏旋律等方面的全面認識才能夠得到表達,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不同音樂元素,例如情感氛圍、兒歌風格以及彈奏樂器等在彈唱教學中的情感作用,實現在不同的情感氛圍中引導幼兒理解和欣賞歌曲的目的,促進幼兒情緒感染力的提升。
在幼兒學前教育中,一般將“彈”和“唱”分開教學,盡管能夠保障幼兒在兩方面的學習熟練度和能力提升,但不利于幼兒彈唱活動中的情緒感染。因此,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通過兩者情緒表達的有效融合來調動幼兒的情緒感染,培養幼兒在參與音樂彈唱過程中的積極性和興趣。
在幼兒歌曲彈唱結合的教學實踐中,一方面,教師應當注重對自身專業素質的培養和提升,確保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對幼兒形成準確生動的情緒引導。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自彈自唱的方式加強專業能力練習,先掌握兩者在表達上的技巧,在熟練掌握以后形成彈唱融合,熟練使用樂器提高彈奏流暢性,這樣才能夠充分體現情緒表達。不僅如此,為了提升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分段進行設計和教學,讓彈唱在層層遞進的教學過程中體現音樂感染力;另一方面,除了自彈自唱之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學初期通過與幼兒之間的合作表演來促進互動,在互動中強化情感傳達,從而保障情緒感染力的有效性。師生之間的默契配合不僅能夠提高演奏的效果,還能夠在互動中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激發幼兒的彈唱積極性,幫助幼兒更好地將精力放在彈唱過程中的情緒表達和感染上,起到良好的教學和學習效果。因此,教師應當主動加強與幼兒之間的合作聯系,在合作中明確幼兒的主體地位,圍繞幼兒的表演形式和表演過程提供合適的教學引導,在伴奏的襯托下幫助幼兒找到音樂的旋律,實現幼兒音樂節奏感和藝術性的穩定提升,確保提升幼兒在歌曲彈唱過程中的情緒感染力,為幼兒音樂鑒賞水平的提升和未來的藝術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幼兒歌曲彈唱過程中情緒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有效激發幼兒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幼兒的音樂水平和鑒賞能力,是提升幼兒藝術素養的必由之路。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幼兒進行適時引導和幫助,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能力以及興趣愛好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并且主動與幼兒展開互動,在與幼兒的溝通和交流中探究幼兒情緒感染的表現方式,為幼兒營造良好的音樂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