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薇
(倫敦藝術大學 中央圣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英國 倫敦 N1C,4AA)
特殊場地演出(site-specific performance)最早起源于1960 年至1970 年的特殊場地藝術(site-specific art)運動。特殊場地藝術是為特殊場地而設計藝術作品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其主要受到了環境和空間的影響。這場藝術運動試圖擺脫“畫布”和“劇院”的限制,將藝術創作轉換到各種室內和室外場所。
在不同時間段內,藝術家和學者提出了對特殊場地演出的各種定義。對特殊場地演出有重要影響的美國戲劇家理查德·謝克納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提出的“環境戲劇”已不能滿足對于特殊場地的解釋。英國學者費奧娜·威爾基(Fiona Wilkie)在其論文《研究地形:一場關于英國“特殊場地演出”的調查研究》中總結了特殊場地演出的不同類型,即以表演文本為主的特殊場地演出、以多個場地為主的特殊場地演出、以單個場地為主的特殊場地演出。但是,制作特殊場地演出的英國紅地球(Red Earth)表示,他們的演出結合了實體場地和非實體場地,戲劇學者蘇·帕爾默(Sue Palmer)也表示場地不能僅僅被定義為一個場地,場地也包括在這片場地里居住并使用過這片場地的人。[因此,費奧娜·威爾基在后來的補充材料上加了關于以上內容的補充,但現有的關于特殊場地的定義也依然不完善。
國內戲劇學者李茜在2014 年歸納了特殊場地演出的特點。“1.強調場地的物理特征對演出的影響。2.強調場地的文化特征對演出的影響。3.強調場地里的人對演出的影響。4.‘特殊場地演出’的‘場地特殊性’原則。她指出,當下的‘特殊場地演出’特指藝術家以全新的視角,通過各種手段與場地進行深度結合,在‘特殊場地’中建立具有作品自身特殊時空經驗的演出。”
當代沉浸式戲劇和表演可以看作是二十世紀裝置藝術同肢體戲劇的融合,現代作品中出現的元素包括了場景設計、觀演關系和肢體劇等等。1960 年左右的即興喜劇、環境戲劇、現場表演和裝置藝術都對沉浸式戲劇有著重要作用。
但當談到如何定義沉浸式戲劇時,現在仍有爭論。“沉浸”(immersion)一詞在20 世紀80 年代的定義與計算機技術和遠程信息相關。自20 世紀80 年代末以來,旨在為表演、大型展覽、營銷、電影和娛樂活動打造盛宴的“沉浸式劇院”一直在向前發展,例如圓頂建筑(涉及多媒體技術、環繞音響和視頻)。20 世紀90 年代后,數字表演和多媒體表演開始興起,這里的“沉浸”開始同跨媒體、科技和游戲等聯系在一起。在表演學方面,英國戲劇學者巴茲·克肖(Baz Kershaw)最早使用“沉浸”(immersion)和“沉浸式”(immersive)這兩個詞匯來描述演出,他用這兩個詞來描述沉浸式類型的演出是怎么樣的一種風格。
沉浸式戲劇依然還在探索和發展中,倫敦戲劇研究者喬納森·曼德爾(Jonathan Mandell)針對制作沉浸式戲劇的公司的作品《不眠之夜》,總結了沉浸式戲劇中的五種元素:1.沉浸式戲劇往往會刺激五種感官,即視覺、聽覺、觸覺、味覺、感官。2.這些演出既包含藝術裝置,又包含因地制宜而做的道具。3.身臨其境的設計使個別觀眾體驗到一種獨特的個人經歷,而不僅僅作為一個平常的觀眾。4.通常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娛樂互動或設計劇情任務來強調交流。5.演出必須有一個故事要講,而且必須尊重這個故事。
密德薩斯大學的教授約瑟芬·馬洪(Josephine Machon)通過比較沉浸式戲劇的體驗與傳統戲劇的體驗而得到結論,在定義這種模糊的形式時,最重要的是接受者的體驗。她按照沉浸式的程度劃分為三個標準來判斷沉浸式作品:1.吸收。參與者可以全神貫注地沉浸在作品的形式里。2.轉換。作品可以發生在一個概念空間中,也可以發生在一個真實空間中。3.完全浸入。涉及上述兩者,并讓觀眾作為參與者親自體驗。當進入完全沉浸狀態時,總有形式主義轉變的經驗,即觀眾作為活動的參與者能夠塑造自己的故事和旅程。所有沉浸式表演事件都存在于這三個標準之間的某個點,完全沉浸狀態是最強烈的體驗狀態。沉浸式戲劇作為一種表演形式強調了空間與設計的重要性,創造了感知和環境,關注個性化和觀眾個體體驗。這種表演形式出現在幾十年前,并形成了一種主流運動,其最重要的特點是強調觀眾的重要性。
一些西方戲劇研究者認為,沉浸式戲劇的前身是特殊場地戲劇,只是在前幾十年的探索實踐里名稱不一樣。沉浸式戲劇在被廣泛認知前,被稱作“特定地點(Sitespecific)”、“景觀(Landscape)”或“感官劇院(Sensory theatre)”。這些名稱也已被探索沉浸式技術的一系列公司所采用。然而,英國戲劇批評家喬納森·曼德爾(Jonathan Mandell)認為沉浸式戲劇并不能跟特殊場地演出歸為一種類型。“沉浸式”和“特殊場地演出”并不是同一個事情,也不是“互動”和“參與”的同義詞。
戲劇導演霍爾斯沃思(Holdsworth)通過列出適用于沉浸式作品的不同術語來尋找沉浸式作品的定義,她考慮了肢體劇和社區戲劇等其他表演的形式和定義,得到的結論是所有演出實踐和描述的根源在于作品核心的形式,許多演出形式與當今沉浸式戲劇有重疊的部分。沉浸式戲劇和特殊場地演出都受到了裝置藝術、環境戲劇和偶發戲劇的影響,也有之前的傳統和先鋒戲劇的傳承。特殊場地演出與沉浸式戲劇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前的探索形式是相似的,可以被稱為“沉浸式”類型的戲劇,但在科技迅猛發展,以及電子游戲、多媒體表演和實時表演等等多種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下,沉浸式戲劇有了更廣泛的范疇,相比于特殊場地演出,如今的沉浸式戲劇更加注重與“參與者”的互動、故事的文本和個性化體驗,而特殊場地演出依然將場地當作設計的重心。
筆者在2019 年觀看了英國倫敦的沉浸式戲劇《了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演出以“聚會”的名義邀請觀眾入場,演員們在近3 個小時的演出中,多次與不同的觀眾進行互動,這些互動包括與觀眾進行對話和眼神交流、給觀眾遞送印有角色名字的名片、給觀眾設置任務、邀請觀眾跳舞等等,可以感受到演出設計者十分注重觀眾的參與體驗。
2003年,英國的“特殊場地演出”設計師杰拉爾丁·皮爾格林(Geraldine Pilgrim)設計了一個“特殊場地演出”,名為《療養中心》(Spa),地點是被廢棄的伊麗莎白·加勒特·安德森醫院,設計師的設計靈感來自于建筑本身。根據設計師的設計理念,表演作品跟觀眾進行互動是不必要的,這跟沉浸式戲劇注重的觀眾互動明顯不同。特殊場地演出依附于場地,《療養中心》這個作品在設計之初,設計師就考慮到了醫院作為演出“場地”的意義。場地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觀眾身披毛巾長袍被帶著參觀了一個當代的“療養中心”,在參觀期間,可以看到這個醫院曾經發生的“故事”。設計師希望讓觀眾了解歷史,以及想象醫院運營的歷史。特殊場地演出考慮的不僅僅是實體的場地,還有“精神”的領域,就像我們走進佛堂或者廟宇,走進墓地或者教堂。縱觀這位專注于“特殊場地演出”的設計師的作品,可以發現她的作品創作地點十分廣泛,有室內的醫院、別墅、游泳館,也有室外的空地、街道、公園。這不難看出,“特殊場地演出”中的“場地”為設計師提供了非常豐富的養料。
沉浸式戲劇依然是一個比較新的戲劇類型,有些戲劇制作公司打著沉浸式戲劇的旗號,但做出的作品與沉浸式戲劇相差甚遠。沉浸式戲劇不只是簡單地離開了傳統劇場的表演,在評判作品是否為沉浸式戲劇時,應觀看其內容是否滿足沉浸式戲劇的沉浸準則,以及關注影響沉浸式表演的元素。歐美國家雖然制作沉浸式戲劇多年,但作品并非盡善盡美,有不少西方戲劇評論家批評一些沉浸式戲劇粗制濫造。中國接受這類流派戲劇已有十幾年光景,如今各種各樣的沉浸式戲劇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我國在吸取西方多年來的經驗和總結時,應因地制宜尋找中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