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妮,李樂友
(大連大學 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音樂劇是一門頗具美學意義的綜合性藝術,起源于19 世紀末的英國,也是一種具有綜合性、藝術性、思想性、視覺性的藝術表現形式,其對高校大學生藝術修養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音樂劇一般有三種呈現形式:以戲劇為導向的音樂劇、以音樂為導向的音樂劇、以舞蹈為導向的音樂劇。隨著國民藝術欣賞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進劇場、音樂廳欣賞音樂劇。而作為高校本專業的教師和學生,應該更加重視音樂劇的創作與實踐。鑒于在校大學生都有自己固定的專業課程要學習,大部分大學生由于面臨畢業后的就業壓力,在校期間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專業知識的全面學習,對于藝術體育類的課程多有忽略,只有少部分學生因個人原因,在大學課程中投入了精力在藝術體育類課程上;大學的社團較多,形形色色,有文化社團、藝術社團、新聞社團以及廣播社團等等。因此,本文主要探討的是微型音樂劇的創作與實踐這一問題。
大學生的課程相較于高中明顯減少,周末擁有充裕的閑暇時間,因此,出于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的考量,微型音樂劇不僅有益于提升大學生的審美境界而且能增強學生的身體體能。據了解,大學生空余時間基本待在宿舍,這樣長時間待在宿舍對身體是非常有害的,部分一心投入學習的學生周末是則在圖書館。出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考慮,本文為大學生提出了創作微型音樂劇的建議,這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藝術境界和審美水平,使得大學生能夠走出宿舍,走進舞蹈室,貼近藝術。
大學生正處于朝氣蓬勃的狀態,現實中選擇欣賞陽光積極一類的主題音樂劇居多。例如,選擇以舞蹈為導向的音樂劇,就舞蹈選擇而言,可以加入現代舞和爵士舞等舞種,因此,《good time》這首音樂作品比較適合大學生微型音樂劇的創作實踐。該作品的歌詞為英語,音樂整體充滿朝氣與活力,富于動感,比較適合大學生的年齡階段特征與審美情趣,這首歌陽光活潑,積極向上,可以配以現代舞和爵士舞,這兩種舞蹈的動作幅度活潑大方。對于大學生來說,這兩種舞蹈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身體,另一方面可以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心理體驗,有益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提高學生的審美境界,這樣的音樂劇主要展現的是大學生陽光積極的形象氣質,也可以增強大學生的藝術修養,彌補大學生欠缺的專業知識以及藝術素養。
從市場經濟角度而言,無論是音樂劇還是微型音樂劇,要想達到良好的效果,需要有大量的資金儲備,二者相比,微型音樂劇制作成本相對較少。筆者認為,基于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具體可從微型音樂劇入手,因為該劇種的時間一般在30~60 分鐘左右,劇目緊湊,配套設施較少,制作成本較低,比較符合大學生的實際情況。
微型原創劇的內容,應該貼近時代,反映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自2019 年新冠疫情出現以來,各行各業都受到了重大影響。以筆者所在的大連市為例,自2020 年春節以來,武漢的疫情受到廣泛關注,大連市接收到支援武漢抗擊新冠疫情的命令后,各大醫院醫護工作者紛紛請戰。而筆者單位大連大學第一時間派出附屬醫院30名醫務工作者于2020 年2 月8 日元宵節與大連市20 所醫院的500 名醫護人員緊急奔赴武漢雷神山。這一幕深深感動了大連市市民,他們在武漢不顧個人安危,投入到救援工作中,創造了“大連救助速度”,展現了“大連醫務精神”,為抗擊新冠疫情貢獻了力量。同年,7月到8 月,大連本地疫情突然襲來,大連市廣大市民有序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和安排,全員進行核酸檢測,并居家隔離,各兄弟省市的醫護工作者又從全國各地馳援大連,其中發生了許多觸動人心的故事,這些真實的故事無疑是微電影的優質素材,頗具時代性。因此,筆者研究團隊認為以此為素材創作微型音樂劇,既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市場的需要。對于大連地區的大學生而言,可以以此為主題進行探索,創編原創微型音樂劇,一方面在校園內部演出,另一方面可以在校外的實驗劇場、藝術節上演出,將微型音樂劇進行傳播。
隨著國民文化自信的提升和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各高校在硬件上基本都配備了音樂廳或禮堂,加之網絡、科技的飛速發展,為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無論在硬件還是軟件上都創造了充分的條件。以馳援武漢的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白衣勇士們為原型,通過原創充滿正能量的微型音樂劇作品,將白衣勇士的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無私奉獻、醫者仁心的崇高精神,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音樂劇形式展現出來,鼓舞大學生堅持不懈抗擊疫情的信心,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凝聚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研究和實踐。
大連醫療隊負責的是武漢雷神山醫院。在抗擊疫情過程中,每一位醫護人員舍棄小我,救助大家,心系患者,竭盡所能的事跡令人動容。很多武漢患者飽含熱淚深情款款地說:“雖然不知道你們的名字,雖然看不清你們的模樣,但是我從你們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輝,看到了祖國的強大,我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前所未有的自豪!謝謝白衣天使!謝謝偉大的祖國……”類似真切感悟的表達,通過充滿正能量的原創微型音樂劇作品再現出來,不僅能夠還原驚心動魄的生死救助場面,還將持續不斷地讓人們感受到大連白衣勇士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無私奉獻、醫者仁心的崇高精神。通過項目組成員的專業技能在舞臺上再現大連大學白衣勇士們救死扶傷的英勇事跡,展現其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無私奉獻、醫者仁心的崇高精神。通過微型音樂劇的創作排演,讓項目組成員參與第二課堂的實踐,有助于提高其專業技能,最終實現專業教學與舞臺表演的有機結合。
高校影響力的指標有很多,一方面是以教學、師資、就業為指標;另一方面則是以文化藝術綜合影響力為指標。而大學生微型音樂劇的創作與實踐與后者密切關聯,對于提升學校文化影響力有著重要的作用。這需要學校加大對該領域的投入及重視力度,培養出藝術理論水平較高、表演技巧更為嫻熟的藝術人才,在藝術實踐中立足本單位、本地區,形成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這對推動我國高等藝術教育向前發展有著重要現實意義。
以大連大學原創微型音樂劇《抗疫》為例,通過采訪收集馳援武漢的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白衣勇士們的事跡,以他們為原型設計音樂劇劇情,同時進行音樂創作,逐步完成微型音樂劇的各部分。項目組成員對劇情創作、作曲、演唱等方面的實踐探索,以及逐步豐富微型音樂劇的內容,既能展現白衣勇士的感人事跡,又能將動人的曲調和優美的旋律相結合。學生成員在實踐中通過分析參考大量相關話劇、歌劇、音樂劇及愛國主義音樂歌曲,并與指導教師及相關專業人士溝通交流,不斷探索實踐,微型音樂劇的創作將更好地實現預期目標以及初衷。同時完成的微型音樂劇還需要項目組成員進行演唱表演,通過優美的演唱及豐富的肢體語言進行音樂化表達,這也是本項目的另一個難點。通過分析研究中外音樂劇相關片段,同時借助項目組成員的演唱與指導教師專業細致的指導和幫助,演唱與表演水平在原有專業基礎上會有較大的飛躍。大學生微型音樂劇的創作與實踐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過大學生微型音樂劇探索提升學校文化影響力的現實路徑。項目負責人及團隊成員均為音樂學院流行音樂系流行器樂和聲樂方向的專業學生,在作曲、編曲、樂器演奏及演唱方面有一定的基礎,參與過音樂劇片段的演出,對音樂劇也非常喜愛。該研究細分為資料收集、分析討論、研究編劇、原創歌曲及音樂、分別練習、串場聯排創編、合作排練、錄影錄音等項目分階段進行,最終成果將以錄制的微型音樂劇視頻加以呈現。
微型音樂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也是當今世界上快速發展的藝術形式,大學生在編排微型音樂劇時應立足實際,結合學校軟件、硬件條件,注重對微型音樂劇各環節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在傳統的微型音樂劇排練中,還可以融入高科技技術,從而通過立體化的視覺和聽覺效果豐富劇情和表演,提高觀眾的欣賞積極性,這將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國大學生微型音樂劇的藝術性和表演性。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微型音樂劇特別是大學生微型音樂劇還沒有形成完備的理論體系,還需要不斷發展,這需要該領域的工作者高度重視。作為高校從事音樂劇表演教學的教師,在實踐和教學中需要從大學生抓起,注重培養高校學生的藝術創作、藝術實踐、藝術鑒賞水平,這有助于讓音樂劇在國內壯大發展、日臻完善,逐步形成微型音樂劇文化產業,為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