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雯雯
(蘇州科技大學 天平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從1952 年開始擴編成立,已經發(fā)展近70 年,在中國軍樂歷史上占據重要地位。軍樂團主要進行管樂創(chuàng)作,是唯一國家級大型交響管樂團。小號在銅管樂器家族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管樂隊的靈魂樂器。因此在研究軍樂歷史時,還應重視小號演奏在軍樂團中的發(fā)展研究,從而進一步推動軍樂文化發(fā)展。
軍樂團主要為國家和軍隊的重大典禮、重要會議、迎送國賓等儀式舉行音樂演奏,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中,軍樂團屬于特殊部隊,通過演奏音符對全國人民心聲進行凝聚,展現全軍將士保家衛(wèi)國的英勇氣概,傳遞與各國人民建立友誼的美好愿望。從組建以來,軍樂團始終體現著嚴明紀律和良好軍容,展現了樂器演奏的精湛技藝,取得了完成5000 余次司禮任務的成果,承擔國家人大、黨委等重要會議演奏任務,并對上百個國家首腦、代表團進行了迎送。在新中國軍樂史上,軍樂團通過創(chuàng)作上千首佳作展現了華夏文明和民族時代精神,成為了推動軍樂歷史發(fā)展的核心動力。每年軍樂團都會深入部隊慰問官兵,為全軍管樂隊演奏提供輔導。受日本、意大利、泰國等多個國家的邀請,軍樂團也多次進行訪問演出,促使管樂藝術得到了普及與發(fā)展。軍樂團始終服務于國家和軍隊,其發(fā)展歷史與新中國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在不同社會發(fā)展時代展現了不同演奏特點,因此還要實現小號演奏發(fā)展的分層研究。
為進一步了解軍樂團中小號演奏的情況,應對其在不同時期的發(fā)展狀況進行詳細分析。通過查閱有關資料,總結如下幾點,在日后發(fā)展過程中應總結經驗,不斷創(chuàng)新,方能使其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在建國初期,新中國剛剛取得革命勝利,軍樂的演奏更傾向于反映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意志。小號發(fā)出的聲音充滿戰(zhàn)斗激情,能夠振奮人心,因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等軍樂曲演奏中占據了重要地位,起到了引領國人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原本名稱為《義勇軍進行曲》,改名后象征著國家主權,在引子部分就通過小號演奏展現戰(zhàn)斗激情。借助連串單吐樂音,行軍主題得到了明確,營造了中國軍人居高臨下的氣勢,猶如黃河長江不可阻擋。小號音色在歷史上經過數次改造,最終以嘹亮、高亢特點展現了獨特的英雄氣息,成為了史詩樂曲的主題引領樂器。在開國大典上,伴隨著毛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的呼喊,國歌第一次正式演奏。引子中小號位于音區(qū)中高位,在節(jié)奏襯托下不僅傳遞了中華民族取得戰(zhàn)爭勝利的喜悅,也傳遞了中華兒女百折不撓的精神,充分體現了民族戰(zhàn)斗氣勢。實際相較于現在演奏的國歌,當時小號演奏依然受氣息和聲音限制,無法做到準確演奏音符時值。但小號帶有特殊金屬磁性,增加了樂曲演奏的斷奏效果。以每分鐘126 拍速度演奏,相較于現在國歌演奏時長從46s 縮短至33s,但是卻更能體現中華兒女不怕犧牲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新中國成立后,為使國歌演奏更加飽滿,軍樂團陸續(xù)派遣朱繞洲等小號學員外出進修,通過刻苦練習展現小號充滿激情聲音的同時,使音色更加高亢明亮。后續(xù)在演奏《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紅軍萬歲》等軍樂曲上,小號演奏更加強調節(jié)奏感,通過二重奏等演繹方式開始呈現交響化的發(fā)展趨勢,成為了典型軍樂文化符號。
在新中國發(fā)展歷史上,軍樂團的小號演奏在不同歷史時期展現了不同特點。經過50、60 年代發(fā)展,隨著帶有民族風格的交響化軍樂曲的出現,小號演奏開始萌發(fā)藝術性。但隨之而來的“文革”卻導致軍樂發(fā)展進入到了短暫退化、沉浮期,出現儀式性的特點。直至迎來改革開放,小號演奏取得了快速發(fā)展,在軍樂中的表現力得到了逐步豐富。如在《紅星歌》等軍樂曲中,小號以二重奏方式演奏。在《月光下的舞步》、《卡巴耶》等作品中,也呈現出多元表演風格。從80 年代開始,軍樂團選派于江等大批小號學生到中央音樂學院學習,希望能夠使小號在軍樂中的專長得到進一步發(fā)揚。不同于早期軍樂中小號演奏主要采用歐美模式,帶有西方樂器特點,軍樂團小號演奏開始呈現出中西結合的風格。而《卡巴耶》等作品更是帶有鮮明的少數民族元素,在小號演奏整體依然保持西方風格的背景下,展現了小號演奏風格拓寬的可能性。在80 年代末,軍樂迎來了發(fā)展新高潮,開始走出國門在世界舞臺上演繹。軍樂團也受邀到國外與各國軍樂同臺競技,呈現出了充滿民族性的作品,開始使用各種調性和類型的小號,運用多種激發(fā)展現小號在軍樂中的不同演奏風格。小號從屬于軍樂,演出場所特殊,賦予了其特殊政治意義,體現特殊社會功能。在香港回歸政權交接儀式上,軍樂團的小號在零點準時奏響,憑借嘹亮號聲劃破上空,向世界傳遞了民族團結的決心。為滿足英方要求,儀式上增加了各方禮號。中方禮號演奏不僅展現了優(yōu)美音色,曲調更加莊重、穩(wěn)健,配合演奏者的瀟灑動作也體現了大國風范。伴隨著國際地位的提高,軍樂團頻繁參加外交活動,在世界矚目的舞臺上演奏小號則需要達到更嚴苛的要求。小號演奏往往是高潮旋律,不僅需要延續(xù)軍樂雄壯的特點,還要展示中國外柔內剛的文化品格。如在1990 年亞運會上軍樂團演奏《長城頌》,將小號當成是主旋律,以嘹亮特性展現軍隊的剛毅、強盛,與其他器樂配合增強軍樂表演性和民族性,使軍樂在向世界展示國家開放成果的同時,樹立了中國大氣磅礴的形象。
經過數十年的發(fā)展,進入到21 世紀,軍樂團的小號演奏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又展現了創(chuàng)新色彩。在軍樂文化事業(yè)快速發(fā)展背景下,軍樂團的管樂創(chuàng)作變得更加大膽,在配器、音響等各方面融入現代管樂理念,展現管樂陽剛魅力的同時,體現管樂旋律悠揚的一面。《禮贊》、《家園頌》等軍樂曲在保持昂揚主題和展現斗志的同時,又通過綿長旋律展現了溫情,使新時代軍人英雄形象得到了塑造,傳遞出軍人對家鄉(xiāng)、祖國的深深情感。為紀念2008 年發(fā)生的汶川大地震,軍樂團創(chuàng)作了《思念曲》等樂曲,利用富有激情的音符引發(fā)中華兒女共鳴。《思念曲》的主旋律為小號演奏,曲調蒼涼,配合低回婉轉的旋律,展現了現代軍人心系人民群眾安危的內心情感,使人民和軍隊可以匯聚成一股力量,引領人民重建家園。在1999 年以后,軍樂團開始參加各種形式的演出,在取得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同時,開始增強樂曲演奏的藝術性、審美性,滿足大眾審美需求。小號演奏也開始更貼近現代軍人心聲,使部隊精神需要得到滿足的同時,加強軍隊與民眾的聯系,展現軍樂為戰(zhàn)士和人民服務的特性。《世博號角》、《宣誓號角》等樂曲的創(chuàng)作,小號演奏不僅充滿民族氣息,同時帶有鮮明時代特征,表達了軍人對國家富強的美好愿望。小號演奏在保持激揚旋律的同時,又飽含對偉大祖國和人民的贊揚之情,能夠傳遞出演奏者內心的無比自豪和堅定信念。2013 年司禮制度改革逐步落實,軍樂團的表演方式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在迎接國外元首時,《歌唱祖國》由排在隊伍前列的六名小號手完成,在利用陽剛音色展示新中國國威的同時,也傳遞了真摯的歡迎情感,使新時代的軍人精神得到了較好呈現。從最初的一人演奏發(fā)展至多人演奏,小號聲部在軍樂團中得到擴大的同時,也展現了新時期小號演奏員成熟、豐富的演奏技巧,能夠駕馭不同類型的樂曲,傳遞不同情感,展現新時代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強大。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小號演奏始終在軍樂歷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并結合不同時代軍樂演奏需求取得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達到了較高專業(yè)水平的同時,能夠在配器設計、動作演繹等各方面滿足軍樂表演要求。在中華兒女努力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當下,軍樂團也將頻繁外出參加交流演出,在展現中國軍事實力和軍隊精神的同時,還要傳遞對祖國富強的堅定信念。小號演奏在其中還應充分發(fā)揮音色和專業(yè)優(yōu)勢,逐步與世界文藝樂團接軌,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從而帶動管樂隊總體的發(fā)展。在繼承和發(fā)揚小號演奏傳統(tǒng)的同時,應不斷結合軍樂演奏發(fā)展需求,增強音色的融合性和默契度,能夠通過小號演奏給予軍樂團演奏員、部隊官兵和人民群眾以足夠的信心,使軍樂團在小號聲部帶領下在世界舞臺發(fā)光的同時,堅定中華女兒復興民族的信念,使軍樂藝術與國家一同前進。同時,在具體實踐中應堅持繼承傳統(tǒng)、不斷創(chuàng)新的原則。
伴隨著軍樂的發(fā)展,軍樂團中的小號演奏開始發(fā)生變化,從最初充滿戰(zhàn)斗性開始向交響化發(fā)展。在國家改革開放政策影響下,軍樂團小號演奏風格、形式變得多樣化,體現祖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展現軍樂多元性和藝術性。在國家軍事、經濟等各方面實力得到提升的社會發(fā)展新時期,小號演奏變得更加成熟和激揚,使新時期軍人對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得到了充分詮釋。在軍樂發(fā)展迎來民族復興偉大時代的未來,相信小號演奏功能也將得到延伸,使祖國的富強得到充分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