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文雅 陳淑娟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大部分實體經濟遭受到了重創,經濟呈下滑趨勢。然而,依托互聯網技術的直播,電商行業卻逆勢上揚,成為疫情后期很多行業復工復產、恢復經濟的重要途徑。據艾媒網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直播電商市場規模達到9610億元,同比2019年大幅增長121.5%,保持較高的持續增長。
直播購物給購買者帶來直觀和生動的購物體驗,現已成為電商行業的主要力量。隨著5G技術的發展,直播品類與內容將日趨豐富,“萬物皆可播”時代即將到來。
電商直播的前身可追溯至傳統媒體中的電視購物。在媒介介入商業活動之前,人們的購物主要以線下消費為主,消費者直接面對和感知商品并為之付出交換物資。受到空間、時間等因素的限制,消費者往往只能在有限時間內選擇有限的商品。
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電視逐漸進入大眾生活,消費衍生了新的購物形態——電視購物。它是一種無店鋪銷售模式,打破了“人貨場”的界限,最早出現在傳媒業發達的西方國家,成為傳統媒體業盈利的主要模式。
1992年,珠江電視臺率先推出電視購物節目,此后電視媒介進行商品銷售的電視購物節目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據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電視購物市場規模首次突破100億元,隨后數年,電視購物市場規模連續增長。2016年進入轉折期,電視購物營業額雖然為366億元,但同比下降了8.3%,出現了下滑趨勢。
電視購物模式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將原來局限于線下的購物行為轉移到線上,但這種消費形式也存在許多弊端。例如消費者無法真實地觸摸感知商品、宣傳夸大其詞以及電視媒介單向的傳播方式,難以實現與消費者的互動體驗,無法造就購物場景激發消費欲望等。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人貨場”的轉變逐漸從傳統媒體步入新興媒體,電視購物市場份額正逐漸被電商搶占。
媒介技術的更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傳統媒體單方面的信息接收逐步走向新興媒體的互通。在用戶多元化社交需求的催化下,網絡直播應運而生。如果說電視購物是打破時空的局限性,單方面的傳遞商品信息,那么網絡直播則是雙向的根據用戶的不同需求提供商品信息。互聯網技術作為信息傳播的載體,其發展的不同階段決定著信息傳播內容的變更。
網絡直播1.0(2005—2011年):雙向發聲。受眾自制視頻上傳網絡平臺,改變了傳統媒體單方面傳播信息的模式,打開了受眾對外發聲的窗口,形成了簡單的雙向傳播。
網絡直播2.0(2012—2015年):及時溝通。PC端作為傳播的主要媒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直播模式開啟,即時互動成為現實,但受到媒介設備的局限,直播內容主要呈現為秀場和游戲兩個垂直領域。
網絡直播3.0(2015—2016年):百花齊放。隨著4G技術的推廣,移動媒介成為主體,在“人人擁有麥克風”的時代,大量內容生產者加入到直播領域,構造出多元化內容生產模式。因此,2016年被網民命名為“全民直播元年”。
網絡直播4.0(2017—2018年):規范直播+經濟變現。快速發展的網絡直播,出現了諸多問題,也造就了新媒體平臺建設及專業MCN公司的成立。隨著監管部門的整頓和行業自身的調整,各直播平臺不斷規范直播操作,細分直播內容。“直播”的規范發展下,打賞、分成、廣告等多元化的變現模式逐漸衍生出來。
網絡直播5.0(2019年—至今):電商經濟。隨著直播行業的快速有序推進,社會環境的衍變,催生了電商這一特殊經濟形態。2019年,網紅、明星直播帶貨興起,推動電商直播成為網絡直播產業最為重要的一環。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催化下,電商直播顯示出自身的價值優勢,形成了新一輪流量聚集和變現的直播模式。
自2016年“全民直播元年”開始,直播內容逐漸多元化,“網絡+直播+購物”的模式出現在大眾視野當中。經過近6年的發展,呈現出了直播電商的初創期、發展期和高速期。
初創期(2016年):流量為主、內容為重、商品為輔。隨著受眾的大量增加,各平臺迎來了日益激烈的用戶流量競爭。平臺通過對直播內容的細分、調整及精細化運營,以達到提高用戶的黏性,保證流量競爭的優勢,此時所銷售商品多為直播內容衍生的周邊產品。
發展期(2017—2018年):變現為主、流量為重、內容為輔。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各直播平臺開始謀求商業變現,此時期主要以禮物打賞和商業廣告為主。過度的追求經濟效益導致各平臺內容同質化加劇,盲目的發展也呈現出行業不規范、商品不過關、不正當競爭等諸多問題。
高速期(2019—2020年):商品為主、流量+內容為輔。行業開始走向精細化發展,圍繞商品銷售,分工明確,形成不同電商直播角色,例如網絡平臺、MCN機構、供應鏈等。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宅經濟”進一步促進了直播電商行業的發展。此時期,爆款產品、爆款主播甚至央視主流媒體的進入,更是一度讓商品售罄,幫助地方經濟復工復產。傳統主流媒體、短視頻社交媒體、電商網絡平臺、企業實體經濟等不同商業主體的進入,進一步實現了電商直播的高速發展。
據艾媒網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直播電商市場規模超9600億元,在線直播用戶規模達5.87億人。巨大的經濟效益促使著各網絡平臺的加入,但是由于各平臺自身屬性的不同,平臺在發展直播電商過程中也將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性。
電商平臺加強內容化——以淘寶為例。電商平臺的優勢在于用戶購買目標明確,平臺產品豐富,種類繁多,可以一站式滿足購買者需求,但購物體驗較差、單一的商品購買無法滿足受眾的購物場景構建,營造購物氛圍是關鍵。依據《2020年“淘寶”直播新經濟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2月,MCN機構數量達到1000+,服飾基地數量100+,珠寶基地數量17+,代播服務商從2019年6月的0家到2020年2月的200家。“淘寶”通過對機構的扶植、基地的準入等政策,加強購買場景的建立。同時直播的開設可以通過互動增強與用戶的互動交流,以滿足不同用戶的多元化需求,在完成商品銷售的同時,打造虛擬的購物環境,給用戶身臨其境的購物體驗。另外,設置直播購物主題內容,打造多元化購物節、脫貧攻堅、明星分享等多樣化內容設置,增添購物氣氛。
內容平臺加強電商化——以抖音為例。2020年初,“抖音”日活用戶已超4億,內容的引流使平臺具有龐大的觀看量,其背后隱藏著強勁的消費力。
2021年4月8日,抖音召開首屆電商生態大會,提出了“興趣電商”發展計劃,并稱“這是以視頻為特色的抖音平臺切入電商賽道的最好方式”。所謂興趣電商,其實質就是在觀看平臺視頻內容的同時,營造媒介環境,創造出購物場景,激發受眾購買的欲望,也就是內容在前、購買在后,在內容中完成商品交易。
跨界平臺加強電商融合化——以小紅書為例。在電商平臺、內容平臺紛紛加入電商直播后,不少其他平臺也開始尋求跨界之路。以小紅書為例,它是國內最大的種草社區,用戶通過平臺分享自身的真實消費體驗,引發社區互動,從而推動其他受眾消費,并再次回到平臺分享消費體驗,最終形成一個消費閉環。它既不是商品生產者的宣傳平臺,也不是商品輿論導向的意見領袖,僅是提供意見交流平臺的第三方,具有強大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商品的“被種草”是其他電商平臺所無法比擬的。優質內容的輸出加上平臺之外第三方真實視角的評價,有利于促進商品的在線銷售。
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直播電商給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購物體驗,同時也為各平臺創造了不菲的經濟收益,已成為電商行業新的增長動力。隨著5G技術的發展和直播行業的不斷提升,將進一步促進產業的升級和經濟的發展,未來直播電商將持續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