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榮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他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并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
北京衛視充分利用了北京這一地理優勢,乘上了弘揚傳統文化的東風,幾年間先后推出了《上新了·故宮》《遇見天壇》《我在頤和園等你》等一系列文博類綜藝節目。北京衛視作為首都的主流媒體,在綜藝節目的內容設計上弘揚了地域文明,喚起了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的文化記憶。故宮、天壇、頤和園無不象征著北京這座千年文化古都的風韻,無不體現著北京每一代人經久不衰的共同記憶。北京衛視在發展自身媒體綜藝節目核心競爭力的同時,兼顧了對北京文化的傳承與推廣。
文博類綜藝節目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觀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這象征著人們對傳統文化回歸的渴望,但這類節目的確存在著容易與傳統文化類紀錄片同質化或脫離文化核心過于娛樂等問題。如何使文博類節目與文化傳統較好地融合在一起,深入淺出,真正做出讓觀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北京衛視近年來在這類節目的不斷嘗試和融合創新為人們提供了一些借鑒思路。
文化傳統與實景探秘的融合創新。與《國家寶藏》這類在演播室內搭景拍攝的節目不同,北京衛視推出的這幾檔文博類節目都為實景拍攝,身臨其境地給觀眾更強的代入感和沉浸感。紅磚綠瓦的故宮、天圓地方的天壇以及曼妙秀美的頤和園,都不加掩飾地展露在觀眾面前,這些中國古典建筑的集大成者,不僅僅代表著我國建筑史的輝煌智慧,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
《上新吧·故宮》和《遇見天壇》拍攝了一些先前從未開放過的區域。《上新了·故宮》帶人們領略了故宮未曾對外開放過的寧壽宮花園,一同探秘符望閣藻井、倦勤齋的究竟,更是讓觀眾見識到了竹簧雕刻、竹絲鑲嵌、掐絲琺瑯等巧奪匠心的傳統技藝,以嘉賓的視角進宮識寶,穿梭古今。《遇見天壇》則以天壇這一帝王祭祀場所為主,從神樂署到回音壁,從祈年殿到圜丘,一步步地走遍了天壇的每個角落,探尋先人們的足跡。在這樣實景的沉浸中,觀眾充分領略到了天壇這一濃縮了中國祭祀文化和禮樂文化的功能性壇廟建筑。
這種文化傳統與實景探秘式的融合創新,使得觀眾在這樣的實景中充分感受到了天地萬物的博大和人類個體在歷史塵埃中的渺小,感受到了在歷史奇觀前的震撼與感動,沉浸式地體驗中華文化的精髓。
文化傳統與明星演繹的融合創新。當前綜藝行業的發展越來越采取精品化、垂直化的發展策略,綜藝節目的情景化、戲劇化趨勢愈發明顯。由明星演員來演繹人物再現經典歷史事件或場景也是文博類節目的常用手段之一,比起單純的文字解說和節目嘉賓講述所見所感,情景劇的形式更加生動直觀,更能夠快速地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將歷史事件或傳奇人物以影視復現的形式呈現在觀眾的面前,使觀眾仿佛置身其中。
《上新了·故宮》及《遇見天壇》中的每一次影視復現都引起了依附于演員自身流量的極大的網絡熱議,請流量明星來演繹與天壇有關的歷史典故,較好地將天壇文化與現代年輕人喜愛的視覺效果勾連在一起,令演員和觀眾都受益匪淺。《上新了·故宮》中由周一圍扮演的乾隆皇帝,再現了乾隆在世時的多個生活片段,如在倦勤齋中身穿常服與自己對話,在戲臺前看戲與侍官大談戲曲,與富察皇后反思耗費巨大人力財力建造的四庫全書是否值得等日常事件。張魯一飾演的朱棣再現頒布罪己詔,將紫禁城建立之初三大殿被燒毀時的心痛與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遇見天壇》中由馮紹峰飾演的康熙帝,在睡夢之中與孔子對話,交代了重視禮樂的原因。由楊冪飾演的令妃搭配李治廷飾演的乾隆,將天壇中鴛鴦尺的來歷講述得生動有趣。比起枯燥的文字,這種由明星真人扮演、以史料為創作素材、服裝場景都高度還原的情景再現劇更加能夠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從而陶冶情操,使心靈上得到放松,使精神上獲得啟迪。
這種借用戲劇情景劇還原歷史的形式充分體現了文化傳統與明星演繹的融合創新,在演員的帶動下,觀眾能夠激起內心深處的文化需求和情感共鳴,從而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樹立文化自信。同時,在明星演員的流量加持下,也為原本人氣低迷的文博類節目開創了新的發展道路,吸引了更多年輕的受眾群體,將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傳遞給每一個普通人。
文化傳統與文創運營的融合創新。文化傳統與文創運營融合創新的代表性事件出現在淘寶平臺的故宮文創店,其中琳瑯滿目充滿了趣味性和民族性的商品一時之間風靡無二。這或許給了北京衛視一個很好的啟示,北京衛視所創辦的《上新了·故宮》是故宮文化傳統與文創運營的完美結合,不僅推選出專門的文創開發員,更是邀請了清華美院等專業團隊來設計文創產品。《我在頤和園等你》也是通過游戲通關的方式來解鎖蘇州街中的店鋪,售賣與頤和園相關的文創產品。隨著這些文化綜藝的推進,故宮、天壇、頤和園推出的一系列文創產品都成為網絡熱賣單品。
文化傳統與文創運營融合創新最突出的特點便是充分考慮到了它的實用性,只有實用才更容易為觀眾所接受,從而能大范圍地傳播和繼承。《上新了·故宮》中將戲服仙鶴紋樣、卷草紋木雕匾獸等具有吉祥意象的元素融合創新為現代的家居服,在淘寶眾籌幾天內就獲得將近300萬元的融資。設計團隊還將宮廷簪花金什件聯合通景畫中紫藤雀鳥、雙面繡上寓意吉祥如意的云紋融合設計出了“美什件”這樣的美妝日用品。除去這些文化元素以外,故宮中的歷史人物也為文創運營提供了靈感,設計師以勤勉治學、學貫中西的康熙為靈感設計了“日晷計時器”,又以溥儀召喚胡適進宮等事為靈感開發出了“儀副耳機”。隨后上線的《我在頤和園等你》同樣也引發了新國潮的風尚,在節目播出第一期后便緊接著上線了第一場文創直播,推出了一系列充滿了頤和園傳統文化與新國潮碰撞融合的文創產品,為觀眾呈現了“頤式美學”,使得頤和園這一在景觀和歷史故事方面都比故宮要更具有生活氣息的皇家園林也趕上了這一波文化傳播的風潮。
從北京衛視的這些節目中,人們可以看到文化傳統與文創運營方面的完美融合,不僅將古典美學中的文化元素創新性地運用到如今的審美文化中,弘揚歷史文化的同時兼顧了產品的實用性,而且更將文化元素背后的典故和傳奇人物以文創產品的形式傳播給廣大觀眾。文化傳統與文創運營間的融合創新就是一場新與舊、復古與新潮、美學與實用的激烈碰撞,是古老智慧的縮影和縹緲源遠的傳說在現代的重新演繹。
中國傳媒行業的革命已經到來,新媒體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需求、技術的更新,導致傳媒行業宏觀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移動終端的普及,電視這一傳統媒體正面臨著和受眾黏性大大降低問題,而網絡媒體后來者居上,正積極地發揮著其自身的優勢搶占傳統媒體市場。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融合必然成為北京衛視獲得更好更快發展的必經之路。
北京衛視的文博類綜藝節目,較好地順應了媒介融合的發展趨勢,采用全媒體多平臺的傳播和營銷方式。這些由北京衛視制作的綜藝節目,除了在自家衛視平臺播出以外,還將節目的版權出售給芒果TV、愛奇藝等視頻網站播放,更是在微博、微信等平臺開創官方賬號與觀眾進行實時互動。除此之外,《上新了·故宮》還與今日頭條客戶端合作共贏,在今日頭條的國風頻道下制定了故宮寶鑒、創意投稿、花絮集錦和投票通道等四個故宮專區,為觀眾和平臺用戶與節目的互動提供了主要陣地。北京衛視在節目的傳播和運營中還引入了電商模式,《上新了·故宮》在微信開通官方微店,觀眾可以進入店鋪挑選和購買自己喜愛的文創產品,《我在頤和園等你》也與京東跨平臺合作,進行了以頤和園為主場地的“直播帶貨”。
北京衛視的這一舉措也為傳統媒體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不應故步自封,而是要順應時代發展,在發揮傳統媒體自身優勢的同時,積極與新媒體進行融合創新實現合作共贏。
北京衛視文博類節目的成功并不是一個偶然,它較好地順應了文化傳承和文化自信的時代內涵,抓住了媒介融合發展的全新趨勢,積極進行了節目內容與形式的創新,將北京當地文化傳統與各領域各渠道融合創新。與此同時,要考慮到相似節目在內容和流程設計上的同質化,以及明星嘉賓加盟和刻意追求輕松氛圍反而與深刻凝重的文化底蘊背道而馳的泛娛樂化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