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縣呂劇團 江蘇 連云港 222300)
隨著古箏藝術的不斷普及和發展,少兒學習古箏的熱情越來越高,學習古箏的人數也越來越多,這為促進古箏教學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長期以來,古箏教學的科學研究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以至影響了古箏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古箏藝術的發展。合理的古箏教學可以讓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創造思維在得到培養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精神素質與行為素質,讓孩子們在自由的、松弛的氛圍內自覺地、愉悅地學習古箏。筆者將結合以往的教學實踐,淺談少兒古箏教學過程中需掌握的幾個原則。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古箏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古箏的興趣。以筆者的個人教學經驗為例,當學生開始學習古箏時,他們會欣喜若狂,但當他們坐在那里悶悶不樂時,他們會逐漸喪失學習興趣,原因有二:一是一開始學生對古箏充滿了好奇心,但沒有耐心,注意力不集中,這是兒童和青少年的正常心理表現;二是父母喜歡古箏藝術,帶著熱情送孩子去學習,但是經常忽視孩子的想法,當孩子表現較差時,總是責備孩子,“恨鐵不成鋼”。因此,首先,對于孩子教師不能一味地教育、批評,不然會適得其反,而應分析處于發展階段的兒童生理和心理狀況。學生有時注意力渙散,沒有耐心和足夠的學習決心,缺乏完整的知識結構,這一切都是正常的,我們不能違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其次,需要老師和家長之間積極合作,尊重學生,成為學生的好導師。教師必須主動接近學生,了解他們、鼓勵他們,無論是贊美的話,還是一個認可的眼神,還是和學生們在課間愉快的交談,都可能會讓學生們對古箏產生熱情。當然,這也需要父母的認可和協助,要確保父母能夠全面地了解和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這個過程不能操之過急,既需要鼓勵和認可學生,同時也要學會接受學生的缺點和不足。只有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之后,認可和鼓勵才會更有針對性,更有效果。事實證明,當學生對古箏教學產生濃厚興趣時,他們的學習熱情就會被激發出來,學生就會自發地關注學習內容,同時伴隨著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熱情,也就是“激情”。積極的情緒可以讓孩子們積極快樂地學習,而不會覺得學習古箏是一種壓力。因此,興趣和熱情是孩子學習古箏的動力,興趣和熱情是相輔相成的。
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抓住孩子善于表達的心理,把奏和演相結合起來。在古箏的基礎教學中,為了夯實孩子們的專業基礎,除了運用不同方式對孩子們進行不斷的鼓勵和表揚外,還可以在課堂上舉辦一些演出,使孩子們在準備的練習過程中提高演奏水平和競爭意識,并在演出過程中體驗成功、享受成功,感受到被鼓勵、表揚以及成功的感覺。孩子們學習就會有濃厚的興趣,開始克服困難積極地學習古箏,為古箏演奏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古箏學習中,孩子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和家長起到主導作用。在現在的考級熱潮中,很多家長都認為不考級就是白學,許多家長攀比心理比較嚴重,好高騖遠。如果教師也急于滿足父母的要求,不遵守孩子的認知規律,一味地給孩子提出高要求,就會扼殺學生原本的興趣。因此,在初始階段,教師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有計劃地、分階段地設計一些由淺入深的教學內容,循序漸進,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例如,抓住孩子的心理特征,逐漸增加音樂教學中的難度,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學琴的過程中,學生經常會出現手腕不松弛、音色不對、無法熟練操作的情況,這時老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把孩子最初出于對古箏的新鮮感和好奇心而產生的外在興趣轉變為穩定的內在興趣。教師如果一味地批評學生,不僅會使學生喪失信心,其自尊心也會受到傷害,很有可能自暴自棄,產生厭學情緒。當然,僅有語言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在課堂上,為了激發和引導學生的興趣,筆者會使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如使用形象的比喻就可以產生不錯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音符時,把倍低音區12356 比喻成穿兩雙鞋,即音符下面加兩點;低音部12356 意味著穿一只鞋,即在音符下加一個點。采用比喻的教學表達可以使學生容易接受,留下深刻印象。結合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事物進行教學,能快速消除孩子的緊張感,同時也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加深學生對音樂形象的理解。
如何科學合理地安排學生的作業,是教師能否教好學生的關鍵。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和啟蒙的快慢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教師應該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布置適當的作業,根據每個學生的自身差異提出不同要求。只要孩子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就要給予肯定,讓各個階段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和滿足,提高練習古箏的興趣。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合理布置作業后,關鍵在于家長配合孩子的古箏練習。然而,目前對于父母是否應該幫助孩子練習有著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父母陪孩子練習不利于孩子獨立人格的形成;另一種觀點認為,孩子太小,不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們必須由家長陪同監督。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孩子學琴都是從4、5 歲的時候開始的,由于智力因素的影響,他們在課堂上無法快速接受和理解知識,學習能力相當有限,教師布置的許多任務都需要父母帶領孩子進行訓練和實施。另外,什么時候練習琴、練習什么內容,這都是靠幼兒一己之力難以完成的。因此,父母的適當參與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這里需要注意一個“度”的問題,很多父母把樂譜的讀法、音感、指法、動作等全部“代辦”,導致父母出“頭腦”、孩子出“手指”現象的出現。在觀察孩子練琴時,如果發現問題就馬上指出來,或是煩躁、生氣地批評,這種情況應該被視為父母指導工作的失敗。父母應該扮演一個慈愛的旁觀者,一個耐心和謹慎的提醒者,而不是“監視者”和“警察”。不管孩子的表現能不能真正得到贊賞,家長都應該享受孩子練琴帶來的樂趣,讓孩子感到自己的學習活動可以給整個家庭帶來歡樂,有目的地練習才會有效提高練習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當然,父母也不必總是對孩子笑臉相迎。孩子耍小性子找各種理由不練琴時,父母也可以嚴厲訓斥,在對方不聽的情況下需“冷應對”,事后尋找原因,仔細思考解決方案。另外,當孩子考試不合格或表演失敗,或是上課效果不理想時,家長要善于從外部條件(如“人為”、“環境”)和內部的不穩定的條件(如“努力是否”、“情感”等)中尋找原因,總結教訓,有效引導孩子。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有這樣一句名言:“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啟發、喚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音感,教師應關注音樂語言,幫助學生理解和體會音樂作品的內在意境,以滿足教學的要求。
例如,在學習古曲《漁舟唱晚》時,教師可以先描述樂曲的境界:夕陽西下,湖面碧波無垠,漁船上的漁民愉快地忙碌著,最后收獲滿滿,歡歌搖擼返程。然后,再分段分析說明作品的演奏技巧:開始的速度緩慢,可以使用“慢板”技巧,使用簡潔的手法,通過左手振顫、滑音的妙用,表現愉悅的情緒。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下,學生們才能用心、用情演繹樂曲,才能進入角色,把樂曲的色彩、情緒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同時,可以不定期舉辦同學間的相互觀摩演奏活動,達到相互切磋的效果。
由于音樂作品都有其獨特的演奏空間,加之演奏者自身的知識水平、音樂視角的差異,同樣的音樂對于不同的演奏者來說,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韻味和魅力。因此,當學生學習中級課程時,其識譜、演奏技巧已達到一定水平,這時就要注意加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深度理解和表達能力的培養。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環境下創作的,作者運用不同的技巧和音樂語言來反映屬于自己的獨特靈感,并傳達自己創作的意圖和目的。因此,學生應該對作者的創作背景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的表達欲望和創造沖動,營造一個容易產生創造性活動的環境,使學生能夠展示自己的個性和創造能力。例如,在學習《秦桑曲》時,此曲的初衷是描寫一個年輕女子對遠在他鄉的丈夫的思念。但是孩子很難擁有這種情感體驗。因此,在古箏教學中,教師應該遵循音樂的特點,在音樂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開發學生的創造潛力,學生才能在學習中取得一定的成績。
綜上所述,只要我們不斷了解孩子、親近孩子,與孩子交朋友,就可以探索出一套更貼近學生心理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教學環境的營造上以及教學方法的使用上,要以減輕兒童學琴的心理負擔為導向,讓孩子們輕裝上陣,在古箏學習中感受到無盡的樂趣。在筆者看來,古箏教育的目的是要充分發揮古箏藝術的特點,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感受和體驗音樂,在自由獨立的、積極快樂的音樂實踐中,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得到培養,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其實用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