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迪
(河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網絡聚集了社會各階層人群,因此特定社會背景中產生的新詞匯是經過了各種觀點相互碰撞產生的共識,這些詞匯普遍具有新鮮、有趣、好記的特點,而在此類詞匯中能成為流行的,必然是屬于大多數人的觀點整合,這是很符合動態變化的日常以及人們心理表達,這就具備了傳播要求中的共鳴基礎。
社會的發展變化需要匹配不停發展中的新鮮事物,這是某些詞匯流行起來的必然原因。
一個網絡熱詞的誕生就是一種新的社會文化現場的產生,它的核心在于傳播范圍而非生命周期。大流行的過程是它成長的主要目的,按照經典傳播學理論中的信息傳播過程來看,大眾文化現象的形成先是經過編碼再到解碼,而解碼后的大眾和文化本身的互動又形成并演變出文化的具體圖形、詞匯、符號等共同認識,最終在一次有效傳播中形成普遍但短暫的使用規律。這使得一個網絡熱詞的主要話語權不再局限于傳統文化中的精英們,網絡平臺向所有人開放了賦予文化內涵、意義、功能、作用等權力。這就使得網絡流行語能更加深刻的成為大眾新興的一種交流形式,相對于引導人的多數大眾為被接受的內容做下了很好的鋪墊,這些都成為網絡詞匯流行起來的社會動力。在網絡傳播的基礎上,當詞匯的使用范圍和使用人數達到一定規模,就會自覺形成群體傳播和組織傳播,倚靠這種網絡傳播的個人與群體都成為流行詞語的關注者。
我國語言傳播模因的形式傳播活動機制與傳遞方式主要分為語言基因型形式傳播和語言模因直接表現型形式傳播兩種不同類型;從“佛系”的模因傳播內容形式結構來看,相對更符合“創新嫁接”的傳播模式,模因的組織結構與傳播形式保持不變,但其傳播內容卻不斷重新創造并突出新鮮的涵義。
互聯網熱詞的快速傳播從本質上看是各種媒介相互影響下的作用。但整合到開放式的焦點上確是因某個觸發性事件作為催化劑,或說是導火線。它們將諸多社會文化的熱點和自媒體討論的事件結合到一個固定的時間點上后,以爆發性的集合行為作為一種現象開始擴散和影響。群體無意識論的影響與網絡流行語的集體傳播從效果和目地上達成一致。個體在群體中形成共識并產生相對應的社交安全感,廣泛且頻繁的使用也從客觀的環境中促成了網絡流行語的最終定型。人們對情感的需求及自身娛樂的目的也在傳播流行熱詞時達到滿足。早在所謂“佛系”一詞出現之前,網絡上的“X 系”類詞語就已經出現,比如“韓系”“日系”“禁欲系”“森林系”“英倫系”等等,這些詞語有很大一部分是直接來自日本動漫,與中文里原本的“派系”“水系”“世系”等不一樣,它們是經過創造演變之后以互聯網傳播平臺為載體進行活動。這就使得它們能在短時間內被文化適用對象快速收錄并擴散開來,這是一個無法統計的范圍,它取決于傳播速率和時間的推進。通過查閱現代漢語詞典我們清晰發現,所謂的“系”在我國傳統語境中可以看成一個詞綴,其中的“X”可以是名詞性、動詞性、形容詞性,有“系列、類別、派系”等意思,同理所謂的“佛系”則兼具語境中的模型范式效應。文化現象的形成始終是附和著時下流行文化語境發展狀態而來的。諸多網絡熱詞如“喪”“廢柴”“油膩大叔”等詞匯進入公眾的視線中后便迅速成為年輕群體的網絡空間、日常生活中的高頻詞匯,由此卷起的一陣自我調侃熱潮,據互聯網大數據平臺分析報告,青年一代(15-28 歲)已經成為網絡熱詞承載發展的主要群體,在總計中占比有近九成,這所代表的是文化現象的下沉式發展和無門檻及熱度都在隨著泛低齡化發展,而這樣的趨勢也勢必會讓更多的熱詞普及開來。
法國籍美國語言學家馬丁內斯特在他的研究成果中曾認為關于經濟性的原則一直是用來支配一個人們自己言語表達活動的基本規律。無論處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什么階段都始終能做到經濟與歷史文化同期發展的水平,與此同時他也認為人類的社會語言習慣往往會隨著所在環境的文化習俗發生對應的改變,并且當人們已經能自然的在日常生活中順利溝通并將其作為實用語言進行時,語言文化現象便更加合乎人們經濟原則要求的合理安排。因為當人們開始嘗試著把較為復雜的內容和表達較長一段話的時間所需時,便能真正表達清楚語言話語的本質和目的。同樣在網絡時代中,我們不斷在創造新的文化概念并以這些概念進行文化符號的定義和推廣,當下所流行的“佛系”等網絡熱詞就清晰的闡述了這一現象背后的文化和傳播邏輯。網絡不再需要人們簡單的將其用于生產和單一性的生存所需,網絡的便捷和創造性將這些已經不僅是為了降低言語表達的內容抽象且快速的傳播,這從本質上實現了表達內容上實用性和統一法則,而受眾群體自然會更加樂意運用一些流行性的詞匯短語來富有趣味性地表達自己個人化的想法。
時髦性,在單獨的“佛系”基礎上能疊加創新成為“佛系+XX”形式,這樣的疊加成果是可以無限拓展的,并且適合各種人群,比如從“佛系”到“佛系男孩”再到“佛系PPT”,是從單一字面至人物群體疊加再至不限框架的非主流精準的表達組合,這個時候的詞語被渲染出時代前沿的氣質,能較好滿足語言表達中人們,尤其是青年追求時髦的心理,所以“佛系”一詞是具有一定時髦性的。
主要有名詞性(“佛系+NP”)和動詞性(“佛系+VP”)兩類,名詞性的組合是中式偏正結構,動詞性的組合形成狀中式偏正結構。
1.“佛系+NP”
“佛系”是指人的脾氣性格與生活態度秉持隨意的、不強求的理念,后面添加人物名詞,這是最初的組合方式,也是到現在還運用得最多的,比如佛系青年、佛系買家等等;另外,“佛系”還可以傳達事物的穩定狀態,指較少的波動與變化,比如佛系樓市、佛系業績等等;在傳統文字釋義中,“佛系”還有著與黃、灰、棕等低調樸素的色彩類似的意思,是來源于僧人所穿的僧衣色彩,對此的運用比如佛系大衣、佛系妝容、佛系配飾等等;另外,“佛系”在食物中的運用表達,比如佛系婚宴、佛系飲食等表達。
2.“佛系+VP”
強調不要故意或是行為帶有隨意目的,比如說說佛系足球追星、佛教體系鍛煉健身、佛系談談戀愛、佛系考研、佛教犬系遛狗養貓、佛系逛街購物等等;比如當按照樸素或者顏色關系來強調進行服裝搭配或者表達時,就可以說佛教紗系服裝化妝、佛系服裝穿衣、佛系服裝配色、佛系服裝穿衣百搭等等,這又是另一層次的涵義。
3.“復合體”
塔爾德就是指出“模仿的趨勢從誕生之日起就獲得了自由,模仿就會像聲波一樣,在一個完美的彈性介質里剎那傳播開來”,就可以成為佛系復合體,比如來說:佛系朋友養娃、佛系人養小孩、佛系朋友減肥、佛系朋友追星、佛系情侶拍拖、佛系親朋好友等等。
新浪官方微博博文數據顯示,在2017 年包括原創與網友轉發的多篇博文中,由《第一批90 后已經出家了》一文開始,“佛系”一詞被廣泛提及的博文次數從2017年12 月12 日不斷增長,然后最高一次是在同年的12 月15 日,作為一個關鍵詞被廣泛提及的博文次數更是高達25 萬次。在2017 年12 月15 日熱度達到關注最高點之后,“佛系”一詞作為游戲關鍵詞的整體關注度和熱度逐漸開始減小,然后于2018 年1 月中上旬左右再次開始受到了關注,整體平穩。
本文主要研究內容是從傳播學視域對當下網絡流行詞“佛系”進行的綜合淺析,對網絡流行語“佛系”的傳播機制與表達形式做了一定分析研究,網絡生態文化下的語言創造存在著公眾輿論和集體思想的隨機性,它們往往在一種現象背后產生但也隨之逐漸消逝,直至消亡。在以本文研究對象為代表的一系列網絡熱詞背后我們無法確定其傳播生命和有效影響力,但是網絡流行語的傳播與人類的社會群體密切相關,這正是屬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亞文化,并且看似不如傳統般有規章的流行詞匯不僅傳達出融媒體時代下網民意識形態的進步,并且其傳播也是有規律可尋的,更是不可以看低這種亞文化對社會的影響力,因此有必要進行相關更多的研究,網絡流行詞等元素構成當下的亞文化,并會在將來成為歷史足跡中的一抹文化亮點,讓文化更加多元與燦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