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衡水學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學科,舞蹈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藝術素養,提高學生身心素質以及綜合素質,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近年來,高校舞蹈教學不斷發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中指出,新的教學元素為舞蹈教學帶來改革與發展的持續動力。在新形勢下,高校舞蹈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學生對舞蹈本身的認識存在片面性。為改革舞蹈教學,培養全面發展的、專業能力強的舞蹈人才,就要從舞蹈教學現狀出發,探索有效推動舞蹈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措施,實現高校舞蹈教學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舞蹈是一門專業性突出的藝術學科,在舞蹈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使學生掌握舞蹈的動作規范,還需要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與群體審美、群體心理,使教學達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從實際情況看,在國內普通高校舞蹈課程設置中,基本以舞蹈理論課程與舞蹈技術技能實踐課程兩個模塊進行。在實踐課程中,以舞蹈基本功、技術技巧為基本板塊,以民族舞、民間舞、古典舞、現代舞等為風格訓練板塊,以劇目排練與創編課程作為學生的舞臺實踐板塊。在這之中,風格訓練板塊學時最長,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同時基本功訓練模塊作為學生訓練的基礎,其學時設置也占據了大部分時間。
在理論課中,以全國研究生考試備考的常用科目(如舞蹈史、舞蹈藝術概論、藝術概論等)為理論基礎板塊,以民間舞蹈文化、舞蹈解剖學、舞蹈教育教學等為理論指導實踐板塊。在這些板塊之中,理論指導實踐板塊占據了舞蹈專業學生理論總體課時的大部分。
在普通高校中的舞蹈課程設置中,呈現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原則或趨向。在課程的設置中,學生總體課程注重實踐,注重培養學生的舞蹈技能。讓學生掌握不同舞蹈的藝術風格,成為各高校培養舞蹈專業學生的重中之重。同時,高校所設置的排演劇目課程,成為培養學生的舞臺實踐課程,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將所學到的舞蹈技術技能、舞蹈藝術風格通過舞臺表演的形式展現出來。
舞蹈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舞蹈技能和舞蹈審美能力,而且還要在教學中融入舞蹈背后的文化、藝術內涵等內容,促使學生通過舞蹈傳承和弘揚舞蹈藝術文化。但從實際情況看,教師在舞蹈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舞蹈技巧的傳授,忽略舞蹈藝術文化教學內容,致使學生在對舞蹈藝術文化知識的認識上存在片面性,難以幫助學生將情感和舞蹈動作進行融合,制約了學生舞蹈綜合素養、舞蹈能力的提升與發展。
高校的舞蹈教學所使用的教學方法以不同模塊進行了區分。從高校所普遍重視的技術技能課來看,高校基本使用的教學方法就是言傳身教的示范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也非常符合舞蹈本身的藝術特點。在我國民間,凡是舞蹈都是以長輩言傳身教于晚輩,從而將舞蹈代代相傳、逕流不息的。所以,在課堂之上,示范教學法也就成為我國各大高校教師不約而同的教學方法。同時,在舞蹈理論課程中,舞蹈理論課教師則采取課堂講授的教學方法。教師通過給學生講授知識的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舞蹈技術技能、舞蹈藝術風格和舞蹈知識理路。然而,在此種教育模式中,學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被動學習者。在舞蹈學習上,其積極主動性逐漸缺失。而根據高校所招收的學生教育背景看來,許多學生未經受過系統的舞蹈課程教學。高校學生來自不同地區,他們的舞蹈基礎存在差異。如果舞蹈教師的教學指導過于統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表現出不同學習效果,對于舞蹈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性,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舞蹈動作的掌握能力等都會有所不同。如果教師選擇統一訓練的教學方法,將會給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帶來學習困難,最終削弱他們的學習興趣。
高質量的舞蹈教學需要在舞蹈技巧層面體現出舞蹈的精神內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舞蹈精神內涵,促使他們能夠將舞蹈動作與精神內涵相融合,達到提升學生舞蹈能力的教學目的。但當前,普通高校舞蹈課程的教學模式相對單一,通常使用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模式。通常,根據舞蹈課程的內容設置好相互關聯的系統知識章節,初期使學生對知識章節單元做好認知上的準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線索,保證學生投入學習之中,并及時給予糾正與反饋,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學習。
無論是舞蹈的實踐課程還是理論課程,普通高校所使用的教學模式基本類似。高校舞蹈教師在教學前提前制定教學計劃,大多教師根據教學計劃,采用動作模仿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會使學生更注重動作模仿和學習,而學生習慣了這樣的教學模式后,難以對舞蹈內涵進行思考和感悟。在教師過于統一的模板教學下,學生難以對舞蹈學習提起興趣,最終導致學生厭學的問題出現。致使學生認為舞蹈是一種娛樂方式,只要完成學習任務就是學會舞蹈。
在新形勢下,推動高校舞蹈教學改革與發展,合理設置舞蹈課程,有利于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有關舞蹈的知識體系。從教學實際情況和教學需要出發,對舞蹈教學進行優化改革,為高校舞蹈教學發展提供動力。普通高校普遍設置舞蹈學、舞蹈教育、舞蹈編導、舞蹈表演等四個專業。每個專業的側重不同,其課程的設置也需要在專業上有所劃分。
其一,在舞蹈實踐課程的設置中,將培養舞蹈風格、舞蹈技術技能的課程與舞臺實踐的課程進行有效整合。培養學生舞蹈教學能力的課程與舞臺實踐的課程是學生就業的兩個方向,即教育與表演。學生根據不同方向進行選擇學習,突出教學側重點。
其二,在舞蹈理論課程的設置中,將基礎理論課程板塊與國家研究生考試動向相結合,將指導實踐的理論課程同學生的就業方向相結合。高校舞蹈專業中對學生的培養目標為課程設置的基本綱領。
其三,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結合。這需要教師針對舞蹈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優化,將舞蹈藝術內涵與文化內涵融入教學實踐中,幫助學生加強理論知識學習,提高學生對舞蹈文化內涵與藝術內涵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同時,教師要調整好舞蹈技能教學內容和舞蹈內涵教學內容的配比,并合理安排授課速度,以此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在傳統的言傳身授的教學方法下,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這就需要教師需要豐富課程中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在學生充分掌握舞蹈實踐課程中的技術技能與不同風格規范后,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教師可以嘗試使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去思考,主動地接受學習;建立健全評價機制,提高學習挑戰度,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另外,教師可以為學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對所觀看到的舞蹈內涵進行思考分析,并對舞蹈進行藝術感悟和評價,進而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應用教學評價機制,將學生的學習情況、藝術鑒賞情況等納入評價體系中。一方面,有利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教師采取更具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舞蹈教學;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促使學生調整學習方案,在舞蹈技能學習的同時,提高舞蹈藝術、文化表現能力。除此之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舞蹈藝術交流活動,讓學生用專業知識對舞蹈語言進行描述,并針對不同的舞蹈種類進行交流和情感、文化交流,以此提升舞蹈教學效果。
在新形勢下,實現舞蹈教學改革發展,需要教師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這要求教師根據不同的教育階段設計不同的教學模式。在學生對學科認知較為淺薄的階段,使用布盧姆的掌握學習模式;在學生充分掌握基礎板塊的階段,采取羅杰的非指導性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再直接干涉學生自己的學習方式,不再單純地教授學生基礎內容,而是圍繞學生所處的真實的、具體的問題展開,讓學生進入民主的學習環境中。此外,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資源,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激發學生學習與思考的欲望。
當前,高校舞蹈教學愈加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為在新形勢下持續推動高校舞蹈教學改革與發展,實現舞蹈教育發展目標,需要高校從教學實際情況出發,針對舞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通過提高舞蹈教學師資力量、強調舞蹈教學中的藝術內涵、創建良好舞蹈教學環境、平衡學生舞蹈基礎差異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致,提高學生舞蹈綜合素質,為高校舞蹈教學改革以及高質量與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