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安 肖懿
《故事里的中國》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一檔文化類節目,第二季于2020年10月2日播出。第二季延續第一季以“讓經典照進現實,讓世界品味中國”為宗旨,采用“戲劇+影視+綜藝”的綜合表達方式,全方面挖掘故事背后的細節、沉浸式的舞臺演繹,重現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歷史時期文藝作品中的經典故事,傳遞兼具傳承性和當下性的主流價值觀。
節目運用訪談與舞臺表演多元融合的表現形式,從訪談到舞臺呈現均采用多維時空的跨場景演繹,在更加立體化呈現信息的同時,極大豐富觀眾的內容接受與視聽體驗。
舞臺表演空間的拓展。舞臺空間是戲劇表演不可脫離的憑借,舞臺空間對演員的表演起到烘托的作用,但舞臺空間的固定性又制約著演員的表演。《故事里的中國》突破了傳統單一舞臺場景的局限,將有限的演播室舞臺劃分為三個表演空間,其中又包括多個舞臺場景,各舞臺場景之間交叉演繹,還原真實事件,把現實搬進舞臺。節目中的一號臺為主舞臺,負責演員采用話劇方式的演繹和內心感情的抒發。二號臺和三號臺為多個影視化的表演空間,主要運用視聽語言進行敘事和抒情。在第一季第一期節目《永不消逝的電波》中,舞臺被分為六個固定場景的表演區和一個可變式的戲劇主舞臺,多舞臺場景的設置極大豐富了劇作的戲劇性和戲劇情節的可視化。在舞臺上通過影視中的交叉蒙太奇、鏡頭運動、景別的靈活調度配合悲涼的背景音樂、鐘表聲和發報聲等音響,這些視聽元素共同在戲劇舞臺中應用,將觀眾的內心感情交織在李俠與何蘭芬二人在兩個舞臺場景中相互交叉的內心獨白中,觀眾沉浸在劇中情感的同時極大增強了視聽體驗。
舞臺表現空間的延伸。節目中的演播室舞臺被劃分為兩個表現空間,舞臺前半部分為訪談場景,后半部分為表演舞臺,兩個場景相互配合與融通。封閉的演播室環境下,單一的場景下涉及嚴肅話題的訪談現場顯得氛圍緊張,與觀眾產生距離感;單一的舞臺演繹又缺少故事內涵的挖掘與情感的渲染。在演員舞臺表演過程中,訪談對象可以在舞臺面前現場觀看,拉近了舞臺與被訪對象的距離。節目組選擇留在舞臺的訪談對象全部是對所表演的故事具有深刻情感的人,節目畫面在舞臺表演與訪談對象的反應之間進行剪輯,進一步展現劇中真實情感的流露。在這兩個表演空間中,訪談有助于觀眾更好地理解演員的表演,演員表演過程中訪談對象發自內心的情感反應,進一步提升表演所傳達的精神與情感力量,二者相互配合。
演播室外場景的開拓。演播室外場景的融入,極大拓展了有限的演播室場景,故事的講述更加豐富。《故事里的中國》中“劇本圍讀會”這一板塊設計,使觀眾暫時離開嚴肅的演播室,在一個相對輕松的氛圍下對故事的演員、內容、舞臺布置等方面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在演員對劇本的圍讀、排演及采訪中,讓觀眾對劇本內容熟悉的同時,對劇中人物的表現建立初步的故事期待。參演的演員從自己內心出發表達對所演繹角色故事的理解和感觸,并將這種感情融入到自己獨特的演繹形式中。這種開放式的表現形式比起單純的舞臺表演更具趣味性,讓觀眾在收視節目前就形成了對表演的期待。
《故事里的中國》節目組選擇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經典文藝作品,或者當下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通過對故事內涵多角度的細致挖掘與創造性舞臺演繹,在有限的節目時間內,重現文藝作品背后那段不朽的時代記憶,傳遞時代精神。
題材故事的選擇多樣。節目選題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節目的社會效果,好的選題對欄目的成敗影響至關重要。《故事里的中國》節目組精心選取講述的中國故事都具有強烈的時代符號。從第一季來看,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十三部經典的文藝作品,有解放戰爭背景下的共產黨地下工作者為革命獻身的故事;有在貧瘠的土地上為美好生活而不斷奮斗的普通人的故事;還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現代人民公仆的故事。第二季節目組同時著眼于新時代的故事,既選擇與時俱進的“脫貧”與“戰疫”等題材,同時延續第一季選擇再現經典文藝作品中的故事。節目通過不同時代背景下典型故事的選擇,將不同時代的記憶再次重現在人們面前,而故事的背后是新中國一路走來在不同歷史時期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演繹片段的選擇。欄目選擇的每一部經典都具有龐大的故事情節,只有對經典故事的分解與重組,才能在有限的時間中完成舞臺表演。目前,受眾群體方便快捷地接收各種豐富復雜的新媒體內容,很難有較長時間專注于節目的觀看,節目在片段的選擇上的總體傾向是在有限的時間內選取故事情節,重點突出人物的某一性格特征及精神價值,往往對典型的片段進行改編,更具戲劇張力,在舞臺呈現中更好講述故事內涵。例如,在《林海雪原》中,節目組在劇本的選擇上改變了原作的內容,巧妙設計楊子榮與胡彪一前一后來向座山雕獻《先遣圖》,著重突出虎膽英雄楊子榮深入威虎山敵人內部,在眾多敵人面前所表現出的機智和勇敢。這樣的設計更好表現出了戲劇沖突,也讓觀眾更容易解讀到經典著作以及其背后的精神價值。
訪談對象及話題選擇獨到。訪談對象及話題選擇是否獨到是欄目成功的關鍵。《朗讀者》欄目是對單一訪談對象進行多角度挖掘,但是將這一傳統的訪談模式用來講述中國故事難免有一定的局限。《故事里的中國》采用多訪談對象、多角度的采訪方式,節目邀請的訪談對象是與這一經典作品具有最直接聯系的人,包括故事原型的親人、故事的親歷者及經典作品的歷史演繹者等。節目根據最符合他們的視角進行訪談,更大限度地真實還原故事的細節,得到的是多角度最真摯的情感。例如,在第六期講述《焦裕祿》故事時,用穆青之子穆曉方講述父親飽含深情撰寫關于焦書記通訊稿的細節;用記者童浩麟講述其對蘭考幾百人的采訪,最終理解蘭考百姓對焦書記深厚感情的普通事件;通過雷中江、魏善民老人講述的與焦書記的往事,真實描繪出焦書記對百姓對工作的態度;通過對焦書記的二女兒及外孫的訪談,表達出焦書記在家中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該欄目對多位嘉賓的多角度訪談,更加全面、立體地講述焦裕祿工作及背后的故事,更好樹立了艱苦奮斗、一切為人民服務的公仆形象。
《故事里的中國》的節目模式在泛視頻化的社會環境中,帶給觀眾沉浸式的視聽體驗,進而在有限的節目時間中傳遞出深層次的精神內涵,尤其節目所展現出的融媒體思維,更適合目前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結合的傳播語境。
在有限時間里,更好傳遞精神信仰。講好中國故事要善于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使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故事里的中國》多角度的訪談,更加深入挖掘不同時代背景的故事內涵與現代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結合;多角度選擇故事切入點,使有限時間內多場景的舞臺演繹效果更直觀更有穿透力。節目正是通過將經典利用全新的表現方式繼承性地展現在現代觀眾的面前,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傳遞符合當下主流價值觀的中國精神。
沉浸式的視聽體驗,帶來的觀看快感。節目通過對相關親歷者的訪談,讓觀眾對所選經典的基本內容和背景有較清晰的認知。通過第二現場的劇本圍讀會的情況,更清晰介紹本場演員、舞臺布景、劇中人物基本情況,在三重舞臺、多個場景的“戲劇+影視”的融合展現中,節目將故事演繹在戲劇舞臺的基礎上,打破影視與現場觀眾的第四堵墻,與觀眾面對面交流,戲劇舞臺呈現與影視化表現相結合,各自有其獨特的表達和抒情方式,可以將故事中細微的情感更巧妙的刻畫出來,觀眾不僅可以更沉浸在故事內容的表達中,還可以享受視聽語言帶來的觀看快感。
新舊融合媒體多方面內容聯動。在目前所處的新媒體時代,電視節目需要與觀眾在新媒體平臺產生互動與聯動,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資源互通,優勢互補。在第一季中,節目通過有熱度的明星演員在新媒體不斷制造熱點話題,但是對于內容互補及節目價值的拓展還是有所欠缺。主流媒體內容生產遇到新媒體平臺內容生產的強力沖擊,在第二季中,《故事里的中國》與央視頻APP平臺聯合,央視頻重塑了傳統電視欄目的話語體系,打破了原有電視節目的制作方式與宣傳手段,話語相對年輕化。節目把握住央視頻平臺的機遇,著重表現節目幕后故事的挖掘或更加符合新媒體傳播的方式剪輯的節目內容,以數字化、超時空及交互性的方式,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為一體,增強傳遞內容的精準化和觀眾認同感,滿足觀眾好奇心,在更具真實化與趣味化的同時進一步增加觀眾黏性。在《鐘南山》這一期節目中巧妙應用互聯網新媒體思維,為觀眾解密人們熟知的鐘南山院士在去往武漢的那張照片,及其本人生活中的故事。這些內容隨后便在微博不斷制造熱點話題,主流媒體的真實性與權威性也把新媒體平臺一些虛假的信息擊破。節目組也在央視頻APP投放對應電視節目幕后彩排中的一些短視頻,將節目表達出的情感在新舊媒體進行多方面的傳遞。
中國故事中蘊含著當今時代所需要的精神營養和情感力量,在堅定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成為我們這一代人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故事里的中國》欄目為文藝工作者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面貌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案例。節目打破了戲劇舞臺的空間限制,打通了戲劇與影視藝術的壁壘,運用兩種藝術形式的相互聯動,多種媒介環境的相互配合,在重溫經典與當下的過程中,喚起人們的文化自信,進而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