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曉雄
“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歷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關鍵”。每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和文化,拍攝城市歷史人文紀錄片,是對一座城市的誕生、發展進程進行全面梳理,為城市建立影像檔案。本文以汕頭融媒集團攝制的城市歷史人文紀錄片《百年汕頭》為例,探究城市紀錄片的影像表達方式。
2020年12月,汕頭融媒集團推出城市歷史人文記錄《百年汕頭》,這是迄今為止最為完整記錄汕頭城市歷史的紀錄片,通過“向海而生”“因僑而興”“風氣逐先”“揚帆進發”四個主題,講述了汕頭從1860年開埠至今的發展歷程。該片通過對重要歷史事件的梳理和代表性人物的解讀,向觀眾生動講述城市發展的故事。
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如何將非具象的文字表達用直觀的鏡頭語言呈現出來,這是創作者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攝影術1839年才誕生,傳入中國也不過百余年時間。對紀錄片工作者來講,能搜集到的關于城市的活動影像素材屈指可數。從項目立項之初,創作者便開始檢索與這座城市相關的史料。從地方史志中的歷史地圖,到紐約公共圖書館館藏的汕頭影像,再到《潮海關史事考》《汕頭舊影》《東南亞華人與僑批》《潮梅現象》《汕頭指南》《旅華12年》等書籍。創作者將搜集到的影像資料平鋪于桌面,細心甄別并加以標注,對這些文獻資料的歷史價值進行深度開發,力爭做到每一個鏡頭畫面都有理有據。這部紀錄片中,包括許多重要歷史人物在內的重要影像,都是第一次在屏幕上呈現,為觀眾提供了很多新鮮的觀感體驗。
在畫面呈現方面,創作者遵循歷史圖片不修不改的原則,原始性真實呈現;在歷史地圖上,增加必要的提示特效,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到160年來城市的變化;將歷史人物的影像進行分離背景后統一包裝,讓人物特征更明顯,更容易讓觀眾記住。難得的是,創作者還搜集到一段1930年前后拍攝的汕頭城畫面,把它用在紀錄片的片頭,為該片的真實性提升分量。廣泛搜集真實的歷史影像,以鏡頭語言敘事,傳遞新鮮而獨特的歷史信息,這是紀錄片的靈魂。
紀錄片的創作離不開現在時的拍攝。現在時素材包括人物采訪、空鏡頭場景以及講述現實故事的素材拍攝。歷史題材紀錄片的敘事,離不開大量史實的鋪陳與敘述,如何讓解說詞與畫面相互配合敘事,是創作者需要解決的另一個難題。
由于歷史的久遠和影像資料的匱乏,“情景再現”成了紀錄片創作最普遍的手法。“情景再現”具有直觀性,可以高效地完成大部分影像工作,但是需要場景構造,投入的演員成本較大,涉及不同歷史時期的服飾也容易出錯。再者,“情景再現”攝制的影像留存價值并不大,大多再現還原的鏡頭只能用在特定的話題里,觀眾無法從紀錄片中得到時代的信息。
創作者觀摩了《城門幾丈高》《大上海》《五大道》等城市紀錄片,在這些作品中吸收養分,找到了契合汕頭城市歷史紀錄片的影像表達——用現實鏡頭講述過往的故事。
例如第一集《向海而生》中,講述英國怡和洋行在汕頭的商業貿易有這樣的一段描述:“歷史的細節總是讓人浮想聯翩,碼頭工人從棧房搬運貨物往船艙,行走間麻袋里漏出的細小顆粒,吸引了附近玩耍的孩子們,舌尖碰觸的是甜蜜的味道——糖。”這段解說詞里,“碼頭工人”“棧房”等元素已不復存在。創作者抓住了“糖”這樣一個載體,拍攝了這樣一組鏡頭:怡和棧房舊址邊的巷子里,孩子們嬉戲玩耍;一個小孩拿出準備好的棒棒糖與其他小朋友分享;孩子們高興地吃著糖。
這個段落我們記錄下現實的場景和真實的人物活動,與解說詞相互配合,即使鏡頭中沒有體現“碼頭工人”“貨物”“棧房”,觀眾依然能從畫面中意會導演所要表達的內容。而且真實的人物活動具有現實意義,故事顯得更加生動有趣。
在第三集《風氣之先》中,創作者講述了汕頭新女性因接受教育而產生了追求平等的意識,選擇拍攝的鏡頭是幼師學院的女學生畫面。這些鏡頭明顯區別于場景空鏡頭,而是賦予了細節的故事性鏡頭。用現在時的、類比關聯的手法,講述一百年前的故事,不僅沒有違和感,聲音畫面更有親和力。
不同城市的歷史和形象都具有唯一性,大街小巷的人文與民生,都有其特有的存在。哪怕跨越百年,人們泡工夫茶的工序、騎樓下悠閑下象棋的場景,甚至聊天的話題都是相似的,不同的只是他們所處的時間維度而已。
紀錄片必須兼具真實影像和人文內涵,今天拍攝的現在時故事,就是明天的過去時影像。只要場景真實,鏡頭能貼合解說詞,便是一種正確的影像表達。而且現在時鏡頭的大量使用,使歷史題材紀錄片的總體基調顯得更陽光向上。
紀錄片是影像先行的藝術,畫面的精彩程度是觀眾決定是否切換頻道的關鍵。在包裝手段越來越豐富的環境下,紀錄片的制作同樣需要適當的特效包裝,才能滿足觀眾視覺需求。
縱觀近年來業界拍攝的歷史題材紀錄片,畫面大致由歷史影像、拍攝素材、特效動畫三個部分構成。歷史影像、拍攝素材體現的是紀錄片的真實性,特效動畫部分體現的則是紀錄片的藝術性。
3D建模、地圖演示等技術手段的植入,彌補了部分歷史段落無法用現實影像表達的遺憾,同時也豐富了畫面。《汕頭百年》在表述地殼運動、宋代到明清沿海小漁村形成的歷史段落里;表示汕頭在中國版圖中的位置;表示紅頭船在東南亞的商業貿易路線等,3D建模和地圖演示顯然更加直觀,更便于觀眾接收和理解。
由于年代久遠,部分歷史人物并沒有留存舊影像,甚至連發生地的場景也難覓其蹤。例如在講述爭地風波的故事中,“福建人陳玉嘉”“中國雇員郭阿倫”“南社新市街口處的灘涂地”都沒有確切的影像資料。面對這樣的難題,我們立足于腳本所交代的時間和背景,大膽使用簡筆手繪動圖的方式去介紹人物和場景。創作中,創作者盡量不去強調人物的具體形象,以免對觀眾產生誤導。在這一方面上,創作者不是追求做出來的特效有多逼真,而是通過藝術的手法對場景進行寫意性展現,旨在完整地傳達一個故事。
聽故事,看畫面,是觀眾的終端需求。創作者只有針對這個傳播的終端需求,想法設法利用技術手段去講述好的故事,構思讓人印象深刻的畫面,才能生產出有效傳播的高品質紀錄片。
后期剪輯是紀錄片腳本之后的第二次創作,通過對拍攝影像的梳理、剪輯、加工,最終成片傳達導演的創作思想與價值觀。
創作者在前期創作中盡可能地細化腳本,在未拍攝之前構建初步的影像邏輯。在具體剪輯上,更講究空間的統一性。例如第二集《因僑而興》中講述陳慈黌家族在泰國的創業故事:“陳慈黌果斷地改用火船運輸,開辦了多家新式機器碾米廠自行加工大米……以米業銷售為主的區域性貿易網絡,重新奪回這條潮商傳統貿易航線的主動權。”在這一段的敘事中,創作者拍攝了泰國湄南河上來往的貨運船以及港口,用現在時鏡頭講述歷史往事,再插入100年前湄南河上加工大米的火礱工場的圖片。雖然兩組鏡頭所展現的時間維度不同,但是都是發生在湄南河上的真實場景。創作者還特意在景別上使用同景別匹配,這種畫面靈活的跨時空對接,反而豐富了紀錄片的影像內涵,讓觀眾獲得更強的觀影沉浸感。
紀錄片的剪輯不是機械地堆積畫面,而是在歷史影像和現實鏡頭中找到關聯,尋找相似性符號作為過渡鏡頭。例如,在講述華僑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的篇幅中,創作者讓歷史圖片和汕頭小公園歷史文化街區交叉呈現:前一個鏡頭展現的是1920年汕頭升平路繁華的景象,下一個鏡頭展現的是現在升平路街景與人文。黑白的歷史影像與現在時彩色影像穿越式剪輯,將歷史和現實緊密聯系,既展現了跨越百年的時間變化,又豐富了鏡頭的呈現方式,保證了鏡頭敘事的連貫性。
城市歷史紀錄片只有始終立足真實影像,將影像的真實作為媒介的本位,才能創作出契合觀眾需求的作品。《汕頭百年》的影像記錄囊括了汕頭城市的地理風貌、文物古跡、城市景觀以及市井生活等元素。創作者試圖通過現在時的城市記錄與百年前的歷史影像進行縱向對比,讓城市初建時的繁華與特區40年建設的成就交相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