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敏
(山西八建集團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27)
在建筑施工的過程當中, 決定工程項目能否達到質量的關鍵因素就是施工技術的選擇能否恰當、 工期是否能夠按時完成等。 在目前的建筑領域當中, 對于應用這一技術的水平和效果距離預期中還存在有較大差距, 這將會導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無法從根本上體現出建筑項目的技術優勢。 想要切實解決這一弊端, 則需要總這一技術的施工特點進行分析, 從而尋找出恰當的解決策略。
該工程的布局為六層辦公樓, 總體建筑面積為11198.7m, 第一層樓的設計樓高為6m, 其余樓層的設計樓高均為4.2m, 總體的建筑高度約為29.95m;設計結構式選擇柱下獨立基礎這一框架結構體系。
首先進行安全技術交底工作, 其次選擇進行基本地基基礎處理。 并按照施工方案作出要求并確定立桿間距以此來放出軸線以及梁的位置線, 將水平控制標高予以制定, 繼續進行梁板頂桿以及頂托設置工作接下來設置頂托內的主楞方木, 在開始梁底側楞方木的架設工作, 并繼續梁底膜以及側模的安裝, 隨后設置班底頂托內部的主楞方木, 其次要將班底次楞方木架設在頂托內方木的上方板梁上, 再進行安裝模板的工作, 驗收單位應當對高大模板工程進行專項驗收工作, 驗收工作完成后方可進行住混凝土的澆筑, 并以此完成后續的綁扎梁板鋼筋、 澆筑梁板混凝土以及最終的變形檢測工作。
首先是模板材料的選擇, 在選擇模板材料的過程中, 都應選擇相應規格的九合板, 主楞和次楞要選用方木。
在選用支撐系統的過程中, 應當盡量選用扣件式的鋼管腳手架, 其相應配件同樣要儲備齊全, 另外鋼管的相應規格應當選擇Φ48.3 ×3.6mm作為標準規格, 如鋼管出現變形、 彎曲、 銹蝕等情況則不可使用, 鋼管以及其扣件必須經過相關檢驗, 檢驗合格后方可進行使用。 最后要選擇兩側模板, 其規格應當選用14 對拉螺桿并選擇規格為Φ48.3 ×3.6mm的鋼管背楞。
首先選擇將土回填至地面墊層底。 對基礎的土層要選擇分層夯實的方式, 以保障夯實密度不得小于0.94, 并且在這其中澆筑的強度應當為C15, 厚度選用100mm的砼作為基礎地面的底部墊層, 接著在進行施工模板工程, 在立桿下方應當設置一個長度大于兩跨、 寬度要在200mm以及厚度應為50mm的通長木墊板。 在模板支撐架所屬的地面墊層外部要設置一個截面尺寸為20cm×20cm的寬大排水溝, 避免出現地基土承載力不合格的情況出現。
由于構造是否符合相關標準嚴重影響到滿堂支撐架的質量, 所以相關規范中嚴格規定了立桿之間的間距要小于1.2m, 步距應當小于1.8m, 頂層水平桿的中心線距離支撐點間的具體長度要低于0.5m。
對于高支模大梁以及頂板下立桿的設計原則而言, 其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應當首先選擇應用整根的通長鋼管。 如果要應用兩根鋼管進行豎向連接, 那么就只能選擇對其進行一字扣件方式進行對接, 接頭的部分要根據步架的方式進行錯開, 立桿要應用對接的形式, 并且其對接的接頭部分要按照相對豎向或是某種水平方向的方式錯開, 錯開的距離要大于500mm,對于不同接頭的中心而言, 其與主節點間距離同樣應當小于步距的1/3。
處于梁底的不同類型的立桿間距離應當符合其與板底立桿之間的距離模數, 處于梁底的水平桿要與板的滿堂支架間的水平進行連通設置。
U型頂托螺桿在伸出鋼管頂部時這一距離應當小于300mm, 在插入立桿以內后, 這一長度應當大于150mm, 在實際應用過程中, 這一螺桿的設計外徑與鋼管的內徑之間的空隙一定要小于3mm, 同時在進行實際安裝時應當遵循上下同心的安裝原則。
1) 首先是針對于超高模板的支撐架, 除開應當在立桿的外側由下至上設置保持豎向的連續式剪刀撐以外, 還應當根據縱橫的方向在每隔十米左右的位置, 設置從下方至上方的連續豎向剪刀撐, 并且要選擇適當在剪刀撐所在的部位的中心區域、 頂端區域以及掃地桿等設置水平剪刀撐。 同時也應當選擇在相鄰的縱、 橫向兩個豎向設置連續式剪刀撐; 2) 其次應注意剪刀斜撐桿與地面之間的傾斜角應當盡量保持在45 ~60°之間; 3) 在進行剪刀斜撐桿搭接環節時,應當注意搭接的長度不可小于1000mm, 并且要盡量選用兩個以上的旋轉扣件進行固定工作, 鋼管的端頭與其兩端扣件之間的距離應當不小于100m。
1) 應當按照每步之間的距離來設置雙向水平桿,進以確保兩個方向之間可以擁有足夠的設計剛度;2) 在連接掃地桿與水平桿的過程中, 應當選用對接方法, 相鄰的兩個桿件之間的對接接頭的位置要避免在同步以內, 另外對接的接頭應當順著豎向的方向錯開, 這一距離不應大于500mm, 同時處于各接頭中間與主節點之間的距離應當盡量小于步距或是跨距的1/3; 3) 為了避免出現支撐架穩定性不足的情況, 應當適當增加高支模支撐架的穩定性。 應選擇對滿堂支撐架在支部的四周以及結構柱等位置進行較為剛性的連接, 連墻件之間的水平間距應當盡量選擇在6 ~9m之間, 其豎向的間距應當保持在2 ~3m之間, 這樣就會讓現有的結構點在設置過程中, 保障承受力以及壓力的固結點合理, 可以利用已經完成澆筑的構筑物進行水平桿的連接工作。
對于梁混凝土澆筑工作而言, 應當選擇利用通過跨中向兩端為基礎進行合理的對稱擴展的澆筑方式,在進行板混凝土澆筑的過程中應當采用通過中間面向兩側進行對稱擴展的澆筑方式。 具體的澆筑方法如下所述: 首先施工單位應當使用一臺混凝土汽車輸送泵通過與人工振搗的方式相結合開展同步澆筑工作, 在實際澆筑過程中應當充分保障混凝土可以對稱澆筑,以保障不會對支撐架體產生水平方向的動向荷載。 施工單位應注意在混凝土澆筑的過程中對這一施工過程進行嚴格監督, 派遣專人監護, 重點注意檢測支撐系統是否出現變形。
為了深度保障模板支撐體系可以擁有良好的穩定性, 所以應當在針對每一段落的混凝土澆筑施工前,提前預訂澆筑中間框架柱工作。
在開展混凝土澆筑工作的過程當中, 首先應當遵循 “先深后淺” 的基本原則, 簡單來說也就是, 首先對柱以及大梁進行澆筑, 其次在開展針對頂板的澆筑工作, 特別注意的是, 對于柱以及大梁而言, 必須對其下料以及振搗等環節進行分層工作, 每一層下料的厚度都不應大于50cm。
應當選擇澆筑過程當中的45cm×90cm以及40cm×110cm兩部分的大梁當做檢測過程當中應當重視的關鍵點, 同時布設沉降、 水平位移觀測點, 其數量分別是6 個和10 個, 沉降觀測點在布設的過程中應當盡量選擇應用在大梁的跨中底部橫桿上, 同時要注意一定要做好所設置檢測點位的標記。經過較為嚴格的監測過后得出結論, 該工程的高支模支撐系統是符合標準的。
針對與模板支撐架的實際水平拉桿步距而言, 其應當小于1.5m, 同時在實際工程進行過程中, 在每步、 每跨處都應當雙向化設置水平拉桿。
應當選擇在結構層高10.2m的模板支撐架中間應當在水平拉桿的中心位置增加設置縱橫向的水平拉桿。
在實際施工過程中, 一定要嚴格按照相關規范設置模板支撐架的固結點, 同時對于擁有結構柱的區域, 應當在豎向間距兩步架高以及在建筑的結構柱之間合理設置一個鋼管抱柱的合理固結點。
在搭設模板支撐架以前應當根據合理規范通過施工員對一線施工人員嚴格做好相關的技術交底工作。
在高支模施工的實際過程當中, 應當選擇針對大梁為具體驗算對象, 以此來檢測全部施工成果是否安全, 在理論的驗算以及實際的實踐下證明這一支撐系統是較為安全的。 相關的施工人員應該結合工程的實際情況進行探索分析, 以保障高支模施工技術可以得到進步, 也同樣為我國建筑領域的不斷進步作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