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姝潤
王晶作為香港電影圈中最著名的商業片導演,“香港鬼才導演”“娛樂之王”等都是世人給予他的頭銜。在他30多年的電影生涯中,幾乎兼職演藝圈所有職務,也幾乎涉足了香港影壇所有類型的片種,幾度引領香港不同時期和不同電影類型的潮流。王晶從1981年《千王斗千霸》開啟了引領香港賭片電影的新潮流,以“賭”系列商業片引發香港影壇對電影娛樂性和利潤性的追求。
香港傳統文化。香港文化根植于中華傳統的嶺南文化,與儒家傳統和內陸所保有的守舊農耕文化有所區別,嶺南文化以其更開放的視野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的氛圍。自鴉片戰爭以來,西方的海洋文明強勢植入香港,在中西文化發生的碰撞之下,香港逐漸形成了其功利、通俗的獨特現代文化。
近代以來,由西方殖民者控制下的香港對大陸內地所倡導的厚重歷史感和承襲傳統文化的傳統逐漸擺脫,快速地接納著現代文化資源。由于缺少深厚歷史文化給養,香港長期呈現出一種功利化、大眾化的現代商業文化。在此文化背景下,香港傳媒業極度繁榮,大量報社、出版社、電臺、電視臺涌現。香港報紙上廣告投放占據較多版面,來獲取最大利潤。香港媒體大篇幅報道娛樂新聞,標題辛辣夸張,引人入勝,以迎合大眾娛樂心理。
除了傳媒業,香港的宗教習俗和生活也日趨功利化。香港的教派和寺廟眾多,香火旺盛,無論是商人還是警察,都供奉自己信仰的神靈以祈求保佑,禱告除了平安健康以外,更多的是祈求旺財和事業興隆。許多港人還迷信風水,把個人事業興衰枯榮都和風水掛鉤,相信所有人世方位都由風水控制。《新報》在每日專欄中刊登當日的宜行與禁忌,見有名的看相算命先生甚至要長期排隊。
“馬雀”文化也是香港市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指賭馬,“雀”指打麻將。每年的馬會是香港的一大盛事,港民大多或多或少地選擇押注,并密切關注賽馬情況。同樣,麻將押注現象也被展現在許多的香港電影中,許多嗜賭如命的人整天泡在麻將館中,以獲得由運氣眷顧而來的金錢和獲勝的娛樂快感。大眾化、普遍化的迷信及娛樂行為下掩蓋著商業化的本質,功利主義風尚日益猖獗。
消費主義盛行。在西方社會中,消費社會是西方現代工業社會發展至中后期時產生的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在工業社會發展后,生產力足以提供大量的物質財富供人們消費和使用,人類陷入琳瑯滿目的物質世界中。然而,物質資料仍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在供不應求的消費刺激下主導生產發展,使社會形態由生產型向消費型轉化。香港也在西方殖民擴張時期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一員,在世界潮流的影響下形成大眾消費主義。由此,在電影界以獲利為主要目的向大眾銷售的商業文化正在強烈地沖擊著不能滿足大眾市場大批量生產要求的文藝,商業片對文藝片的排擠愈發嚴重。
回顧王晶的影壇經歷,其參與制作的影片達200多部,電影取材涵蓋賭片、武俠片、警匪片、愛情片、三級片,涉獵廣泛。在他“賭”系列電影導演初期,《千王斗千霸》集搞笑、賭、功夫等多種元素于一體,是王晶執導的開山之作,名列1981年香港十大賣座電影的第九名。由此奠定基礎后,王晶逐漸嘗試更多的題材,雖然很好地體現了王晶執導商業片的才能,然而并沒有使其獲得顯著的名聲。
王晶電影事業的全盛期伴隨著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一起到來。1989年王晶推出的《至尊無上》和《賭神》開創了香港電影史上長達十數年的賭片風潮。隨后,王晶乘勝推出《賭俠》等10部賭片,這一時期成為王晶“賭”系列電影的高產期。
然而,在1997年全亞洲爆發金融危機的背景下,與經濟緊密相聯的香港電影遭到重創。此時正值香港回歸后,依托著內陸市場的廣闊需求,大量香港電影人“北上”謀求新的發展,王晶就是其中一位。王晶在此階段沒有局限于電影業,也向電視劇行業擴張,但在向內陸推出的影視片中沒有他最經典的賭片,可謂是小心翼翼的試水階段。而在香港方面則繼續推出《雀圣》等賭片,并在影片基調上加以創新。從2009年開始,王晶加快了進軍內地電影業的腳步,在部分影片中少量展現了香港電影的“賭”文化。真正在內陸實現“賭”系列電影延續的是2014年面世的《澳門風云》,春節檔的三部電影使王晶成功實現賭片的內陸轉型。
《澳門風云》與王晶以往的“賭”系列商業喜劇片不同,為了迎合內地觀眾的要求及通過制片審核,王晶對電影進行多次刪改。在《澳門風云》系列電影中,王晶在保留賭片一貫的策略中也加入許多創新手法,為“賭”系列電影轉型注入新的活力。
王晶的賭片在有效的凸顯賭元素的基礎上,以喜劇基調作為搭配,融入拼貼、嘲諷、重復、巧合等手法,在向觀眾輸出賭博刺激的同時也極力渲染喜劇筆墨,將驚險與爆笑巧妙結合。時隔20多年,《澳門風云》再請“賭神出山”,在電影中,王晶帶領觀眾重新回顧香港經典賭術的絢爛技巧,但大大減少了賭博的故事情節,在電影中增加人物感情戲,擴大故事情節架構。如《澳門風云2》中,“魔術手”石一堅在與國際洗錢集團DOA的博弈中意外遇到一生摯愛莫愁,卻發現莫愁才是DOA幕后黑手。與以往的賭片不同,影片在延續第一部“江湖奇俠與香港警察聯手打擊犯罪”故事線的同時,拓展故事脈絡和敘事內容,在凸顯精湛賭術的同時也展開反派的報復、凄美的愛情和溫馨的親情。
對于賭片,王晶在人物形象方面也有所改進。在1989年的《賭神》中,周潤發扮演的賭神總是很酷的樣子,固定的黑色風衣、白色襯衫和大背頭,搭配標志性的動作:吃巧克力和轉動翡翠戒指。而《澳門風云》中的發哥則更加生動有趣,賭牌時總掛著賊兮兮的笑容,會以口技模仿槍聲來戲弄與他合作的警察,會和牛牛講粗俗的玩笑。王晶徹底將“賭神”拉下神壇,使之成為鮮活的、耍寶的人。
此外,在表現形式上,王晶在影片中添加了新時代的熱點和發展標志,如《澳門風云》中的機器人傻強、手機遙控的遠程安保系統,牌桌上的斗地主和打麻將的風格也隨著內地觀眾喜好而改變。以新的元素和賭術混搭使用,展現了一場多元化的視聽盛宴。
雖然由王晶導演的大量“賭”系列電影,絕大部分都收獲了高賣座率。然而,對其賭片電影的質量卻始終眾說紛紜,褒貶不一。包括《澳門風云》在內的賀歲商業喜劇片在支持者看來,富有歡樂、熱鬧,為新年的帶來生氣。而批評者則指責“賭”系列電影元素復雜、剪輯混亂、情節不完整、低俗無趣又毫無邏輯。不論如何,從收益效果來看,王晶導演的賭片總體而言是成功的,既有經濟上的獲利,又有文化傳遞意義上的非凡成績。
在香港異常發達的商業社會影響下,商業電影一直以來長期占據香港影壇的半壁江山,電影用多種元素堆砌出的場景和內容實際上是對香港市民文化的反映。王晶的賭片電影能將多種世俗文化巧妙雜糅,“賭”系列電影以市井階層的賭牌日常為文化根基,融入社會主流娛樂信息,兼容言情、動作、科幻、搞笑、黑道。雖然其中不乏低俗色情,但也正是通過王晶的鏡頭反映了香港真正的主流消費心理,有效地向外界傳達香港社會大眾文化的真實需求。
電影作為文化軟實力輸出的載體之一,賭片也成功向世界宣揚香港自身的獨特魅力,將香港文化推向全球。王晶的“賭”系列電影以粵語為主要表達形式,融合香港當下流行語,體現香港本土語言特色。在《澳門風云》系列電影中,王晶再一次向人們展現了香港發達的都市文化、威脅經濟秩序和人身安全的香港黑道以及為維護世界治安而英勇付出的香港警察。賭片不僅僅富有娛樂效果和審美意義,也在向世人昭示著王晶身為香港人的文化驕傲與自信。
雖然有不同于文藝片的胡鬧和混雜,不可否認的是,王晶的賭片對香港電影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口味新鮮,富有生氣。盡管大多數人希望王晶的商業喜劇片能夠在故事情節的編排上更加考究,為觀眾負責。筆者認為,不限于“賭”的題材,王晶的個人風格獨一無二,既然他仍在享受自我、無視“爛片導演”的頭銜,那便隨他去。他選擇了無視口碑,未來就以票房說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