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富強,人民富足。普羅大眾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豐富。其中,曾經人們可望不可及的貴族樂器——鋼琴,有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社會的迅猛發展,相關的文化產業對鋼琴演奏人才的需求也就越來越大。同時,各個用人單位對鋼琴演奏人才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他們不僅僅要掌握熟練的獨奏技能,還需要掌握鋼琴伴奏技能來填補市場空白。這一現象的出現,對教育行業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許多藝術類院校紛紛開設了“鋼琴藝術指導”“鋼琴合作”“鋼琴伴奏”等專業或課程,來加強學生這方面的技能。
【關鍵詞】鋼琴;合作;藝術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7-077-03
【本文著錄格式】張曉曉.藝術類高職院校“鋼琴合作課”之初探——以湖北藝術職業學院音樂學院“鋼琴合作課”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1,9(17):77-79.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中國藝術職教學會課題《藝術高職“鋼琴合作課”的教學實踐與研究》(課題編號:CEFA2018043)研究成果。
一、“鋼琴藝術指導”專業在國內外藝術院校的開設情況
什么是“鋼琴藝術指導”(pianoforte accopagnamento)?顧名思義,是從事某一種藝術門類指導的工作者。它可以體現在聲樂、器樂、舞蹈、合唱、室內樂等方面。
在國外藝術類院校與文藝團體中,“藝術指導”所要具備的綜合素養非常高。他們應該掌握鋼琴演奏、聲樂、器樂、指揮、視奏、語言、音樂史論等方面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
在實際藝術創作中,這些藝術指導們所起到的作用,不僅僅是伴奏而已。他們更多的是在樂隊指揮排練前或教授授課前,帶領演唱者(演奏者)們進行排練,扮演著一個“副指揮”的角色。他們能對演唱者(演奏者)的語言、音準、處理、技術、風格等多方面加以指導。
國外的藝術院校對“鋼琴藝術指導”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清晰,定位精準,教學體系完備,師資力量雄厚,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及其他歐洲國家,從碩士到博士的各個教學層次,都培養出了大批高精尖的藝術人才。
在中國,這個專業的起步較晚,還處于學科建設的萌芽期。就“鋼琴藝術指導”專業而言,目前國內開設該專業的藝術院校和綜合類大學并不少。如武漢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在本科層次開設了“鋼琴藝術指導”專業。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等,在碩士層次開設了“鋼琴藝術指導”專業。
從人才培養目標來看,與之匹配的課程,不光是鋼琴演奏技能課程,聲樂伴奏、器樂伴奏、語言、語音、曲式、指揮、和聲、視奏、室內樂等課程,都應該融入進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領域也歷經了二三十年的發展與變革。
國內的一些藝術院校,真正做到了教學體系和課程設置方面與國際接軌,成為該專業的“領頭羊”。其中,中央音樂學院將專業定位在“歌劇藝術指導”,還保留了“聲樂伴奏藝術”“器樂伴奏藝術”等專業的課程設置。在保留傳統課程的同時,將專業類別更加細化,使該校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更加清晰明確。
而在部分藝術院校和綜合類大學藝術學院中,對“藝術指導”“鋼琴合作”“鋼琴伴奏”這三個名詞的界定不清晰,課程定位上也較為模糊。
“鋼琴藝術指導”專業,存在師資隊伍匱乏,教學不規范,體系不完善之亂象。
曾經有一種奇怪的現象認為,鋼琴獨奏彈不好的就去彈鋼琴伴奏,做藝術指導很簡單,能伴奏下來就行。
這種錯誤的觀點,導致該學科的建設在有些學校中不被重視,進程緩慢。學生對自己專業的認知也存在偏差。他們沒有真正掌握指導演奏(唱)者的技能,缺少相關的舞臺實踐經驗。
這種現象的產生,實際上歸結于這些院校,將專業課程定位到“藝術指導”上。人才培養方案與學生的職業需求未能形成有效對接。這種培養模式與課程定位,筆者認為是有待商榷的。
隨著專業的發展與推進,上海音樂學院對該專業重新進行定位,將專業名稱改為“鋼琴合作藝術”。
二、“鋼琴合作藝術”的概念與湖北藝術職業學院“鋼琴合作課”的開設背景
“鋼琴合作藝術”(Collaborative Piano),這一概念是20世紀中葉,加拿大籍鋼琴教授Gwendolyn Koldovsky于美國加州大學音樂系所提出。她創立了全世界第一個專門訓練“鋼琴合作藝術”領域的系所,提出了“鋼琴合作藝術”這個名稱定位。由此逐步開啟了 “鋼琴合作藝術”教學的發展。
“鋼琴合作藝術”課程,是鋼琴演奏專業中衍生出來的一門合作性的表演藝術,其包括與聲樂、器樂、舞蹈等專業門類的合作。
該專業在國外的培養方向主要側重在聲樂和器樂兩個方面,即鋼琴與聲樂的合作、鋼琴與器樂的合作。
既然是“鋼琴合作”,那么訓練的重點不在于獨奏,而在于“合作”。
此時的表演者與鋼琴伴奏者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這要求鋼琴伴奏者不僅要有扎實的演奏功底,還要有豐富的伴奏經驗、應變能力和合作意識。
從社會文化產業部門的需求來分析,他們需要的是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這種需求是剛需,且非常迫切。
如今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將職業教育的目光聚焦在應用型人才的培育上。職業院校近年來也在積極認真地思考,進一步找準教學定位。
湖北藝術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我院)領導具有較強的前瞻性與先進性。他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這一門類的學科。從職業教育的特點出發,遵從它的屬性,我院認為“鋼琴合作藝術”目前還不適合作為高職院校的一個專業來發展,但可以作為專業方向下的一門課程進行學習。
在課程開設初期,對同類院校的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是:在高職辦學層次的藝術院校中,將教學視野放在“鋼琴合作”的幾乎沒有。更多的是偏重培養“鋼琴伴奏”人才。我院認為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不能只著眼于能夠粗淺的彈彈伴奏。高職的培養模式不是精英教學,但也不能是底端教學。要盡量避免學生專業技能的單一性。就藝術類高職院校生源水平而言,學生具備一定的演奏技巧。但不如音樂學院的學生那么“專”與“精”。想要培養學生除鋼琴獨奏外的技能,就要將教學重點放在“鋼琴合作”上。所以,我院于2013年將“鋼琴合作課”確定為實用鋼琴專業方向學生的核心課與必修課。
三、湖北藝術職業學院“鋼琴合作課”課程建設情況
(一)初期階段
課程開設初期,沒有同層次院校的教學經驗可以借鑒,更不能套用音樂學院那種教學模式,成為“本科院校的復制品”。
教師團隊在沒有任何體系和依據的情況下,“摸著石頭過河”,開始了第一輪的教學初探。
應該如何定位這門課程?授課方式、課程標準是什么、評價體系又是什么等,成為學院領導和團隊教師一直在思考與摸索的問題。
從我院實用鋼琴方向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將“鋼琴合作課”安排在學生專業學習的第三學期,教學周期為三學期,共計一百零八個學時。
基于專科的學制限制,課時有限,且文化產業市場中,聲樂伴奏的人才缺口較大等因素,將課程的主要內容確定在聲樂伴奏。
起初學生沒有進行行政分班,各班主修鋼琴的學生不多,教師的教學較易開展。從第一屆學生的課堂授課情況與反饋來看,學生對“合作課”了解少之又少。他們并不清楚這門課到底是教授什么內容,需要做什么,課程內容對其專業上有何幫助和益處。
以往多數學生認為,“鋼琴合作”就是“合鋼琴伴奏”。這種理解是不正確的。在授課教師的耐心講解后,學生對這門課程有了基本的認知。
對這些學生來說,彈奏譜面較簡單的聲樂伴奏作品不難,難的是“合作”。
學生們起初不會演唱聲樂作品,不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沒有查閱文獻與資料的習慣。所以,他們的合作,只停留在伴奏合上去的層面。
在授課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知道了什么是“鋼琴合作”。它要求合作者在合作中,與演唱者保持高度的默契,要對聲樂作品非常熟悉,自己的地位與演唱者同樣重要。
在第一屆學生中,不乏有專業演奏能力強的學生;但他們對聲樂伴奏應該怎么處理才能達到要求,了解甚少。
實際上,這是另外一門學科。在觸鍵、踏板、音色、呼吸等方面,都與獨奏有著天壤之別。
比如有一位學生在伴奏時,將踏板隨意踩放。他不清楚踏板的選擇與運用,要根據聲樂作品的需要來完成。經過老師的點撥,學生明白了,原來聲樂伴奏曲目的彈法,與鋼琴獨奏完全不同,也有其講究。
他們逐漸發現,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補充了專業課堂中知識輸入的單一與不足,學到的技能更加實用與全面。
(二)分層教學
2017年,學院對學生的行政分班進行了調整。將有意愿和有能力學習鋼琴專業的學生,集中在一個班級,以便管理。
這種分班制度,大大提高了學生管理的效率。學生專業學習的氛圍愈加濃厚。至此,“合作課”的課堂人數也成倍的增加。從以前的幾個人,增加到了20~30人左右。
根據學生人數,音樂學院對教師團隊重新整合。根據學生的專業能力,按高中低進行了分層。
在分層教學周期中,“合作課”團隊教師積極進行教研交流,確定了三個教學模塊。她們對課程的教學思路進行梳理,提煉出每個學期的重難點。
教學中,教師們發現,分層教學的優點是:可以根據每組學生的能力,選擇適合他們的曲目,因材施教。教師不必因為其他能力較弱的學生,而放慢教學的步伐。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鋼琴專業的學生與其他班級的學生,沒有更多的交流機會,這些學生很難找到能幫他們演唱的同學,與之合作。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合作課”的教學加大了難度。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團隊變化了教學形式。要求學生在平時的練習中,同組同學之間結成對子,互相幫唱。這種方法,不但加強了學生對聲樂作品的熟悉程度,創造了相互觀摩的機會,也促進了同學間的相互學習。
學生通過兩年聲樂合作的學習,舉一反三,將合作技能運用到了工作崗位上。
其中幾位優秀畢業生,已經在我院舞蹈學院的課堂上,承擔起了伴奏老師的工作,成為舞蹈學院鋼琴伴奏教研室的“骨干教師”,獲得了舞蹈學院師生的高度贊揚。
(三)分組教學
分層教學后,學生“合作課”的學習狀態基本趨于正常。大多數學生能跟著教師課堂內容進行練習。但是,實踐的機會太少。以致于學生對這門課學了怎么應用,到哪里去應用產生了困惑。
教師團隊在2018年年底申報了中國藝術職教學會課題。希望以課題為載體,對“合作課”的教學進行大膽改革與嘗試,以期達到將“合作”落到實處。
課題研究期間,聲樂教師先將學生按唱法,分成民族唱法組與美聲唱法組。“合作課”團隊教師將鋼琴學生,按專業程度的高中低進行分組。然后再安排這些學生分別結成對子,點對點的來完成“合作課”教學任務。聲樂老師先擬定出課堂需完成的作品,鋼琴合作課教師再對作品進行整理,在課堂上進行分析與講解。待學生的伴奏熟練以后,再進入到聲樂教師的課堂。這一大膽的嘗試,讓鋼琴教師與聲樂教師,從不同的視角來發現并糾正了學生在合作中出現的問題。
四、差距與思考
2013年至今,“合作課”已經過了八年的教學積累。
在這八年中,教師團隊經常進行討論與觀摩。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的調整授課形式與內容,希望學生能更好的吸收并掌握相關技能。
但在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中,也發現諸多的不足。在鋼琴學生進入聲樂課堂時,其在完成伴奏譜的彈奏方面,沒有太大的問題。學生的態度也非常認真。但是,他們對聲樂作品的熟悉度,演唱者的演唱規律、音樂處理等方面,沒有做太多深入的研究。課堂上除個別能力較強,對自身專業要求較高的學生能有較好的呈現外,其他學生還停留在合上伴奏、不彈錯的層面。他們對“合作”技能的掌握還遠遠不夠。
“合作課”的教學重點既然在聲樂伴奏,那就應該與我院的聲樂課堂緊密連接,與聲樂教學作品環環相扣。然而,目前的教學還是各自為政,沒有達到有效的對接。以致于鋼琴學生彈的作品,沒有聲樂學生來演唱;聲樂演唱的學生,沒有鋼琴伴奏。隨著學生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舞臺實踐的次數也隨之減少。
反思今后的教學,針對目前學生的專業水平和認知能力,除了盡可能對照專業能力來選擇作品,還可把教學比重做一些調整。
比如:每學期的教學內容中,將部分作品“精練”,其他作品“通識”。給學生賞析一些作品。這在一定程度上,除了加大學生對聲樂作品的積累,培養學習遇到同類作品時的分析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與鑒賞能力。
在教學曲目的選擇方面,盡可能涵蓋到各個人聲聲部。讓學生學習到各個聲部作品的伴奏方法,擴寬學生的曲目積累量。
五、教學內容的延伸
目前,一些舞蹈專業院校和藝術團體在基本功訓練中,仍然保留傳統的鋼琴伴奏模式。
舞蹈課堂對鋼琴伴奏曲目的難度要求不高。教師為了讓舞蹈學生的訓練不枯燥乏味,在每節課伴奏音樂的安排上會多些變化。這種情況下,鋼琴伴奏的曲目量就會隨之增加。舞蹈合作技能對專業程度不那么深的學生來說,是個非常好的實踐機會。 學生們只要愿意積累,多練習與實踐,對視奏與即興伴奏能力也會有很大的提高。
筆者還認為,“合作課”課堂的教學內容不應拘泥于聲樂伴奏這一個方面,還可拿出部分板塊在舞蹈合作上。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合作技能,開拓更多的就業路徑。這才是將職業教育的本原真正落地、做實。
六、結語
回顧這幾年的“合作課”教學,我院這門課程已經在同類院校開辟了先河。要做出特色,成為標桿,還需要團隊老師們的繼續努力。還要打開思路,勇于創新。以此次課題為依托,進一步修訂課程標準,完善評價體系,爭取在不久的將來完成高職鋼琴“合作課”的教材出版,真正將藝術高職“鋼琴合作課”形成體系,做大做強。
參考文獻:
[1]李燕宜. 淺談鋼琴合作之教育——以美國為例[J]. 音樂研究,2012(17):103-132.
[2]吳昊. 中、俄、美三國合作鋼琴專業學習之比較——兼訪迪姆希·巴赫教授[J]. 鋼琴藝術,2020(6):4-12.
作者簡介:張曉曉,湖北藝術職業學院音樂學院鋼琴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湖北省音樂家協會會員,湖北省音樂家協會鋼琴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