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勇
關鍵詞:認識生活? 感悟生活
隨著教育形勢的發展,各種急功近利的心態,“扁平化”的視角和速成化的思維導致了小學語文常態化課堂教學中忽視了過程和體驗,出現直接關注結果的錯誤視角。而談到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性、生成性體驗,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作文教學。人們往往只關注孩子的作文如何?但這只是一個結果,并不代表孩子真實的習作思維和習作水平。因為迫于課業負擔,如果孩子沒有真正愛上習作,不理解習作的要義,沒形成習作的思維,那么孩子交上來的作品也只是“依葫蘆畫瓢”,甚至直接抄襲應付了事。因此,孩子習作不好,尤其是中年級的孩子剛剛接觸正規的作文,(三年級之前只是寫話訓練)其能力不足,沒有對習作產生興趣,還真不能怪孩子,需要從教師授課的方式和教學思維上找原因。
下面我就結合自己在實踐中的體會,重點從下水文對中年級孩子習作的指導作用談談我的認識:
對于剛剛接觸正式作文的中年級學生來說,老師口中:“有意義、有價值、感興趣”這一類的要求,這些只有八歲的孩子可能是一臉迷惑的:什么是有意義?怎樣的事才算是有價值?感興趣的事不就是玩游戲嗎?然而當孩子們把自以為符合要求的材料寫下來的時候,老師可就傻眼了。因為對于孩子來說,他們的價值觀,他們對材料是否有意義的標準完全和成年人的標準不一樣,所以如果我們只關注寫作的結果,可能會出示一篇自己以為符合標準的優秀作文范例給孩子們閱讀,然后是各種模仿的指引。老師可能還會對著自己引導孩子們用“依葫蘆畫瓢”的方式寫下來的作文沾沾自喜地自詡:“瞧,這種方法簡便快捷,好走、省事。”相信正在使用這種常態化習作教學的老師不在少數。那我們嘗試反思一下:既然這樣的方法那么好,為什么上公開課時我們又不敢拿出來公開展示呢?相信這些老師是心里明白的:用扁平的教學思維引導學生寫作,直接跳過了對生活的認識、感悟和提煉。長此以往,學生離開了作文書,寫作便難以為繼。孩子就像吸食鴉片一樣丟失了寫作的魂。沒有興趣培養、缺乏生活感悟和提煉的習作指導課并不能真正讓孩子愛上寫作!而且從此寫作就真正成為了壓在孩子們肩上可怕的包袱!
談到這,不得不使我想起我的兒子三年級寫作文受困時的情景:晚飯時,兒子突然問我:“爸爸,今天老師叫我們寫一篇以父母對自己的愛為主題的作文。我想來想去覺得天天都這樣過,沒什么好寫的呀。”
聽了這話,我不禁為心大的兒子感到傷感,于是我放下筷子對兒子說:“兒子,這個世界上不缺乏美,只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只要你平時用心觀察,父母的愛無時無刻不陪伴著你。”說罷,我口頭給兒子創作了一篇題為《愛齒》的作文,大意是:作為父親,吃飯時遇到有骨頭的菜肴,我總是默不作聲地把肉留給兒子吃,自己啃骨頭上的肉。兒子在上幼兒園的年齡時,我曾經因為啃食雞腿骨上的剩肉把左側的磨牙給咬斷了。兒子一直有玩扮演牙醫給父母檢查牙齒的游戲。當發現我的斷牙時,我講起了這段往事,兒子心疼了,摸著我的腮幫問:“爸爸,吃東西還疼嗎?以后不要再吃骨頭了。”……
故事講完,我對著眼中泛起淚光的兒子問:“兒子,你想哭嗎?”
“嗯。”
“為什么?”
“因為我想到爸爸為了給我吃肉不卡骨頭,自己啃骨頭,結果把自己牙齒磕斷了,我心疼。”
“是的,這就是藏在生活中讓你感動的細節。因為爸爸愛你,所以爸爸選擇啃骨頭。因為你愛爸爸,所以你覺得心疼,想哭。這就是藏在生活中的父母對你的愛。懂了嗎?”
經過這事,兒子明白了什么叫感動,什么叫有意義,什么叫愛的故事。同時,在我的啟發下,他養成了用小筆記本記錄下“藏在生活中感動的細節”的習慣。
通過對一篇“下水文”的感悟,兒子開始懂得用發現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去積攢寫作材料。對于剛剛學習寫作的中年級孩子來說,學會認識生活中的“真、善、美”,懂得從中汲取營養并記錄下來。這種感悟生活,積攢寫作素材的興趣和習慣的養成不是比孩子用“依葫蘆畫瓢”的方式模仿下來的幾篇作文更有價值嗎?
其次,下水文的主要作用并非讓孩子們直接抄錄或者模仿句式完成寫作。更重要的是啟發學生從下水文中領悟觀察的角度,布局謀篇的巧妙和寫作技巧對于提升作品質量的作用。
對此,讓我們用一位專家的習作示范教學案例來探討:多年前,我有幸聆聽一位習作指導專家的課。
課始,專家滿臉笑容地走進課室作自我介紹,也讓同學們作自我介紹。然后讓聆聽的孩子各自講述自己在課始的觀察。專家一一歸納孩子們的觀察角度和觀察所得并引導孩子們對自己的觀察作評價。此后,專家出示自己關于這節習作公開課“下水文”的開頭部分,再讓孩子們根據自己剛才的所得所悟提出簡單的修改意見。到這里,我們不難發現,此時的“下水文”是在嘗試引領孩子養成學會觀察和發現的意識,習得總領開頭的寫法。然而,這一切全都在孩子們欣欣然的評論活動中不聲不響的進行著。
課中,老師故作神秘地表演起一個小魔術,孩子們看得津津有味。當孩子們都為其神奇的結果瞠目結舌時,老師再次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的所見和所感。可是,雖然孩子們對魔術過程說得很詳細了,老師還是不滿意。這時,老師再次讓孩子們讀讀“下水文”的中間部分,想想老師對同學們剛才的回答不滿意在哪里?這時,我們顯而易見地知道,專家在利用“下水文”讓孩子們在閱讀與比較中領會“點面結合,詳略得當,動靜態和人物細節描寫的組合”等寫作方法的運用對提升表達效果的重要作用。培養觀察與寫作的意識遠比寫出作品重要;讓孩子們在閱讀“下水文”中潛移默化地習得寫作方法的合理運用也遠比寫出作品重要!
至此,我們不難明白,“下水文”之于習作指導課的重要性。它是啟發孩子認識、感悟生活的載體;它是引領孩子學習觀察,習得寫作技巧和方法的手段;它更是讓孩子們遠離“寫作精神毒品”的工具。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當充分利用“下水文”的啟示、參考、拓展的作用,避免孩子走進“依葫蘆畫瓢”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