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木伙
感悟是一種體驗和理解。《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可見,“體驗和理解”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新要求,親身體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具體地說,學生從“數學現實”出發,在教師幫助下自己動手、動腦做數學,用觀察、模仿、實驗、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獲得體驗,并作類比、分析、歸納,逐漸形成被自己理解接受的數學知識。
如何在小學數學中開展感悟性學習、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創設情境,感知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
現實世界是數學的豐富源泉,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荷蘭數學教育家漢斯·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來源于現實,存在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數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學生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
如何讓現實與抽象的數學概念聯系起來呢?在教學時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教學中經常遇到的一些數學應用題,對一部分理解力較弱的學生來講,很難理解,不知如何下手解決,然后就是瞎寫一通,而一旦換成他們熟悉的生活情景或熟悉的生活事實,他們一下子就理解了,解決問題也顯得比較輕松。
筆者所教班級就曾經有這么一位學生,家里是做水果生意的,按我的理解,他算帳應該沒問題,可是恰恰相反,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隨口說了一句,買2斤梨子、每斤1元,3斤葡萄、每斤2元,我付10元錢,應找回多少?他倒是很快報出了結果,讓我十分的意外,后來,我就將他遇到難解的題目,盡量用水果方面的知識去代替,效果真不錯,漸漸地在應用題這方面他好象沒那么困難了。
由此看來,通過這些隨時隨地接觸的東西,用到了數學知識,學生對數學知識也就有了初步的理解,甚至能幫助他們學好數學。因此,作為數學老師要盡可能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在課堂上創設生活情境,讓他們充分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所以我們老師在平時教學中,可根據具體的內容,設計、布置一些與教材密切相關的實踐作業,如,“今天我當家”、“小采購員”等,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鞏固了課堂所學的知識,同時也讓他們體會到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停地在使用數學知識。
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算理、法則等都可追根尋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努力把數學知識向前延伸,尋求它的源頭。比如,“元、角、分”的教學時,大家都知道,很多孩子都有隨父母去超市買東西的經歷。因此,課堂上老師設計出超市的“小售貨員”的角色,則非常適合他們的需求,在這樣熟悉的環境和氛圍中,學生既能徹底地放飛自己的思維,投入自主學習狀態;又可在感悟中積極主動地去思索、去發現,從而掌握所學的知識。
教學實踐證明,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教師只要積極的創造條件,在教學中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為他們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幫助學習,不但可以使學生學起來更加感到自然、親切、真實,而且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心理體驗:生活中的數學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學生在這樣一個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學數學,必然會對所學知識產生更為濃厚的興趣,必能調動起學數學的興趣,學生更加樂于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非常容易地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二、動手操作,感知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
“兒童的思維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和思維的關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記得有這樣一句英語格言:“只是告訴我,我會忘記;要是演示給我,我就會記住;如果還讓我參與其中,我就會明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由此可見動手實踐的重要性。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即使是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雖然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但思維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感悟性學習就是要加強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會,會學,并在體驗中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同時由感性到理性,體驗到知識的形成過程。
三、重視應用,感悟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系生活,使學生明白,數學是有用的,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促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生活問題。
感悟性學習除了感官活動,還需要分析、歸納、推理等各種思維活動。沒有問題,就談不上研究和體驗,問題解決自然就成為感悟性學習最為重要的教學策略。學生在學習過程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通過對問題的解決,使得學生感悟數學思考的途徑方法,讓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學會用數學的眼光有效地解決問題。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老師既要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又要讓學生體驗到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帶來的愉悅和成功,逐步養成帶著問題的眼光觀察生活中的問題。
記得,吳正憲老師在教學平均數的過程中,有過這樣的問題:一個池塘的平均水深是1.2米,一個小孩的身高是130厘米,那么這個小孩在池塘邊玩有沒有危險。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探究,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可謂透徹。同時教師還可讓學生列舉各種平均數的事例,比如,時下最流行的各項娛樂活動以及體育競賽中,給參賽選手打分,最后如何計算選手的平均成績等都可用做教學的實例。從這些事例中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通過計算平均數可以反映事物的集中趨勢并進行比較,同時可以通過平均數來對某一事物的發展作為預測等。這樣的學習使得學生明了學什么,為什么學,以及怎樣學習,從而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所在。
感悟學習是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的一種教育思想,作為教師要確立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努力豐富學生對數學的感受和體驗,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中,使學生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造,在創造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