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南
走進新世紀以后,我國教育事業發展也進入一個新時期,在教育大發展、大改革的高潮中如何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和探討的課題。尤其是小學教育是整個國民教育的基礎,是培養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各種人才的基礎工程。我國約有2億的中小學生,有2557.5萬在農村,如何搞好農村教育,這是擺在國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農村教育量大面廣、基礎薄弱、任務重、難度大,是實施義務教育的重點和難點。所以探索農村基礎教育是當務之急的一件大事。為此,我對農村家庭教育問題進行了調查。
一、調查的方法和對象
調查與問卷,個別談話的方式進行。
走進我國華南地區,廣西崇左市大新縣福隆鄉營旺村,本村有553戶,有2250人。其中在校子女家庭有270戶,在小學的子女家庭有135戶,在校小學生140人。參加答卷的有120人,家長和子女各占一半。60名子女都是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學生。本人擬了兩份問卷,一份供家長填寫,一份供子女填寫。此外,我還到各班向班主任了解各子女在校的表現,還與10多位家長就教育子女的有關問題個別交換了意見。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家長方面:總的印象是,各位家長在思想上對子女的教育是重視的,愿為子女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希望子女有理想的出路,但是,他們由于文化程度較低和受職業的限制,對國家的教育方針和當前教育改革的發展情況了解甚少,用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精力不多,家庭教育的正反饋十分弱。具體表現在:
1.對子女升學和就業的期望高,但是競爭意識不強烈。問卷情況是:希望子女受何等教育的百分比是:高等教育30%,中等教育32%,初等教育34%,不表態4%。
在個別交談中,我問家長打算作哪些努力來幫助子女達到目標,有的說:“那就靠老師幫忙啰!”有的說:“子女肯努力,我們在物質上保證。”我又問:“如果孩子不能實現你的期望呢?”有大多數家長說:“考不上就算了,回來后再去廣東謀生。”可見,多數家長雖然有美好的期望,但是采取具體措施的很少。
2.教育、教養的水平偏低。一是教育、教養方面的知識缺乏。
二是為子女提供的學習環境較差。(3)對子女的精神需要給予少。
3.對學校和教師有較大的依賴性。問卷情況如下:家庭輔導子女學習情況,經常檢查并輔導的3.5%;一般性地過問的62.4%; 從不過問30.6%;不填的3.5% 。家校聯系情況:經常與學校聯系7.5%;參加家長會議48.5%; 很少聯系24%;從來不聯系20%。
家長也有苦衷。有的說農活忙,日出而作,日落而歸,而且勞累一天哪有精力輔導。更多的說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沒有輔導能力。我問一個高年級學生在家里學習遇到困難問誰?她說:“誰也不問,因為他們父母比我還差。”
子女方面:農村子女絕大多數熱愛學校生活,尊敬老師遵守紀律,希望學好本領,將來為祖國建設作貢獻。她們熱愛勞動,自主意識及自理、自主能力較強。但是,他們的學習習慣差,成績普遍較低,不少學生在學習中有自卑感,以至產生厭學情緒。
三、幾點建議和措施
1.學校和老師對農民及其子女必須有一個客觀的正確的態度
這些家庭及其子女存在著某些不足之處,是客觀現實,但是,我們是教育工作者,我們的任務就是做教育人、轉化人的工作,我們有責任去幫助他們。應該看到這部分學生的大多數,中學畢業后將直接參加經濟文化建設,把他們教育好,就是為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作貢獻。有了這樣的認知,我們就會采取積極的態度,對這些家庭的子女給予更多的包容和照顧、為他們排憂解難。學校教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主導作用,但是,學校不是孤立的、封閉的。要做好對學生的教育,學校教育必須與家庭教育協調一致,共同創造一個有利于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環境。因此,學校要深入細致工作,一方面,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積極因素,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家庭教育中的消極影響。
2.通過各種渠道,提高農民勞動者的教育能力,優化家庭教育環境
家庭教育不僅是“搖籃教育”,更是“終身教育”。家庭教育對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平時,農民專門用在學習有關教育方面知識的時間甚少。因此,向他們宣傳黨的教育方針,介紹科學育兒方法,根據家長實際情況提出針對性建議。可聘請有專長的家長當校外輔導員,協助學校工作,組織學生開展校外活動,通過跟家長聯系使他們熟悉學校生活、關心教育教學工作、關心孩子,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協調一致。
3.滿腔熱情,因材施教,加強農民子女的教育和輔導
第一,要從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二,要充分發揮學生長處,鼓勵他們自主全方面發展,應該引導他們多參加集體活動,為班集體、社會作貢獻,使他們在為集體、為他人服務中領悟到人生的真正價值,逐步形成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念。第三,加強勤儉節約,艱苦奮斗觀念的教育。
4.做好中小學的銜接工作
培養人是一個周期性較長的工作。小學階段是基礎教育,要抓緊抓好,初中階段更不能放松。這些學生在小學一、二年級與一般學生差距不大,進入小學高年級學習成績開始分化,進入初中以后,思想品德方面也出現分化。可見,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階段的教育尤為重要。中小學教師要抓好交接班工作,使教育不中斷、有的放矢地進行。
5.擴大農民教育觀念
絕大多數農民比較急功近利,重實惠,重眼前利益,他們往往把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看作是子女謀生和改變命運的手段,而不是謀生的條件或工具。正是在這種希望和強大的動力支持下,不少農民咬緊牙關,節衣縮食供子女讀書,但是他們發現子女升學無望和無培養前途時,便會感到繼續供子女讀書不劃算。另外,有的農民對國家《義務教育法》的規定了解不多,法制觀念薄弱,他們認為子女為自己所有,是否供其讀書完全是由自己決定的,政府和他人無權干涉。
6.加大《義務教育法》的宣傳和執法力度,使農村義務教育真正納入法制的軌道
人們對義務教育的種種思想和行為不但要通過宣傳和教育,還應該通過具有強制效力的國家《義務教育法》來規范和約束。要讓農民知道不供子女上學這不僅僅是思想觀念問題,而是一種違反國家法律的行為。農民違反《義務教育法》后,就要對之進行糾正和相應的處罰,從而增強農民供子女上學的責任感,維護義務教育法規的嚴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