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戰備
摘要:教師布置作業,數量要少而精,形式要多樣化,有梯度,針對性要強。教師批改作業要細,盡量面批面改,要把作業作為教師與學生溝通的一種手段。教師講評作業要淺顯易懂,舉一反三,方法要簡單易學,語言要生動有趣。
關鍵詞:數學作業???布置???批改???講評
布置作業、批改作業、講評作業是每名數學教師的必修課。但在現實中,不可否認,大量地存在著這樣的現象:
學生作業的題量大,機械重復多,學生厭倦,但作業質量卻不高。教師批改作業的次數多,但促進作用卻不大。教師講評的題不少,但遇到類似題時學生依然錯誤。
為何會出現這樣費力不討好的局面?我認為問題的癥結在于,數學作業的做、批、講出了問題,沒有抓住小學生心理特征,知識重點沒突出,難點沒突破。
一、布置作業
不可否認,多練能熟,熟能生巧。但重復地、機械地練習,讓學生做題疲勞,沒有興奮點,沒有興趣感,往往是應付了事,收效當然甚微。
為改變此局面,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根據知識點,重難點,布置幾道不同類型、不同梯度的題就行了。讓學生通過獨立地思考,獨立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這樣,作業的訓練檢測目的就達到了。
比如,西師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線段、直線、射線”這一節知識,主要知識點在于“掌握線段、直線、射線的特點”,因此,可布置這樣的作業:
1.基礎練習
(1)先在紙上確定兩點,再以這兩點為端點畫1條線段,然后量出這條線段的長。
(2)先自己在本子上畫一個點,經過這個點畫一條直線。
(3)先自己在本子上畫一個點,以這個點為端點向不同方向畫射線。
這樣,通過讓學生具體操作,就能理解線段有兩個端點,可以量出長度,射線只有一個端點,不能測量長度,直線沒有端點,不能測量長度。
2.深化練習
判斷,如果有錯,請指出錯在哪里。
(1)一條直線長7厘米。(2)射線只有一個端點。?(3)直線比射線長。
3.拓展練習
在下面圖中可以數出幾條線段?
練習題量適中,練習的題型豐富,既有基礎性也有挑戰性,練習用時不多,學生都會認真仔細地做題。頭腦清醒,精力充沛不疲勞,學生興致定不差,訓練效果一定好。
二、批改作業
筆者以前也和有的教師一樣,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來批改學生的作業,但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原因何在?
由于批改的量大,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下,必定輕視了批改的質量。批改作業的目的在于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情況,甚至還可以了解學生思想狀況,性格特征。教師只有精批細改了,才能真正達到目的。
怎樣的批改才是精批細改呢?那就是對學生的作業從頭到尾,字字入目。發現問題,哪怕是細小的問題,都要標注出來,最好是能抽出時間當面批改。當然,教師批改時,所標注符號表達的意思,一定要提前給學生做好約定,他們拿到自己被批改過的作業就知道哪里出了問題,便于修改。比如:
畫橫線——表示式子、句子錯誤。
畫圓圈——表示數字、符號錯誤。
打問號——表示看不清寫的是什么,不知道表達的意思。
打省略號——表示缺少了一些算式和步驟。
……
還要對學生作業下評語,或表揚鼓勵或批評,或提醒或建議。如有進步,書寫工整,小眼睛看清楚,記得帶上單位喲等,最后,不忘給學生的這次作業評出等級。告訴學生各等級代表的含義。
試想,當學生看到老師親切地批語,內心肯定激動萬分。一次作業就是一次進步。好的作業批改,其實就是師生的一次有效溝通。試想,如果教師批改的量很大,還能如此精細?如果天天被老師的批改狂轟濫炸,學生還會有心動的感覺嗎?或許早就麻木不仁了,難怪好些學生對教師批改后的作業,置之不理呢。
那么教師批改多少作業合適呢?筆者認為,教師可將學生的作業一分為二,一份課堂作業由教師批改,一份課外作業由小老師模仿教師批改,或由學生相互批改或自我批改。也就是學生的作業,教師只批改一部分,這樣教師就有充沛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備課、上課、輔導、精批細改作業了。
三、講評作業
學生作業的錯誤,在老師的講評中得到糾正。學生知識的模糊,在老師的講評中逐漸清晰。習題解答的方法,在老師的講評中得到掌握。可以說,老師的作業講評,猶如大師指點迷津,是讓學生開竅。
但在教學中,始終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的題型教師講評了多次,但學生依舊錯誤,遇到這種錯,可讓錯題學生自己講講他是怎樣想的,師生共同把脈弄清錯因,并指導這部分學生改正,并抄在錯題本上。防止下次再錯。講評多次后,學生還有問題,作為教師,就得好好總結總結了,究竟是知識點未過關,還是別的什么原因。是用操作來強化?還是對比辨析來強化?還是老師重新講解來強化?……
1、講評是不是淺顯易懂?
一個知識,一種解法,如果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學生理解和掌握就會相對容易些。
比如,學生在解答應用題時,對數量之間的關系往往不能正確地理解,我就在講評作業時,給學生總結出“巧變文字為符號”的方法。比如把數學信息中的“比”和“是”,轉換成“等號”,把數學信息中的“的”轉換成“乘號”,把數學信息中的“多”“少”,分別轉換成“加號”和“減號”。這樣,一些關鍵的表示數量關系的句子,就可改寫成文字算式。比如:就可把“小王的錢比小李的3倍多4元”,改寫成文字算式“小王=小李×3+4”。另外引導畫線段圖、示意圖、例表等形象直觀,都能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解決問題。
2、學生是不是專心地聽?
如果學生沒聽,或一只耳朵進,一只耳朵出,就是教師的講評再盡力,對學生的觸動都為零。因此,凡是教師講評時,要求學生必須專心地聽。
在促使學生專心聽上,教師要盡可能地讓自己講評的聲音抑揚頓挫,有吸引力,有震撼力。講評內容盡量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教師講評后,立即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復述,如果學生說不出來,就表示沒專心聽,要接受批評懲罰。還要讓學生把一些重要的、關鍵的、易錯的知識,記在筆記本或書上,這樣,可加深印象,促進記憶,就是遺忘后,也可通過重看,或重讀來回顧重溫知識。
3、講后的改和練是不是及時跟進?
不可否認講的作用,但更不能忽視練的作用。當針對學生的作業錯誤進行講評后,給學生自改的時間,改完后由小組長檢查改錯的情況。并及時布置相關的習題進行矯正練習。只有通過有針對性地強化練習,學生才會從錯誤的泥潭中走出來。如果只有教師的講評,沒有學生的練習,特別是對那些理解能力差的學生,可以說得上教師的講評是做了無用功。
因此,講評作業時,一定要在講、聽、改、練四個方面下功夫,做到教師的講通俗易懂,學生的聽專心致志,學生的練及時跟進。
在學生的鞏固訓練上,可將學生的錯題,改頭換面重來一次,讓學生全方位地,多角度地訓練。最后要抽時間讓學生將錯題抄在錯題本上。
如此,學生的錯誤就再難犯了。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教師布置的數學作業,要少而精,要多樣化,要有針對性。教師批改的作業,要精而細,有技巧。教師講評的作業,講解要淺顯易懂,方法要簡單易學,語言要生動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