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剛文
新課改以來,我國農村初中生道德與法治課課外負擔沉重的現狀嚴重地危害著農村初中生的身心健康,使當前農村的素質教育不能順利實施。我們要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落實“雙減”政策,樹立向課堂要質量的理念,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主題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減輕農村初中生的心理負擔;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實踐開展課堂教學,減輕農村初中生的學習負擔;結合農村初中生的身心特點開展家校合作,減輕農村初中生的家庭壓力,努力實現學生的輕松快樂學習。
一、農村初中生道德與法治課課外負擔沉重的現狀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為基礎,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為核心的綜合性必修課程。本課程以學生不斷擴大的生活為構建的基礎,以幫助學生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為追求,按照“成長中的我”和“我與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為主題,以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國情教育為邏輯線索,使學生從認識自身開始,通過正確把握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了解國家和社會,最終明確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責任。
然而,在落實新課程目標時,大多數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沒有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仍采用灌輸式教學方式開展教學,從而使農村初中生的道德與法治課課外負擔較為沉重。主要表現在:學生上課沒興趣,課堂學習效果差;課外作業練習多,鍛煉娛樂時間少。結果是:知識灌輸不進去,能力培養不起來,心理壓力不斷加重。很明顯,學生沉重的課外負擔阻礙著我國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發展,嚴重地危害著農村初中生的身心健康,使當前農村的素質教育不能順利實施。
二、減輕學生課外負擔的重大意義
目前我國義務教育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是中小學生負擔太重。一方面是一些學校存在作業數量過多、質量不高、功能異化等問題,既達不到溫故知新的效果,又占用了學生正常的鍛煉、休息、娛樂時間;另一方面是校外培訓仍然過熱,超前超標培訓問題尚未根本解決。這些問題嚴重對沖了教育改革發展成果,社會反響強烈。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要落實《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一要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二要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要充分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堅持應教盡教,著力提高教學質量、作業管理水平和課后服務水平,讓學生學習更好回歸校園,在校內“吃飽”“吃好”,減少參加校外培訓需求。這有利于提高教育質量,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
三、減輕農村初中生道德與法治課課業負擔的途徑
(一)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主題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減輕農村初中生的心理負擔
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主題而言,初中各個年級段的教育主題是各有要求的。七年級要教育學生珍惜初中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八年級要教育學生學會交往與合作,維護權利,履行義務;九年級要教育學生承擔責任,迎接希望的明天。在生活中,由于初中生在各個年級段遇到的成長問題不盡相同,因而產生的心理問題也就不相同了。為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我們只有采取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方式,疏通學生的思想,點亮學生的心靈,才能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
七年級學生遇到的主要問題合群心理問題。我們要教育學生要悅納自己的生理變化,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協調發展。八年級是學生主要面臨的是自我意識不足心理問題。我們要幫助、指導學生處理好在社會交往中的親社會行為。九年級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選擇和規劃未來,因此而產生的心理問題就是耐挫心理問題。我們要指導學生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逆境,正確對待學習和生活壓力,提高心理承受力,做好升學和就業的心理準備。
(二)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實踐開展課堂教學,減輕農村初中生的學習負擔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于2004年9月正式實行新課程。在新課程理念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要求以學生生活為主題,追求尊重、關愛、責任的核心價值目標,轉變以學科知識為主的教學理念,凸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強調能力培養。德育的重點由強調道德教育轉向強調道德學習。教學設計要求充分重視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重視學生的參與、踐行和思考。教學方法一改過去老師教、學生學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培養學生能力的要求是:七年級著力培養學生適應新環境的能力,調適情緒的能力和生活自立自強能力;八年級著力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和維權能力;九年級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和選擇能力。
為貫徹新課改精神和落實新課程理念,實現能力培養目標,減輕學生道德與法治課課業負擔,科學實施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主要途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有高水平的教育教學知識、高質量的教案、高藝術的教法和切合實際的學法指導。教師有了高水平的教育教學知識,高質量的備課教案,高藝術的教法,學生有了切合實際的學習方法,上好每一堂課,學生在課堂上把知識都掌握了,不用加班補課,這不是就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嗎?
(三)結合農村初中生的身心特點開展家校合作,減輕農村初中生的家庭壓力
農村初中生的年齡段在12-17周歲之間。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心理特點主要表現在:自卑心理大,破罐破摔;喜歡表揚,耐挫能力差;缺乏自信心,不重視學習;情緒起伏大,調控能力差;個性偏激固執,不善于與人交往;性成熟早,被早戀問題困擾。同時,很多學生家長為了孩子的成長,高標準,嚴要求。
家長們的高期待行為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家庭壓力。為此,我們要按照德育原則,開展家校合作,達成親子諒解,實現家長“愛的奉獻”。我們要實現良好的家校合作,要求家長尊重孩子,鼓勵為主;轉變思維,理解孩子;不縱容,不壓制;有自律意識;鼓勵孩子主動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這樣會逐漸減輕學生的家庭壓力。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農村初中生道德與法治課課外負擔沉重的現象會逐步得到解決,學生的學習水平會逐步提高。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在保證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努力為學生著想,減輕學生的課外負擔,努力實現學生的輕松快樂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