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玲
在“互聯網+”教育時代,要充分發揮信息化的優勢,改變原有的傳統教育模式,把線上線下、校內校外教育有機融合,構建“線上線下、校內校外”一體化的教育新模式。發揮線上與線下,校內與校外各自優勢,取長補短,產生整體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應。為學生構建線上線下、課內課外融合的課程體系,構建各學科“研、教、學”線上線下、課內課外交互融合的學習場。進一步打破傳統教學活動的時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一、五育并舉,構建線上線下、課內課外融合的課程體系
遵循“五育并舉、全面育人”的原則,發揮線上線下、校內校外教育教學優勢,打通資源、管理、家校的壁壘,資源整合、管理融合、家校融通整體構建課程,以學科課程學習為主要內容,為學生構建線上線下、課內課外融合的課程體系。下面按課程領域舉例。
(一)人文與社會類課程
1.自主探索課程
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大領域探索適合學生的主題課程,為學生提供線上線下,校內校外融合的課程內容。讓每一名學生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與他人相處、與自然相處、與社會相處,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人。
2.多彩閱讀課程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需求,為學生搭建網絡閱讀及評級平臺,分年級分領域為學生推薦必讀和選讀書目,并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良好閱讀習慣。以學生自讀、小組互讀、年級展讀、親子共讀、老師領讀等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
(二)科學與技術類課程
1.生活中的數學、科學課程
充分利用家庭及社會資源,挖掘適宜學生的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中的數學、科學課程,通過網絡定期推送給學生。讓學生把學校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情境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就地取材,探究科技小秘密
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注重趣味性和自主性相結合,就地取材進行科學小實驗。通過“節水我行動”“自制泡泡水”等實驗活動,拓展學生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體育與健康類課程
通過網絡課程把校外鍛煉與校內課程有機結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四)藝術與審美類課程
1.藝術欣賞課程
利用業余時間,觀看《中國新聲代》《童星大本營》等藝術類電視節目,或到市、區級場館觀看藝術類演出、參觀畫展等,讓學生學會欣賞,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
2.藝術實踐課程
開展“我用多種形式來表達”實踐活動,利用音樂或畫畫等藝術手段表達自己的心情或觀點,讓藝術豐富學生生活,讓藝術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升。
(五)開設家庭教育輔導系列課程
通過網絡平臺開設家庭教育系列課程。一年級關注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二三四年級關注學生注意力、思維力和創造力的發展,五六年級則從家風、家訓、家規等方面,協助學生家長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二、變革組織方式,構建線上線下、課內課外交互融合的學習場
(一)變革教研方式為“線上、線下結合,教研主題引領”
1.錄制微課,豐富“線上”課程資源
組織學科骨干教師研讀課標、研讀教材,建立學科框架,錄制微課,上傳到網絡云平臺,為學生線上線下、課內課外融合學習提供學習資源。
2.實踐探究,提供“線上線下”融合學習策略
組織學科骨干教師,針對線上線下有效學習指導的方法策略進行研討。如:數學學科“學生線上合作學習”、科學學科“把握線上教學流程,確??茖W教學質量”等“線上線下”融合學習策略專題教研活動,引領全區學生“線上線下”有序融合學習。
3.借鑒市級資源,提高線下教學質量
充分利用空中課堂資源,提高線下教學質量。按照“研讀教材,設計教學——觀看空中課堂——借鑒資源,完善設計——線下上課”的過程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探索線上資源與線下課程融合的課堂教學方法,提高線下教學效益。
4.借力優質資源,提升教師專業水平
聚焦線上教學的共性問題,依托各類項目,充分利用各級各類專家資源,開展線上和線下混合式教研培訓,打破時空界限,降低時間成本,解決教師線上教學中的困惑,提升教師專業水平,使資源效益最大化。
(二)變革教學方式為“市區級資源整合,創新授課模式”
1.整合線上線下資源,編制學習任務單
充分挖掘并整合空中課堂及各類市區級資源,依據單元教學方向,編制適合本班學生的任務單。針對學生實際,進行視頻課和微課的補充錄制,編制“課程資源任務單”,如典型練習題、復習方法等。與新授課密切銜接,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
2.創新教學模式,滿足不同學生需求
經過實踐研究探索,設計出同步授課、翻轉課堂、項目學習三種教學模式,實現線上線下課內課外融合教學,滿足不同學生和不同教學內容的需求。
(三)變革學習形式為“自主學習+小組合作,雙單貫通課內外”
1.補自主學習短板,教方法養習慣
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梳理形成線上學習五步流程,研讀資源包,備齊學習用具——完成預習單,進行結構化預習——師生共同觀課,交流答疑——拓展作業,互助提升——課時檢測,單元檢測。指導孩子完成線上學習、合作學習的全過程。
2.構建線上學習共同體,提高學習效率
根據學生學習能力、自律能力等進行強弱搭配,組建線上學習小組,一般7-8人為一組并成立學習組群,既方便管理也方便視頻交流,動員、鼓勵家長參與學生管理。教師隨時答疑解惑并定期召開學習小組研討會。
3.預習單+學習單,貫通課內外學習全過程
要想保障課堂教學效果,必須指導孩子做好充分的預習。首先,教給學生預習方法。歸納出“讀、聯、試、標、查、議、思”七字預習法。讀:細讀教材明知識;聯:聯系舊知想方法;試:嘗試練習測效果;標:認真記錄標困惑;查:主動查閱長見識;議:交流傾聽能表達;思:積極反思善改進;其次,精心設計預習單,實現學生課前自主學習,針對預習情況設計課堂學習任務單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用“預習單+學習單”連通了學生的課內外學習全過程。
面對“互聯網+”教育時代的教學形態轉型,對新的線上線下、校內校外融合式教學形態的深入研究就顯得非常必要。我們要確立“互聯網+教育”的行動計劃,把教育信息化融入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優化育人過程,實現“優質、均衡、開放、特色”的中小學教育新生態。